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的社会回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沿袭了前期的创作风格,成功塑造了桑迪亚哥这一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但同时又为其注入新的思想,即对美国达尔文式经济个人主义的重新思考。老人的出海、搏斗、迷惘以及归航诠释了个人主义回归社会的主题思想。海明威提倡更为理性的集体个人主义,这种观点体现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经济个人主义 集体个人主义 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后期创作的一部作品,自1952年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关注。哈维·布雷特说它是“一部伟大而真实的小说,既动人心弦,又让人震撼;既是悲剧性的,又是乐观的”。福克纳认为,“时间将会证明,这篇小说是包括我和他的同时代的人在内写得最出色的一篇”。海明威自己也认为这部作品“是他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由于对叙事艺术的精通及其对近代文体风格的巨大影响,海明威于1954年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自问世以来,国内外评论家采用多种方法、理论,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阐释。很多评论家认为,《老人与海》展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一首人类与自然、命运抗争的伟大颂歌,老人桑迪亚哥是海明威塑造最为成功的“硬汉”形象之一,他体现了人类在命运重压下永不言败的高贵优雅。但若把老人置于美国文化传统及时代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探究,那么老人的捕鱼行为、海上的失败则呈现出新的社会意义与启示。本文就这部小说中老人出海、老人同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老人的迷惘以及老人的反思进行分析,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新的挖掘。
   一 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传统及演变
   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推动美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个人主义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欧洲的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美国个人主义的理论内涵可以概括为三点:个人本身是目的,社会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途径;个人的自由发展;从个人出发,维护私有制,其核心观念为追求自我的发展,同时免受任何压迫。
   独立之前,新英格兰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民主自由权利。从独立战争后至西进运动期间,边疆个人主义强调追求个人的发展及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它们共同之处是两者均产生于人心质朴的农业型社会之中,较少极端的色彩,较多古典的温情。从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工业起飞至新政期间,美国国家对市场的干涉较少,个人可尽其能力积累财富,这时期的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即经济个人主义。经济个人主义渴望通过丛林法则不受限制地攥取社会财富、实现个人目标,认为只有无拘无束的生存竞争,才能使强者更好地成长发展,通过强者来改良种族和整个社会,因而直观地体现为鼓吹残酷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新政之后,国家力量开始深入美国社会各个角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团结与合作成为个人主义新的内涵,这种新式个人主义被称为“集体个人主义”。
   二 《老人与海》中的经济个人主义、反思与社会回归
   海明威在作品中常运用象征手法,美国评论家哈里代也曾经说:“海明威运用了象征更加增强了表现人物的效果”。如《老人与海》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狮子、海岸、灯光、大海、大鱼、鲨鱼以及小男孩等,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个人主义回归社会的真实图景。
   1 非洲狮子:战无不胜的经济个人主义
   狮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老人通过谈论、梦到狮子强化自己的强者地位、“硬汉子”形象。对于老人有关狮子的梦,塞尔吉奥·博卡兹教授认为是“小说作者利用梦的因素处理失乐园的神话”。这里的失乐园是指老人年轻时所具备而现在逐渐失去的那种战无不胜的能力,象征着年老的他“对力的追求、对强者的向往”。
   小说中具有类似象征意义的还有棒球运动员迪马乔和大块头黑人。老人非常崇拜迪马乔,而且在捕鱼过程中曾多次提到这个人。顾尔科教授认为,棒球队员同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联系在一起,为老人“增添了英雄的成分”。
   老人桑迪亚哥是一个极其乐观且永不言败的英雄,他相信自己曾经是、现在仍是一头百战百胜的雄狮,只是他需要去捕一条大鱼加以证明。对于老人,马林鱼是他最大欲望的化身。在和马林鱼的殊死搏斗中,老人不断告诉自己以及大鱼,他有充足的备用钓线以及一个男子汉所要求的一切,他会誓死奉陪到底以显示一个男子汉的能耐和耐力以及杀死大鱼的决心。这些都是老人极度膨胀的达尔文式个人主义的直接袒露。
   2 出海太远的老人:极端的经济个人主义
   如果我们把老人出海的经历看作人类自身学习的过程,小说则展示了达尔文式的经济个人主义是如何在追求自身极端个人欲望时所面临的挑战、灾难、调整及悔改。这一深刻主题是通过一系列的象征物来呈现的。小说中大海、鲨鱼等象征着大自然,海岸、陆地、灯火等则象征着和自然相对的人类社会。老人始终用海岸、陆地、灯火等来标记出海的距离,同时也象征着人类无限欲望逐渐与社会脱轨的过程。
   当老人把“陆地的气息留在身后”时,他已经踏上了征服之旅。当“绿色的海岸”从他视野中消失时,老人已化身为单枪匹马的战士,期盼着实现征服大鱼的欲望。而当他被马林鱼拖着、成了“系缆绳的桩子”已看不见陆地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出海很远,但欲望使他忘记危险,认为总能“借着哈瓦那的灯火回家”。等哈瓦那的灯光不再明亮,他仍坚信天黑之前就可以杀死马林鱼。当他目光横扫海面意识到这完全是一个人的战役时,他突然体会到内心的孤独。当他意识到海上已到了飓风季节时,他才感到陆地的安全。而现在,看不见陆地,又和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拴在一起,他已完全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开始醒悟、后悔,感觉从没有那么累过。“想回家”是老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反思的结果,也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即回头,但为时已晚。老人知道大难就要临头,他渴望自己的同伴,渴望回到安全的陆地。当看不见任何船帆的影子时,他已彻底醒悟,认为“自己不该离岸那么远”。他总结自己被击垮的根本原因是“出海太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人出海的失败过程象征了人类达尔文式个人主义在追逐、实现自己欲望过程中的挫败。老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枪匹马实现自己的一切目标,人的欲望要有节制,人也离不开自己的社会群体。
   3 回头是岸:集体个人主义的觉醒
   老人的社会回归经历了迷惘、徘徊、后悔以及坚定四个阶段,这个过程代表了人类自身认识的整个过程,也反映了美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新趋势。
   老人思想的变化是在他的个人欲望得以实现,即和马林鱼的搏斗结束后开始的。当时他已疲惫不堪,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老人。当鲨鱼出现时,老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当鲨鱼被击毙,同时带走他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时,他开始追悔莫及,说:“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自此,老人便踏上回归之路。他想的是“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些”,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杀死马林鱼,意味着老人的最终胜利,也象征着人类最大欲望的实现,却让他开始迷惘,开始质疑杀马林鱼是否是一种罪过。但在真正的灾难来临之前,他还没有彻底顿悟,只是处于一种徘徊状态,这一点可以从他心中反复对自己的罪过的思考得到证明。直到两条鲨鱼来袭并最终咬走了四分之一的鱼时,他才最终清醒,向杀鱼行为致歉,并后悔自己不该离岸太远,忏悔他把自己和鱼儿都毁了,并开始祈祷不必再搏斗。鲨鱼群不但吃光他的鱼,还差点要了他的命。至此,他最终承认自己被击垮,而且“无法进行任何补救”。
   故事结尾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老人。他意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他需要合作,他也离不开他人。他的顿悟让他不再沉重,不再有负担,不再看重个人的得失,而变得一身轻松:“他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他现在已经超脱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驾着小船朝目的港驶去”。没有那个象征个人最大欲望的马林鱼,没有了个人单打独斗的冒险,此时老人已经脱胎换骨,以至于“被击垮倒反而轻松了”。
   4 男孩曼诺林:勃兴的集体个人主义
   男孩曼诺林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是老人思想转变的起因,也是转变的方向指引。男孩继承了老人经济个人主义式的勇猛无畏,也凸显出理性集体个人主义的品质。男孩是小说中集体个人主义的完美典范。
   男孩五岁时便和老人一起捕鱼,曾经和老人一起八十七天没有捕到鱼。在老人出海的一无所获的前四十天,男孩一直跟着老人出海捕鱼。和老人一样,男孩也勇猛无比,喜欢在远的地方捕鱼。男孩正在变成和老人一样的狮子,他继承了老人的思想、行为模式。男孩小小年纪便已懂得“男人是不该流泪的”,也明白男子汉应该做什么。
   可是,男孩又有老人所不具备的品质。作品中的老人是一个形单影只的老人:妻子去世,没有子女,住在矮小的棚屋里,平时连自己妻子的照片都不敢看,怕想起他形单影只的处境。很多渔夫取笑他空手而归,男孩的父母叫男孩离开他,因为在他们眼里老人“晦气”,“倒霉透顶”。老人平时看看旧报纸,谈论棒球赛,晚上梦到狮子,即使在险象环生的海上,他想到并提起的也只有男孩,因为他知道“只有那个男孩会担心”。这些告诉我们,老人是一个沉浸在自己小世界的孤独“硬汉”。可是,男孩和老人不一样,他是一个非常懂事、乖巧而且会关心照顾别人的孩子:每次老人打回鱼来,男孩帮他收拾整理渔具;当老人没东西吃时,男孩给他弄来饭菜啤酒;老人出海打鱼时,男孩起来送他出海;男孩平时还陪老人聊天、谈新闻、聊棒球赛、谈非洲。老人最后出海的两天,男孩每天起床后就到老人家里看他是否已经回来。男孩认为男人是不该流泪的,可当他看到老人那双血淋淋搏斗过的手时,却心疼地哭了。老人回来后,他给老人弄咖啡,陪在身边一直等他醒来。男孩的关爱融化了老人的孤独,慰藉了老人的心灵。此外,男孩也同周围人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男孩象征着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折射了海明威的社会理想。
   三 结语
   海明威在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辞中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老人与海》正是这样一本书,它是海明威对社会文化历史思考、探索的又一新的起点。小说通过老人桑迪亚哥出海捕鱼的经历,生动还原了人类社会中的个人欲望、征服、危难、无助、彷徨、思索以及回归的心路历程。而老人最终从一个乐观、自信、无畏、极端的达尔文式的经济个人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谦逊、关爱、合作、理性的集体个人主义的人,则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anet M.Cotter.The Old Man and the Sea:An“Open”Literary Experience[J].The English Journal.1962(7).
   [2] 卡洛斯·贝克,陈安全等译:《欧内斯特·海明威传》,三联书店,1985年版。
   [3] 欧内斯特·海明威,黄源深译:《老人与海》,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4] 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5] 乐轩:《个人主义在美国工业社会的历史演变》,《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6]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7] 王忠祥:《外国文学专题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 Sergio H.Bocaz.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A Study of the Symbolic Essence of Man in Cervantes and Hemingway[J].The Bulletin of the Rocky Mountain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1971(2).
   [9] 刁绍华:《海明威(1899-1961)》,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 Leo Gurko.The Old Man and the Sea[M].College English.1995(1).
   [11] 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三联书店,1985年版。
  
   作者简介:袁庆锋,男,1978—,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约翰·麦加恩是爱尔兰文坛上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告别》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74年,是作家历经数年的心血。本文将探讨作者以《告别》为小说命名的原因,解析小说中离别的场景,从而深入发掘小说的主题——爱情、社会和死亡。  关键词:约翰·麦加恩 《告别》 离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翰·麦加恩(John McGah
期刊
摘要 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表达时,不仅在形式和技巧方面渗透着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积淀的现代审美体验,而且在他们的都市生活观照中,又流露出明显的“都市恶”意识,并且还传达出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的传统审美情结,从而表现出一种与都市生活同构的复合审美姿态,即现代审美体验与传统审美意识相叠合的都市文学书写姿态。  关键词:新感觉派 现代审美体验 传统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巴别塔之犬》男女主人公保罗和露西的悲剧展开,说明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沟通的不力。探讨了男主人公为何无法突破作为语言学教授所形成的思维框架,从而忽视了沟通的本质,进而分析了此故事带给人们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巴别塔 语言 沟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保罗·艾弗森是美国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小说《巴别塔之犬》中的男主人公,一位语言
期刊
摘要 鲁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文本里的绘画意象,他喜欢借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绘画意象来表现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哲理思考。绘画意象使鲁迅的作品更富有直观性和视觉表现力。本文从绘画意象的角度对鲁迅作品进行了全新分析,通过雪意象、枣树意象、月亮意象以及夜色意象等分析说明:绘画意象为鲁迅文本拓展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使其作品超越具体事实,创造一种超然变幻的美;昭示了绘画艺术对鲁迅文学创作、艺术思
期刊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喧哗与骚动》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复兴了古希腊文学以及基督教文学中的死亡美学,从而让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悲壮。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躁动》 死亡美学 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故事描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爱情故事,由于涉及题材敏感,作品1958年才得以出版。作者纳博科夫在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其作品多样丰富,涵盖诗歌、剧本、小说、翻译、昆虫等领域。而《洛丽塔》的魅力在于,一个移民到美国的作家比很多美国本土作家更了解并创造了真实的美国社会和文化背景。本文突破对作品的道德评价,立足审美主义的角度
期刊
摘要 伊迪斯·华顿代表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身上交织着对奢华生活的崇尚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的矛盾与斗争,她最终以个体牺牲换取自由与清白。莉莉的的悲惨结局是无法避免的,但她身上种种美好的品质以及她的坚持与倔强,使她悲剧般的人生平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鲜亮。  关键词:《欢乐之家》 自我毁灭 酒神精神 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劳伦斯的作品有两个基本主题:对工业文明的憎恶和对人本质的探索。本文通过分析《马贩子的女儿》中马贩子的女儿梅贝尔获得新生的两条途径,全面诠释了劳伦斯作品的两大主题。  关键词:D·H·劳伦斯 《马贩子的女儿》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以其饱含激情的创作,严肃真诚地探讨了现代文明
期刊
摘要 《夏洛特的网》是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怀特以生动的语言、温暖人心的情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友情的故事。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为深刻地领略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E·B·怀特 小说 《夏洛特的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发表于1952年的童话书《夏洛特的网》,是个关于
期刊
摘要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作家和基督教神学家C·S·刘易斯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讲述了七个相关却又相互独立的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即四个孩子在神秘世界纳尼亚王国共同经历了离奇和梦幻的生命历程。《纳尼亚传奇》是英美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故事的主题宣扬的是真、善、美。但是在这种主题之下,作品中还流露出女性歧视、宗教偏见等阴暗的一面,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男权主义和作品深受宗教影响的一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