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增速创下14年的新低。而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跑输”了GDP增速。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居民收入增长
据资料显示,与去年相比,在已正式发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共有18个省份下调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尤其是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有18个省份设定的增幅没有超过今年的GDP增长目标,约占已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地区的70%。
国家统计局表示,收入同比增速的放缓跟经济的大环境是相关的,经济增速在继续放缓,收入增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朱满德博士告诉《中国西部》,整个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就业和工资性收入受到明显影响。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与以往的经济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速度不快,制约了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国有企业缺乏效率;中小企业长期依托低成本竞争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比较而言,粗放型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目前资源和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在内需尚未有效启动,外需放缓的背景下,对粗放型增长影响较为突出。
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不太好,融资成本过高,资金成为老大难问题。于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到了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小微企业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增长滞后于农资价格增长,这些影响了经营性收入。资本市场的低迷则影响财产性收入。
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主要原因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显著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以贵州省为例,据朱满德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3000元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131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412元增加到3742元,年均增长10.5%。
但是,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根据研究表明,近10年来,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分别由2001年的1408元、955元拉大至2010年的4967元、2447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和59%。
不仅如此,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朱满德告诉《中国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资源和要素更多配置在城市、非农产业。”
首先是人力资本方面,农村仍十分落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缺乏相关技能。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导致资源的开发利用举步维艰。第三,工业强省、城镇化的战略带动了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明显强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第四,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文化制约着农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收入的提高。
坚持以特色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为导向
相对而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比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更难。同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难点也在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倍增。
朱满德认为,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是今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西部地区要妥善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应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色高效型农业,即围绕药、酒、茶、食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山地林地资源,集中建设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比如,贵州省在粮食、油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中不具备任何优势,且耕地资源异常稀缺,依靠大宗普通农产品增收困难。因此,只能依靠特色化、精品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增强其反贫困能力。同时,必须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谈到具体措施,朱满德建议: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業教育;做好新型农民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加大投入和支持,让青年一代掌握基本就业技能。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吸引资本进入,支持农村产业和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促进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
对于西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而言,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仍要倚重农业,应坚持以特色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为导向,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居民收入增长
据资料显示,与去年相比,在已正式发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共有18个省份下调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尤其是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有18个省份设定的增幅没有超过今年的GDP增长目标,约占已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地区的70%。
国家统计局表示,收入同比增速的放缓跟经济的大环境是相关的,经济增速在继续放缓,收入增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朱满德博士告诉《中国西部》,整个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就业和工资性收入受到明显影响。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与以往的经济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速度不快,制约了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国有企业缺乏效率;中小企业长期依托低成本竞争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比较而言,粗放型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目前资源和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在内需尚未有效启动,外需放缓的背景下,对粗放型增长影响较为突出。
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不太好,融资成本过高,资金成为老大难问题。于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到了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小微企业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增长滞后于农资价格增长,这些影响了经营性收入。资本市场的低迷则影响财产性收入。
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主要原因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显著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以贵州省为例,据朱满德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3000元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131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412元增加到3742元,年均增长10.5%。
但是,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根据研究表明,近10年来,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分别由2001年的1408元、955元拉大至2010年的4967元、2447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和59%。
不仅如此,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朱满德告诉《中国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资源和要素更多配置在城市、非农产业。”
首先是人力资本方面,农村仍十分落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缺乏相关技能。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导致资源的开发利用举步维艰。第三,工业强省、城镇化的战略带动了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明显强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第四,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文化制约着农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收入的提高。
坚持以特色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为导向
相对而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比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更难。同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难点也在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倍增。
朱满德认为,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是今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西部地区要妥善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应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色高效型农业,即围绕药、酒、茶、食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山地林地资源,集中建设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比如,贵州省在粮食、油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中不具备任何优势,且耕地资源异常稀缺,依靠大宗普通农产品增收困难。因此,只能依靠特色化、精品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增强其反贫困能力。同时,必须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谈到具体措施,朱满德建议: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業教育;做好新型农民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加大投入和支持,让青年一代掌握基本就业技能。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吸引资本进入,支持农村产业和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促进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
对于西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而言,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仍要倚重农业,应坚持以特色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为导向,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