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人生履历是从琴书开始……”
说着这话的人,回忆起了1978年:时逢济南文工团招人,14岁的杨珀第一次站上了舞台,清唱了一曲沂蒙山小调,一下子就打动了当时的评委——著名的河南坠子大家郭文秋。“我平时很腼腆,比较内向。但是一上台,不知怎么的,反正就不怯场”,这样的杨珀注定是属于舞台的,于是原本是拉小提琴的小姑娘进入了济南市文工团曲艺杂技队,与琴书结缘,开始了和琴书有关的滋味人生。
虽然现在杨珀已是名扬海内外的琴书表演家,但刚开始时她对琴书并不了解。据她介绍
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种类繁多,有北京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极具地方特色。琴书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山东琴书距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源于明时农民在农闲时传唱小曲以自娱的演唱形式,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并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杨珀学习演唱的北路琴书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此派表演善用方言俚语,讲述的多是身边发生的小故事,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大俗大雅。
杨珀刚进团时,曲艺团刚刚从十年浩劫中恢复,人们亟待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生活。“那个时候,琴书天天演,我们就在台下看,看的时候就跟着学,慢慢地就迷上了。”于是,杨珀正式拜师山东琴书邓派创始人邓九如先生唯一的弟子姚忠贤,系统学习琴书。
第一次演出,是临时被派上台救场的。当时团里一个重点培养的演员临演出时生病了,没法上台表演,一直只是在台下看戏的杨珀,仓促间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登台,演出的角色是《婆媳和》中的个悍妇,跟婆婆打嘴仗。还是小姑娘的杨珀索性心一横,完全放开了演,就在台上撒起泼来。“一泼遮三丑,没想到还挺受欢迎的,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说起这段往事,杨珀无限感慨。
之后,团里的领导觉得这小姑娘是块“好料子”,便重点培养她,她上台的机会也渐渐多了。因为杨珀是十分端庄典雅型的女性,领导觉得她适合唱婆婆一类较为年长的女性形象,但是她的嗓音比较尖细。为了能唱好婆婆的形象,杨珀不断地压嗓,把声音练宽。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珀第一次参加全国曲艺比赛,凭借《青上青》塑造的老婆婆形象获得了三等奖。
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流行歌开始盛行起来,“一上台就被观众起哄”。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传统戏曲都受到了流行歌曲的冲击,一片低迷。不少传统戏曲的演员转行了,但杨珀没有离开,而是坚持和老师姚忠贤起表演。他们就在趵突泉公园里驻唱,一唱就是十年。
从那时起,杨珀就一直思考为什么观众不喜欢,怎么样才能让观众喜欢?在10年的表演中,她慢慢得到了答案: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慢尝细品传统艺术的魅力。他们喜欢更直接的感官刺激。而且传统琴书内容表现的社会情形,现在人们不了解,精彩之处不能引起共鸣。山东琴书要跟上时代,首先就要在故事内容、曲子音乐上与时俱进。另外,“现在表演形式很多,像原来的山东琴书那样慢悠悠的演唱,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年轻的代肯定受不了。”因此杨珀的表演加快节奏。“琴书也是唱,流行歌曲也是唱,为什么不把流行歌曲融入表演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杨珀和老师姚忠贤尝试着唱了琴书版《月亮之上》,结果,数次被观众要求再来一段。另外,杨珀也看到,虽然确实有一些传统节目已遗失在岁月中,但是相声却一直颇受欢迎。“为什么相声这么多年还能一直这么受欢迎,还不是因为相声说的都是当下身边发生的事,跟观众的交流也多。”在琴书表演中,演员唱得多,与台下的观众互动也少。在汲取相声表演特色后,现在在杨珀的表演中,三五不时,唱一段就停下来跟台下的观众抖上一两个包袱,调节气氛,也让表演有张有弛,更能带动观众情绪。
就这样,杨珀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表演,成就了现在的山东琴书。她参与表演的山东琴书《亲上亲》、《冤家亲》、《魂系桃花庄》,《反正话》《梁祝下山》等代表作在全国、晋冀鲁豫四省省级市级的各项曲艺比赛中获得奖项50余个,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2000年参加全国曲艺比赛鼓曲大赛,凭借《生灵叹》夺得比赛个人金奖并获得首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是山东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曲艺演员。2010年5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卢浮银奖……
“不过,无论怎么变,琴书的味道不能变,这是根本,只有这个才能叫山东琴书。”对于这一点,杨珀是自巴黎回来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金奖的表演者都是来自民间的两位年纪很大的老人。他们是最基础最传统的艺人,但是在曲艺节上大受好评。”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吕剧的直接母体,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在,因为杨珀和老师姚忠贤的不断努力,琴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杨珀曾以济南的文化使者身份随同出访欧洲,并多次随团前往港台地区表演琴书,使琴书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为了让琴书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杨珀最先走进校园寻找“戏苗子”。2003年,济南市馆驿街小学校长李延民主动联系她进学校辅导学生学习琴书,她欣然应允。连续7年,每周一节课,杨珀一节不落地坚持教学,在孩子们身上找到了山东琴书的希望。
她说:“山东琴书这门曲艺找个徒弟很难,不仅需要唱腔好、乐器好,还要有俊丽的相貌。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自从教孩子们后,我对这门艺术的传承有了信心。”
说着这话的人,回忆起了1978年:时逢济南文工团招人,14岁的杨珀第一次站上了舞台,清唱了一曲沂蒙山小调,一下子就打动了当时的评委——著名的河南坠子大家郭文秋。“我平时很腼腆,比较内向。但是一上台,不知怎么的,反正就不怯场”,这样的杨珀注定是属于舞台的,于是原本是拉小提琴的小姑娘进入了济南市文工团曲艺杂技队,与琴书结缘,开始了和琴书有关的滋味人生。
虽然现在杨珀已是名扬海内外的琴书表演家,但刚开始时她对琴书并不了解。据她介绍
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种类繁多,有北京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极具地方特色。琴书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山东琴书距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源于明时农民在农闲时传唱小曲以自娱的演唱形式,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并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杨珀学习演唱的北路琴书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此派表演善用方言俚语,讲述的多是身边发生的小故事,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大俗大雅。
杨珀刚进团时,曲艺团刚刚从十年浩劫中恢复,人们亟待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生活。“那个时候,琴书天天演,我们就在台下看,看的时候就跟着学,慢慢地就迷上了。”于是,杨珀正式拜师山东琴书邓派创始人邓九如先生唯一的弟子姚忠贤,系统学习琴书。
第一次演出,是临时被派上台救场的。当时团里一个重点培养的演员临演出时生病了,没法上台表演,一直只是在台下看戏的杨珀,仓促间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登台,演出的角色是《婆媳和》中的个悍妇,跟婆婆打嘴仗。还是小姑娘的杨珀索性心一横,完全放开了演,就在台上撒起泼来。“一泼遮三丑,没想到还挺受欢迎的,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说起这段往事,杨珀无限感慨。
之后,团里的领导觉得这小姑娘是块“好料子”,便重点培养她,她上台的机会也渐渐多了。因为杨珀是十分端庄典雅型的女性,领导觉得她适合唱婆婆一类较为年长的女性形象,但是她的嗓音比较尖细。为了能唱好婆婆的形象,杨珀不断地压嗓,把声音练宽。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珀第一次参加全国曲艺比赛,凭借《青上青》塑造的老婆婆形象获得了三等奖。
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流行歌开始盛行起来,“一上台就被观众起哄”。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传统戏曲都受到了流行歌曲的冲击,一片低迷。不少传统戏曲的演员转行了,但杨珀没有离开,而是坚持和老师姚忠贤起表演。他们就在趵突泉公园里驻唱,一唱就是十年。
从那时起,杨珀就一直思考为什么观众不喜欢,怎么样才能让观众喜欢?在10年的表演中,她慢慢得到了答案: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慢尝细品传统艺术的魅力。他们喜欢更直接的感官刺激。而且传统琴书内容表现的社会情形,现在人们不了解,精彩之处不能引起共鸣。山东琴书要跟上时代,首先就要在故事内容、曲子音乐上与时俱进。另外,“现在表演形式很多,像原来的山东琴书那样慢悠悠的演唱,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年轻的代肯定受不了。”因此杨珀的表演加快节奏。“琴书也是唱,流行歌曲也是唱,为什么不把流行歌曲融入表演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杨珀和老师姚忠贤尝试着唱了琴书版《月亮之上》,结果,数次被观众要求再来一段。另外,杨珀也看到,虽然确实有一些传统节目已遗失在岁月中,但是相声却一直颇受欢迎。“为什么相声这么多年还能一直这么受欢迎,还不是因为相声说的都是当下身边发生的事,跟观众的交流也多。”在琴书表演中,演员唱得多,与台下的观众互动也少。在汲取相声表演特色后,现在在杨珀的表演中,三五不时,唱一段就停下来跟台下的观众抖上一两个包袱,调节气氛,也让表演有张有弛,更能带动观众情绪。
就这样,杨珀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表演,成就了现在的山东琴书。她参与表演的山东琴书《亲上亲》、《冤家亲》、《魂系桃花庄》,《反正话》《梁祝下山》等代表作在全国、晋冀鲁豫四省省级市级的各项曲艺比赛中获得奖项50余个,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2000年参加全国曲艺比赛鼓曲大赛,凭借《生灵叹》夺得比赛个人金奖并获得首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是山东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曲艺演员。2010年5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卢浮银奖……
“不过,无论怎么变,琴书的味道不能变,这是根本,只有这个才能叫山东琴书。”对于这一点,杨珀是自巴黎回来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金奖的表演者都是来自民间的两位年纪很大的老人。他们是最基础最传统的艺人,但是在曲艺节上大受好评。”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吕剧的直接母体,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在,因为杨珀和老师姚忠贤的不断努力,琴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杨珀曾以济南的文化使者身份随同出访欧洲,并多次随团前往港台地区表演琴书,使琴书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为了让琴书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杨珀最先走进校园寻找“戏苗子”。2003年,济南市馆驿街小学校长李延民主动联系她进学校辅导学生学习琴书,她欣然应允。连续7年,每周一节课,杨珀一节不落地坚持教学,在孩子们身上找到了山东琴书的希望。
她说:“山东琴书这门曲艺找个徒弟很难,不仅需要唱腔好、乐器好,还要有俊丽的相貌。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自从教孩子们后,我对这门艺术的传承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