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读创世神话的深层意蕴对探索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我国神话、希腊神话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旧约》创世神话所隐含的原始理性及道德、宗教意识,对旧约文学、犹太教神学乃至希伯莱民族文化都具有渊源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旧约
创世神话
精神意蕴
理性意识 神话在历史演变中,一些原始成分可能与新的文化因子遭遇、撞击、化合,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形成产生复杂、深远的影响。就神话自身设喻,包括宇宙形成、人类起源、族群源流在内的创世神话则有如一个民族最原始的心理化石和文化遗传基因。对创世神话的深入剖析,可能触及人类“前哲学时代”的心灵隐秘及其发育、演化的机理,进而开辟出追溯民族文化源流的另一视界。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的黎明之际,文化的多元差异远不如后世那样显著。因而,文学人类学才有可能用母题、类型等模式化方法归纳、总括各民族创世神话的文化共性。对共性的确认只能是求同存异的结果。继续对差异与个性展开比较研究,才能透过其情节的象征隐喻,解读那些溶解于神话意象系统之中的精神底蕴。本文对于旧约创世神话之思想意蕴的探求正是基于上述思路。一、原始的理性意识决定着旧约神话世界的建构与秩序旧约的创世神话溶涵着鲜明的原始理性、人本位意识和目的论观念。这些思想意蕴决定着神话世界的建构与秩序,并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为一个宗教民族深邃的文化基因。神话本是初民以想象、幻想所建构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也是缘于现实感受和心理困惑的精神探险。无论答案距离真理有多远,任何对现实的解释、对原因的追问都可以视为原始理性的萌芽。尽管不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希伯莱人对“世界从何而来”的思索无疑也伴随着理性诞生的阵痛,由此形成的宇宙图式则是理性问世的奇特宣言。除了前论唯一神身上的形而上印迹,在旧约神话的意象系统中,特别在神、人、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不难发现希伯莱人因朴素而实用、由稚拙至深刻的生命思考,领悟到原始理性驾驭意象特性、情感逻辑的特殊魅力。从旧约族群源流的神话传说中,似可返推这个问题的答案:亚当的长子、杀死兄弟亚伯的该隐淡出了《旧约》的视野,三子塞特一支繁衍传承至义人挪亚;大洪水过后,挪亚一家成为人类历史的第二次开端,“三个儿子的宗族,各随他们的支派立国”。①其中,闪的后裔、希伯莱人的祖先亚伯兰一出现就得到了耶和华的恩宠:“你要离开本地、本家、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诅咒你的,我必诅咒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②二十多年后,耶和华正式与亚伯兰立约:“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做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③从此,希伯莱人就以“上帝的选民”自命了。这段飘渺迷离的传说表明:所谓“人类”已经分化,人本位意识也演变为希伯莱人的唯我本位。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也十分清晰:耶和华是根据人类的忠诚程度进行道德评估并决定弃取的,能否得到神的喜悦,显然是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希伯莱人的祖先因虔敬忠诚蒙神独宠,他们将得到本属于迦南人的迦南;实际上,神与人互为存在前提、行为准则和最终目的,为了保障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牢不可破,他们还订立了神圣的盟约。至于希伯莱人以外的人类,根据后来“申命记思想”的解释,不过是耶和华教训、惩罚、拯救希伯莱人的工具。不言而喻,人本位意识的形成及其向希伯莱人本位的演变都是基于对耶和华的信念与情感。进深一步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希伯莱人会产生这样的信念与情感呢?唯我本位的观念促进了希伯莱人功利价值取向的定型,并对后世犹太教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赵林先生指出:犹太教不提倡禁欲却鼓励生育繁殖;不憎恶贫或富而劝人安于现状;不宽容敌人但爱兄弟朋友等道德观念都与基督教形成鲜明对照。④笔者以为:弥赛亚降临人间,拯救犹太人的苦难和耶酥传播福音,救赎全人类的灵魂,这两种教义体现了注重现实功用和此岸性的犹太教与注重灵魂得救和彼岸性的基督教之间最深刻的差异。从耶酥“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等名言中,不难品味出他对犹太教拘泥于实用理性的反感。此外,在创造世界实体的同时完成了世界秩序的设定,也是旧约原始理性的深刻体现。耶和华的世界可以分解为三重构造:感性的世界本体只是他为人类搭建的生存平台;内在的世界秩序则是他意志的外化,也是更为实质性的存在;他的创世目的、他的主观意志才是世界的终极本质。这一结论的根据何在呢?试看:耶和华的首创物是光。他用光将原始黑暗照亮,分出了昼与夜:“有晚上,有早上,这是头一日”。光的意义在于同时它开创了时间与空间,为世界秩序生成运行提供了对象。没有光,不仅没有世界,更谈不到世与界秩序。所以,“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①于是,昼夜交替就成为创世过程的缩影与世界秩序的象征,它将耶和华的丰功伟绩日复一日地再现出来。在犹太教、基督教以至整个西方文化语境中,光成为神的化身;时时刻刻对神的感念向往也沉积为一种厚重的心理传统。二、耶和华的绝对权威构成了希伯莱道德与宗教的精神支点尊崇耶和华的绝对权威已成为旧约创世神话精神追求的核心。这一价值取向孕育出道德与宗教意识的萌芽,奠定了希伯莱民族极度视道德教化与宗教律法的心理基础。一般而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既然人类是世界的圆心,其行为规范就必须纳入世界的总体秩序,而这个秩序的实质就是耶和华的意志。例如,前引“生命链”宣言其实也是人与自然之关系规范的基本框架。当夏娃出现之后,世界上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为此,耶和华宣布了第一条人际关系律法:“你必恋慕你的丈夫,你的丈夫必管辖你”。②为了强化这一社会秩序,他还别出心裁地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夏娃,使男女之间的本末关系、主仆身份得到了本体论意 义的确证。对于道德和宗教的孕育、萌生过程,“伊甸园”的故事作出了比较清晰的显现:在那个天堂般美好的园林中,耶和华赋予亚当的责任是做园丁,对他的第一条诫命是不要吃智慧之果,否则必将死去。耶和华为什么不允许人类拥有智慧呢?从情节层面来看,智慧只是使亚当、夏娃发现了身体之别,萌生了羞耻之心;考其隐情寓意,勉强可以说它开启了人类耽溺男女欲求的祸端。然而,耶和华却严厉地惩罚了自己的创造物:他不仅诅咒人类永远在艰辛劳作中苦苦挣扎谋生,而且剥夺了人类最宝贵的权益——生命的永恒。智慧,难道果真是人类悲剧与恶运的起点吗?这个人类命运中最大的谜团还是要由耶和华本人解答:谁告诉你赤身裸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①耶和华创造的人类当然不能违背他的意志。对他的吩咐置若罔闻无疑是必受严惩的叛逆行为。偷吃禁果即是人类的第一次背叛,也是他们所犯下的第一桩大罪。从此,人类永远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伊甸园,永远无法超脱艰辛劳苦、生老病死的尘世炼狱。堪称犹太教、基督教第一教义的“原罪”观念及其情感内蕴,正是基于耶和华的第一次惩罚并在人类第一次惨痛教训中萌生了。与之相关的审判、拯救、约定、诫命、律法等全部道德、宗教的行为模式几乎都蕴涵其中了。可以说,伊甸园事件是人类命运的谜底,是人与上帝关系的根本公式。在人类心理——行为的坐标上,罪行与德行是对立的两极,罪行的发生反证了道德的形成。罪行必须惩罚,是因为它对权威与秩序构成了反叛。权威是秩序的产物,秩序是权威的基础。耶和华是世界秩序的设定者,他的权威自然不容挑战。人类行为的最高规范是无条件的顺从的耶和华意志。明乎此,人类才能拥有最大的智慧和至高的善。诸如亚伯拉罕以独子献祭一类的故事所表达的都是这种信念。朱维之先生曾正确地将《申命记》的思想原则概括为“顺帝者昌,逆帝者亡”,并将希伯莱史诗的主题总结为一个公式,即背叛、惩罚、悔改、拯救四阶段宿命的循环。②在伊甸园事件中,这些意识已初现端倪;大洪水灾变后,众生灭绝、挪亚独存的结局使之更显明晰;到了摩西的时代,出埃及、进迦南的经历则一遍遍地反复验证着这一公式,希伯莱人民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一命运传达的天启;世界上第一个一神宗教就诞生在进军“应许之地”的漫漫征途中。总之,上述思想原则在《旧约》中得到反复的强调,以至成为犹太教全部教义的根本;至于继承了《旧约》的基督教,其名称本身就是对这一原则的高度概括。不同的是,基督教是靠唯灵主义的信仰与精神超越而得救的,犹太教则靠简单实用的律法约束和祭祀奉献来救赎罪愆。除了从发生学的立场探求道德与宗教的萌生过程,伊甸园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充分显示出旧约神话的原始理性。人类起源之谜是创世神话的焦点。对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的思考与解说,从逻辑上讲,是构筑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基础;从现实需要来看,则是探求出生、死亡等心灵压迫造成的生命疑惑。我们惊异地发现,在遥远的《创世记》时代,希伯莱人竟然如此冷静地解答了那个永远困扰人类的噩梦——死亡为什么不可超越?在人类精神的历史上,对死亡意识、观念的形成可谓是一次巨变。死亡是无法摆脱的噩梦,也是必须直面的现实;对死亡的认识显然是构建世界图式的重要基础。死亡是生命旅途的终点,也是人生方向选择、目标规划的原点;对死亡的理解必然决定着人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在旧约神话的思想意蕴中,自然与社会、生命与死亡、幸福与苦难、道德与罪恶、信仰与理性、现实与幻想等等,希伯莱人全部的心理活动都在环绕一个轴心运动——对耶和华的背离或忠诚。面对死亡之迷,他们没有象印度人那样轮回到另一个种生命境界,象埃及人、希腊人那样不情愿地进入无法逃避的冥界,或者象基督徒那样幻想着在天堂安置不朽的灵魂。尽管亚当也曾拥有永生的机遇,但现在人类只能无奈地接受耶和华的处罚: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①正是这一判决,永远地封闭了希伯莱人走向彼岸的幽谷。犹太文化始终浸润于世俗理性的历史命运从此不会改变了。可以说,希伯莱人的死亡观是上古神话世界观中最合理的成分。失去永生的痛悔、承受天罚的绝望,都在刺激着负罪感的蔓延泛化,进而演变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深重的精神磨难。但这些不幸又依据前述申命记公式的逻辑转化为上帝的恩赐。犹太民族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和苦难,应该归因于他们对伊甸园启示的领悟。【参考文献】[1]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2]朱维之 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3]赵林
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4]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5]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Z]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注释:①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9页②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9页③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10页④参见 赵林 西方宗教文化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 第170页——174页⑤圣经 南 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1页⑥圣经 南 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1页⑦圣经 南 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 3 页⑧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3页⑨朱维之 圣经文学十二讲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⑩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3页
创世神话
精神意蕴
理性意识 神话在历史演变中,一些原始成分可能与新的文化因子遭遇、撞击、化合,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形成产生复杂、深远的影响。就神话自身设喻,包括宇宙形成、人类起源、族群源流在内的创世神话则有如一个民族最原始的心理化石和文化遗传基因。对创世神话的深入剖析,可能触及人类“前哲学时代”的心灵隐秘及其发育、演化的机理,进而开辟出追溯民族文化源流的另一视界。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的黎明之际,文化的多元差异远不如后世那样显著。因而,文学人类学才有可能用母题、类型等模式化方法归纳、总括各民族创世神话的文化共性。对共性的确认只能是求同存异的结果。继续对差异与个性展开比较研究,才能透过其情节的象征隐喻,解读那些溶解于神话意象系统之中的精神底蕴。本文对于旧约创世神话之思想意蕴的探求正是基于上述思路。一、原始的理性意识决定着旧约神话世界的建构与秩序旧约的创世神话溶涵着鲜明的原始理性、人本位意识和目的论观念。这些思想意蕴决定着神话世界的建构与秩序,并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为一个宗教民族深邃的文化基因。神话本是初民以想象、幻想所建构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也是缘于现实感受和心理困惑的精神探险。无论答案距离真理有多远,任何对现实的解释、对原因的追问都可以视为原始理性的萌芽。尽管不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希伯莱人对“世界从何而来”的思索无疑也伴随着理性诞生的阵痛,由此形成的宇宙图式则是理性问世的奇特宣言。除了前论唯一神身上的形而上印迹,在旧约神话的意象系统中,特别在神、人、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不难发现希伯莱人因朴素而实用、由稚拙至深刻的生命思考,领悟到原始理性驾驭意象特性、情感逻辑的特殊魅力。从旧约族群源流的神话传说中,似可返推这个问题的答案:亚当的长子、杀死兄弟亚伯的该隐淡出了《旧约》的视野,三子塞特一支繁衍传承至义人挪亚;大洪水过后,挪亚一家成为人类历史的第二次开端,“三个儿子的宗族,各随他们的支派立国”。①其中,闪的后裔、希伯莱人的祖先亚伯兰一出现就得到了耶和华的恩宠:“你要离开本地、本家、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诅咒你的,我必诅咒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②二十多年后,耶和华正式与亚伯兰立约:“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做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③从此,希伯莱人就以“上帝的选民”自命了。这段飘渺迷离的传说表明:所谓“人类”已经分化,人本位意识也演变为希伯莱人的唯我本位。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也十分清晰:耶和华是根据人类的忠诚程度进行道德评估并决定弃取的,能否得到神的喜悦,显然是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希伯莱人的祖先因虔敬忠诚蒙神独宠,他们将得到本属于迦南人的迦南;实际上,神与人互为存在前提、行为准则和最终目的,为了保障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牢不可破,他们还订立了神圣的盟约。至于希伯莱人以外的人类,根据后来“申命记思想”的解释,不过是耶和华教训、惩罚、拯救希伯莱人的工具。不言而喻,人本位意识的形成及其向希伯莱人本位的演变都是基于对耶和华的信念与情感。进深一步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希伯莱人会产生这样的信念与情感呢?唯我本位的观念促进了希伯莱人功利价值取向的定型,并对后世犹太教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赵林先生指出:犹太教不提倡禁欲却鼓励生育繁殖;不憎恶贫或富而劝人安于现状;不宽容敌人但爱兄弟朋友等道德观念都与基督教形成鲜明对照。④笔者以为:弥赛亚降临人间,拯救犹太人的苦难和耶酥传播福音,救赎全人类的灵魂,这两种教义体现了注重现实功用和此岸性的犹太教与注重灵魂得救和彼岸性的基督教之间最深刻的差异。从耶酥“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等名言中,不难品味出他对犹太教拘泥于实用理性的反感。此外,在创造世界实体的同时完成了世界秩序的设定,也是旧约原始理性的深刻体现。耶和华的世界可以分解为三重构造:感性的世界本体只是他为人类搭建的生存平台;内在的世界秩序则是他意志的外化,也是更为实质性的存在;他的创世目的、他的主观意志才是世界的终极本质。这一结论的根据何在呢?试看:耶和华的首创物是光。他用光将原始黑暗照亮,分出了昼与夜:“有晚上,有早上,这是头一日”。光的意义在于同时它开创了时间与空间,为世界秩序生成运行提供了对象。没有光,不仅没有世界,更谈不到世与界秩序。所以,“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①于是,昼夜交替就成为创世过程的缩影与世界秩序的象征,它将耶和华的丰功伟绩日复一日地再现出来。在犹太教、基督教以至整个西方文化语境中,光成为神的化身;时时刻刻对神的感念向往也沉积为一种厚重的心理传统。二、耶和华的绝对权威构成了希伯莱道德与宗教的精神支点尊崇耶和华的绝对权威已成为旧约创世神话精神追求的核心。这一价值取向孕育出道德与宗教意识的萌芽,奠定了希伯莱民族极度视道德教化与宗教律法的心理基础。一般而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既然人类是世界的圆心,其行为规范就必须纳入世界的总体秩序,而这个秩序的实质就是耶和华的意志。例如,前引“生命链”宣言其实也是人与自然之关系规范的基本框架。当夏娃出现之后,世界上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为此,耶和华宣布了第一条人际关系律法:“你必恋慕你的丈夫,你的丈夫必管辖你”。②为了强化这一社会秩序,他还别出心裁地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夏娃,使男女之间的本末关系、主仆身份得到了本体论意 义的确证。对于道德和宗教的孕育、萌生过程,“伊甸园”的故事作出了比较清晰的显现:在那个天堂般美好的园林中,耶和华赋予亚当的责任是做园丁,对他的第一条诫命是不要吃智慧之果,否则必将死去。耶和华为什么不允许人类拥有智慧呢?从情节层面来看,智慧只是使亚当、夏娃发现了身体之别,萌生了羞耻之心;考其隐情寓意,勉强可以说它开启了人类耽溺男女欲求的祸端。然而,耶和华却严厉地惩罚了自己的创造物:他不仅诅咒人类永远在艰辛劳作中苦苦挣扎谋生,而且剥夺了人类最宝贵的权益——生命的永恒。智慧,难道果真是人类悲剧与恶运的起点吗?这个人类命运中最大的谜团还是要由耶和华本人解答:谁告诉你赤身裸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①耶和华创造的人类当然不能违背他的意志。对他的吩咐置若罔闻无疑是必受严惩的叛逆行为。偷吃禁果即是人类的第一次背叛,也是他们所犯下的第一桩大罪。从此,人类永远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伊甸园,永远无法超脱艰辛劳苦、生老病死的尘世炼狱。堪称犹太教、基督教第一教义的“原罪”观念及其情感内蕴,正是基于耶和华的第一次惩罚并在人类第一次惨痛教训中萌生了。与之相关的审判、拯救、约定、诫命、律法等全部道德、宗教的行为模式几乎都蕴涵其中了。可以说,伊甸园事件是人类命运的谜底,是人与上帝关系的根本公式。在人类心理——行为的坐标上,罪行与德行是对立的两极,罪行的发生反证了道德的形成。罪行必须惩罚,是因为它对权威与秩序构成了反叛。权威是秩序的产物,秩序是权威的基础。耶和华是世界秩序的设定者,他的权威自然不容挑战。人类行为的最高规范是无条件的顺从的耶和华意志。明乎此,人类才能拥有最大的智慧和至高的善。诸如亚伯拉罕以独子献祭一类的故事所表达的都是这种信念。朱维之先生曾正确地将《申命记》的思想原则概括为“顺帝者昌,逆帝者亡”,并将希伯莱史诗的主题总结为一个公式,即背叛、惩罚、悔改、拯救四阶段宿命的循环。②在伊甸园事件中,这些意识已初现端倪;大洪水灾变后,众生灭绝、挪亚独存的结局使之更显明晰;到了摩西的时代,出埃及、进迦南的经历则一遍遍地反复验证着这一公式,希伯莱人民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一命运传达的天启;世界上第一个一神宗教就诞生在进军“应许之地”的漫漫征途中。总之,上述思想原则在《旧约》中得到反复的强调,以至成为犹太教全部教义的根本;至于继承了《旧约》的基督教,其名称本身就是对这一原则的高度概括。不同的是,基督教是靠唯灵主义的信仰与精神超越而得救的,犹太教则靠简单实用的律法约束和祭祀奉献来救赎罪愆。除了从发生学的立场探求道德与宗教的萌生过程,伊甸园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充分显示出旧约神话的原始理性。人类起源之谜是创世神话的焦点。对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的思考与解说,从逻辑上讲,是构筑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基础;从现实需要来看,则是探求出生、死亡等心灵压迫造成的生命疑惑。我们惊异地发现,在遥远的《创世记》时代,希伯莱人竟然如此冷静地解答了那个永远困扰人类的噩梦——死亡为什么不可超越?在人类精神的历史上,对死亡意识、观念的形成可谓是一次巨变。死亡是无法摆脱的噩梦,也是必须直面的现实;对死亡的认识显然是构建世界图式的重要基础。死亡是生命旅途的终点,也是人生方向选择、目标规划的原点;对死亡的理解必然决定着人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在旧约神话的思想意蕴中,自然与社会、生命与死亡、幸福与苦难、道德与罪恶、信仰与理性、现实与幻想等等,希伯莱人全部的心理活动都在环绕一个轴心运动——对耶和华的背离或忠诚。面对死亡之迷,他们没有象印度人那样轮回到另一个种生命境界,象埃及人、希腊人那样不情愿地进入无法逃避的冥界,或者象基督徒那样幻想着在天堂安置不朽的灵魂。尽管亚当也曾拥有永生的机遇,但现在人类只能无奈地接受耶和华的处罚: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①正是这一判决,永远地封闭了希伯莱人走向彼岸的幽谷。犹太文化始终浸润于世俗理性的历史命运从此不会改变了。可以说,希伯莱人的死亡观是上古神话世界观中最合理的成分。失去永生的痛悔、承受天罚的绝望,都在刺激着负罪感的蔓延泛化,进而演变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深重的精神磨难。但这些不幸又依据前述申命记公式的逻辑转化为上帝的恩赐。犹太民族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和苦难,应该归因于他们对伊甸园启示的领悟。【参考文献】[1]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2]朱维之 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3]赵林
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4]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5]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Z]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注释:①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9页②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9页③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10页④参见 赵林 西方宗教文化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 第170页——174页⑤圣经 南 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1页⑥圣经 南 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1页⑦圣经 南 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 3 页⑧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3页⑨朱维之 圣经文学十二讲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⑩圣经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