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六)上法与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身法以活为要。手法与足法,取其轻利稳固,万万不叫习成滞气,而身陷于败地。所谓滞气不打人者,即为此说。手之出入不离口,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手随足落。手起在人而落于己,足起在人而落过于人。起手如丹风朝阳之势,两手前后互应。进步要抢上抢下进,善用踩劲。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上下相随,手是两扇门,打人全凭连环腿。但须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身法灵活,手足之法连,而后再视其宽窄,随其老嫩,一动而即是,但须手到脚到,有一处不到,打中也无用,此为至理。然其方法亦有六:功、顺、勇、疾、恨、真。功巧妙也;顺自然也;勇果断也;疾紧急也;恨愤怒也,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真者,视之真确,一发必中,而彼措手不及,难以变化。此六法既明,上法与进法,必然自得。然见其有隙可趁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进而不敢近,乃胆怯之症。胆小即无果断之心,胆大能胜谦人之技。恐怖于中,必畏缩于外,故乘其怯,必攻其虚;我见其虚,反攻其怯,转败为胜,反弱为强。此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者,能视锋刃如不见,不屈不挠,艺高而胆大。常言道,技弱胆壮泼辣者,可击败技高胆小畏缩人。故战则“勇”字当头,方能寻得主动。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动梢节必先动根节,中节不明,四梢发空,此为至理。
(七)顾法、克法、截法、追法: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前后左右顾也。单顾要用截手,双顾要用横拳,顾上用冲天炮,顾下用握地炮,顾前后用梢捶(或用斩拳),顾左右用括身炮。克法者,左克、右克、硬克、软克也。左克用里括,右克用外括,硬克用灵活而有弹性的刚劲,软克用随势打势化力法的软劲,但其妙用存乎于心。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五法而已。截手,彼先动手,我可以手截之;截身,彼身欲动未动,我以先动而截之;截言,言露其意,我即截之;截面,面露其色,我即截之;截心,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我应察其有心无心,彼若有心,我要迎机截之。
解曰:面笑不动唇,提防有意人。至于追法、上法、进法,可一气贯注。即所谓随身紧凑,追风赶月不放松,彼欲逃走而不能,何患有其它杂技而自卫。
三、演拳之法
演拳之法总要讲明,学之不讲犹食不知其味。演拳之法虽经师讲明,尤须自参。拳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惟有触类旁通,方能自善其用。
演拳之法务要讲明劲法,要将劲法演真,习练精纯,细心揣摩,不可任意,不然劲一走则数十载功夫皆成车画。
演拳之法勿要先定心,盖心定则能静,静而后能安。猝然临敌,而平时习惯于以静制动,万不可致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演拳之法以心灵为上,心灵则手敏。师云:手敏妙如转环,逗引埋伏,出没无端。果能如此,方不至为死手所拘。
演拳之法务要练气,气者身之主,气者练到,能使筋骨强壮,脚底有根,即医家所谓“气壮则体健,气舒则百病除”。
演拳之法身体要灵,步法要轻,手腕要活,膀子要伸。身体灵则跳跃必便,步数清则进退不乱,手腕活则变化无穷,膀子伸则手可以及人。
演拳之法要识阴阳,阳手变阴,阴手变阳。阴阳不清者,不可与人交手。
演拳之法手形变换要活。手形者,拳、掌、勾、指。将拳握死,击人猛且重,但旋转似觉不便,故演拳之法要知手形变换。
演拳之法要讲站根。将根站好,才无跌仆之意。
演拳之法不可贪多,恐博而不精,务于多荒,此兵书所谓“兵贵精,不贵多”。
演拳之法要将师传演真,不可任意改变。如贪拳式华丽好看,自作聪明,将师所传妄加损益,此必乱真传。
演拳之法尤宜缜密。将师所传每日默为参考,暗加习练。
四、演拳秘钥
拳者,权也。万不可拘泥于死手,而又不可擅离老母。拳中变化无穷,干变万化须由母生。世人所习者,不过眼前明招,供人赏玩,一望而知其就理。学者须留心探索,将老母习练精熟,经师拆讲,又复自己参悟,将老母中身法、步法一一推寻,站一式则思其由,变一式则思其故,反复思维,俨如敌人在前,既寻敌人之破绽,又将自己周身破绽一一寻到。倘稍有不得力之处,即寻师考证,务要求出所以然之故。而后如此演来,方觉可刚、可柔、可即、可离、可变、可化,此真可谓演拳。
(一)脚论
脚者,身体之基,脚站稳则身稳。拳法中言浑身力整,眼有鉴察之精,手有搏转之能,脚有行进之功。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手拿之。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脚踢时身先晃动,视敌人眼目,手一领,脚疾发出。脚法有五:起、翻、落、拈、踩,忌踢。有“脚起望膝,膝起望怀”之说,脚打膝分,其形上翻,如撩阴手翻起。至于落要像以石砸物。忌踢者,一脚踢起,一脚着地,易失重心,有“脚起浑身皆空”之说。踩脚者,如鹰捉物,置物于足下。手法与脚法本自相同,而脚之用,应如虎之行无声,龙之飞莫测,然后方可。拳家言“目中有敌,始出拳,意中有敌方动脚”。
(二)腿法
搏击强调练腿为本。腿法练好,五行则顺,六合则对。如是不练腿者,必五行不顺,六合不对,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筋骨不易,因此练武必先求腿力。腿有八法之说,即掀、摆、寸、蹬、插、点、圈、提。其中,摆腿为摆莲花之母,寸腿为踢脚之母,蹬腿为飞云跺子脚之母,插腿为缠丝腿之母,点腿为叶里藏花之母,圈腿为扣金钟之母,提腿为提皇腿。腿法各有其妙,久练自能知之。
(三)眼必要论
腿为心之苗,目察敌情,观其五官必知其内,达之于心,然后能应敌变化,取胜成功。
眼要毒。但交手之时,瞬息万变,若眼不毒,不能察其动静,识其变化,焉能出胜制胜。
眼有鉴察之精。眼之迟速、心思变动、手脚快慢决定成败。眼者,实为练艺之必要。争场之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为见性,应时常循环。目之所注,神之所依,以尖锐目光,视敌之意向,见缝插针,乘机而起。在精神上压倒敌方,以目注目,以察敌颜,审敌势,以疾速反应灵活胜敌,谱有“起望眼,落望天”之说。凡此种种,皆赖于眼能明察之功效。
(四)三尖比论
三尖者,鼻尖、拳尖、脚尖,三者遥遥相对。拳尖直出与鼻尖要平,偏于左则右边空虚。脚尖、鼻尖要对,如若不对,身有前俯则后足无力,身有后仰则前面无顾。拳尖与脚尖要齐,脚踢手随之,手脚起落要齐,拳打脚进,不要前后左右偏斜。
(五)明三节、齐四梢
明三节:举一身而论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继而分之每一节中,亦各有三节。上三小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三小节:胸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下三小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总之,不外于起、随、追三字,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样不致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等弊端。起、随、迫为劲法。节名虽各异,劲法一致。统身劲法然,各节劲法亦然,俱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三劲俱到,则无弊病。
齐四梢:毛发为血梢,手指、脚趾为筋梢,牙齿为骨梢,舌为肉梢,此为四梢。四梢要齐蔽,舌要顶,齿要扣,手指、脚趾要扣,毛孔要紧。舌顶上腭则津液上注,气血流通;齿要扣,则气贯骨髓;手指、脚趾要扣,则气注于筋;毛孔要紧,久练勤习,功成则周身气沉而坚。舌之顶、齿之扣、手指脚趾之扣、毛孔之紧,一齐如法为之,无先后迟速之分。四者如有缺点,则气散而力怠,便不足以言技。但行拳或交手时,须发欲冲冠,指欲透骨,牙欲断筋,舌欲推齿。意念一动心一颤,四梢皆至,四梢齐蔽,内劲即出。气自丹田生,如虎之怒,龙之惊。气发须吐声,手随声发,声随手落。一动百动,四梢齐蔽,内劲岂有不出之理!秘诀曰:上提下坠中束练,妙术尽在呼吸间。(待续)
(六)上法与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身法以活为要。手法与足法,取其轻利稳固,万万不叫习成滞气,而身陷于败地。所谓滞气不打人者,即为此说。手之出入不离口,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手随足落。手起在人而落于己,足起在人而落过于人。起手如丹风朝阳之势,两手前后互应。进步要抢上抢下进,善用踩劲。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上下相随,手是两扇门,打人全凭连环腿。但须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身法灵活,手足之法连,而后再视其宽窄,随其老嫩,一动而即是,但须手到脚到,有一处不到,打中也无用,此为至理。然其方法亦有六:功、顺、勇、疾、恨、真。功巧妙也;顺自然也;勇果断也;疾紧急也;恨愤怒也,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真者,视之真确,一发必中,而彼措手不及,难以变化。此六法既明,上法与进法,必然自得。然见其有隙可趁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进而不敢近,乃胆怯之症。胆小即无果断之心,胆大能胜谦人之技。恐怖于中,必畏缩于外,故乘其怯,必攻其虚;我见其虚,反攻其怯,转败为胜,反弱为强。此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者,能视锋刃如不见,不屈不挠,艺高而胆大。常言道,技弱胆壮泼辣者,可击败技高胆小畏缩人。故战则“勇”字当头,方能寻得主动。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动梢节必先动根节,中节不明,四梢发空,此为至理。
(七)顾法、克法、截法、追法: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前后左右顾也。单顾要用截手,双顾要用横拳,顾上用冲天炮,顾下用握地炮,顾前后用梢捶(或用斩拳),顾左右用括身炮。克法者,左克、右克、硬克、软克也。左克用里括,右克用外括,硬克用灵活而有弹性的刚劲,软克用随势打势化力法的软劲,但其妙用存乎于心。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五法而已。截手,彼先动手,我可以手截之;截身,彼身欲动未动,我以先动而截之;截言,言露其意,我即截之;截面,面露其色,我即截之;截心,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我应察其有心无心,彼若有心,我要迎机截之。
解曰:面笑不动唇,提防有意人。至于追法、上法、进法,可一气贯注。即所谓随身紧凑,追风赶月不放松,彼欲逃走而不能,何患有其它杂技而自卫。
三、演拳之法
演拳之法总要讲明,学之不讲犹食不知其味。演拳之法虽经师讲明,尤须自参。拳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惟有触类旁通,方能自善其用。
演拳之法务要讲明劲法,要将劲法演真,习练精纯,细心揣摩,不可任意,不然劲一走则数十载功夫皆成车画。
演拳之法勿要先定心,盖心定则能静,静而后能安。猝然临敌,而平时习惯于以静制动,万不可致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演拳之法以心灵为上,心灵则手敏。师云:手敏妙如转环,逗引埋伏,出没无端。果能如此,方不至为死手所拘。
演拳之法务要练气,气者身之主,气者练到,能使筋骨强壮,脚底有根,即医家所谓“气壮则体健,气舒则百病除”。
演拳之法身体要灵,步法要轻,手腕要活,膀子要伸。身体灵则跳跃必便,步数清则进退不乱,手腕活则变化无穷,膀子伸则手可以及人。
演拳之法要识阴阳,阳手变阴,阴手变阳。阴阳不清者,不可与人交手。
演拳之法手形变换要活。手形者,拳、掌、勾、指。将拳握死,击人猛且重,但旋转似觉不便,故演拳之法要知手形变换。
演拳之法要讲站根。将根站好,才无跌仆之意。
演拳之法不可贪多,恐博而不精,务于多荒,此兵书所谓“兵贵精,不贵多”。
演拳之法要将师传演真,不可任意改变。如贪拳式华丽好看,自作聪明,将师所传妄加损益,此必乱真传。
演拳之法尤宜缜密。将师所传每日默为参考,暗加习练。
四、演拳秘钥
拳者,权也。万不可拘泥于死手,而又不可擅离老母。拳中变化无穷,干变万化须由母生。世人所习者,不过眼前明招,供人赏玩,一望而知其就理。学者须留心探索,将老母习练精熟,经师拆讲,又复自己参悟,将老母中身法、步法一一推寻,站一式则思其由,变一式则思其故,反复思维,俨如敌人在前,既寻敌人之破绽,又将自己周身破绽一一寻到。倘稍有不得力之处,即寻师考证,务要求出所以然之故。而后如此演来,方觉可刚、可柔、可即、可离、可变、可化,此真可谓演拳。
(一)脚论
脚者,身体之基,脚站稳则身稳。拳法中言浑身力整,眼有鉴察之精,手有搏转之能,脚有行进之功。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手拿之。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脚踢时身先晃动,视敌人眼目,手一领,脚疾发出。脚法有五:起、翻、落、拈、踩,忌踢。有“脚起望膝,膝起望怀”之说,脚打膝分,其形上翻,如撩阴手翻起。至于落要像以石砸物。忌踢者,一脚踢起,一脚着地,易失重心,有“脚起浑身皆空”之说。踩脚者,如鹰捉物,置物于足下。手法与脚法本自相同,而脚之用,应如虎之行无声,龙之飞莫测,然后方可。拳家言“目中有敌,始出拳,意中有敌方动脚”。
(二)腿法
搏击强调练腿为本。腿法练好,五行则顺,六合则对。如是不练腿者,必五行不顺,六合不对,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筋骨不易,因此练武必先求腿力。腿有八法之说,即掀、摆、寸、蹬、插、点、圈、提。其中,摆腿为摆莲花之母,寸腿为踢脚之母,蹬腿为飞云跺子脚之母,插腿为缠丝腿之母,点腿为叶里藏花之母,圈腿为扣金钟之母,提腿为提皇腿。腿法各有其妙,久练自能知之。
(三)眼必要论
腿为心之苗,目察敌情,观其五官必知其内,达之于心,然后能应敌变化,取胜成功。
眼要毒。但交手之时,瞬息万变,若眼不毒,不能察其动静,识其变化,焉能出胜制胜。
眼有鉴察之精。眼之迟速、心思变动、手脚快慢决定成败。眼者,实为练艺之必要。争场之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为见性,应时常循环。目之所注,神之所依,以尖锐目光,视敌之意向,见缝插针,乘机而起。在精神上压倒敌方,以目注目,以察敌颜,审敌势,以疾速反应灵活胜敌,谱有“起望眼,落望天”之说。凡此种种,皆赖于眼能明察之功效。
(四)三尖比论
三尖者,鼻尖、拳尖、脚尖,三者遥遥相对。拳尖直出与鼻尖要平,偏于左则右边空虚。脚尖、鼻尖要对,如若不对,身有前俯则后足无力,身有后仰则前面无顾。拳尖与脚尖要齐,脚踢手随之,手脚起落要齐,拳打脚进,不要前后左右偏斜。
(五)明三节、齐四梢
明三节:举一身而论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继而分之每一节中,亦各有三节。上三小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三小节:胸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下三小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总之,不外于起、随、追三字,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样不致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等弊端。起、随、迫为劲法。节名虽各异,劲法一致。统身劲法然,各节劲法亦然,俱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三劲俱到,则无弊病。
齐四梢:毛发为血梢,手指、脚趾为筋梢,牙齿为骨梢,舌为肉梢,此为四梢。四梢要齐蔽,舌要顶,齿要扣,手指、脚趾要扣,毛孔要紧。舌顶上腭则津液上注,气血流通;齿要扣,则气贯骨髓;手指、脚趾要扣,则气注于筋;毛孔要紧,久练勤习,功成则周身气沉而坚。舌之顶、齿之扣、手指脚趾之扣、毛孔之紧,一齐如法为之,无先后迟速之分。四者如有缺点,则气散而力怠,便不足以言技。但行拳或交手时,须发欲冲冠,指欲透骨,牙欲断筋,舌欲推齿。意念一动心一颤,四梢皆至,四梢齐蔽,内劲即出。气自丹田生,如虎之怒,龙之惊。气发须吐声,手随声发,声随手落。一动百动,四梢齐蔽,内劲岂有不出之理!秘诀曰:上提下坠中束练,妙术尽在呼吸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