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
在上古原始生涯里,我们的祖先首先接触到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最基本的八大物质是“天、地、山、河、水、火、雷、风”,我们的祖先给了它们八个代码字: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并绘制成八卦图,各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见右图)。其中“风”是最活跃的元素,它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八卦图里把它放在乾天坤地之间:上两连线为阳,下一分线为阴,阴阳交合,是谓巽卦,为风。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空气流动的产物。风飘浮在广袤太空和无垠大地之间,布满四面八方,所以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虽然其中有穿凿附会的成分,但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民族的祖先把自然界的风看作是有生命的运动体,所以甲骨文卜辞中多借“凤”为风。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能“飞”,而且力大无比。我想古代的龙卷风肯定也经常出现,把飓风视为龙的威力也不足为怪。“凤”正是“龙”的异化物,龙凤两字古同音同源。风在先民眼里正是像龙凤一样,来无影去无踪的灵异动物,具有巨大的力量,这样,我们才理解为什么汉字的“风”,是从虫的道理了。原来“虫”字是龙蛇的象形,也是华夏先民的图腾。
殷商时代盛行占卜和上帝崇拜,殷周人的上帝是掌管风雨、命运、生命、星辰、昼夜、农事、战争的全能之神。上帝通过风声来宣布季节的更替顺序,并向人和牲畜指出通往生命之巅的方向。上帝通过东南西北和上下六个基本方位吹来的风,通知游牧于森林或农耕于田野的人打猎和收获的时刻,并将风与四季紧密相联,成为报道农时的时令。人们从风中来领会生灵创造者和生命主宰者上帝的旨意,来了解自然界的循环和四时之转换。人们渐渐把风跟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联系起来,与东、西、南、北相对应。后来,因农业跟土地的关系最密切,便增加了土地作为四个方向中心的第五个方向,并配以五种色彩,于是五种颜色、五类时空和五个因素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方向在周代的《易经》中又被人们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宇宙构成的基本元素等同起来。从此“风”成为运转万物的动因:东风为春,青色属木;南风为夏,红色属火;西风为秋,白色属金;北风为冬,黑色属水;中风为长夏(收割的季节),黄色属土。在卜辞中进一步将五个方向(包括四风和土地)称为“帝五臣”,就是把风看作是神灵——上帝的使者。四风降临大地,季节发生变化,使万物阴阳调和,种子发芽、庄稼生长。风作为上帝的使者连接了天地,也成为人神交往的媒介。卜辞中有“于帝使风二犬”之记载,意思就是人们将两条狗作为牺牲祭献给上帝的使者——风。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卜辞中以凤为风,风即凤,凤即风,它们即是上帝的使者。中国史前文化中盛行的神鸟崇拜现象便因此有了合理的解释,对鸟的崇拜就是对上帝之使“风”的崇拜,鸟是有形之风,而风则是无形之鸟。
史前先民的原始崇拜中,生灵崇拜常常是跟生殖崇拜分不开的,因此“风”在古代也成为雌雄交媾、男女情爱的象征,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意思就是马跟牛是不会交配的。在商周时期,朝廷每年春日有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集民歌和民风的传统活动,由于当时民风淳朴,男欢女爱,溢于言表,民间普遍流传着情歌,古人把这些歌颂生命、表达情爱的诗称之为“风”。这也许与风之调和季节阴阳、孕化催生万物的功能有关。中国古代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这样来源的,其中许多爱情诗优美动人,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反映了当时婚姻恋爱的习俗。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如《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若按封建道德看,通篇“皆为惑男之语”的“淫声”,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正是未经礼教桎梏的充满自然人性的“风”,是对天地精神的遵从,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情欲与欢乐的气息。又如《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急躁而搔首徘徊。而互赠之彤管和茅荑,反映了男女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以及美好的期盼。在《诗经》中,我们感受到了从神灵之风到性灵之风的转化。
【中西文化漫谈】
在西方文明里,圣灵最初也是一股飓风或一只鸟:在一些中世纪的绘画里,有一种能起源风的管筒,被描述为从天国一直延伸到圣母玛丽亚的长袍下。在管中,圣灵以鸽子的形式飞落下来,而使童贞的玛丽亚受孕。记得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的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开首一句这样描写:“从穹苍吹来的一股清风把她的身心完全占有。”风和鸟,其实就是爱与欲的象征。由此可见,“风”的神灵形态是鸟,是凤,是龙。“风”的精神形态是爱,是欲,是生命。那么,“风”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呢?是气。气升于天是云,气出于地是生命。《圣经·创世纪》2章7节:“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圣经·约伯记》33章4节:“神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在中国的造神运动中,日神叫羲和,谷神叫后稷,火神叫祝融,水神叫共工,风神叫飞廉,俗名风伯。在古籍里“飞廉”是一种神鸟名字,也称龙雀。《离骚》有句:“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为“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到唐宋以后,飞廉不再称风伯,而被赋予女性形象,叫做“风姨”“封姨”和“风后”,尊为女神。《风俗演义》说: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风神在中华民族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至于“风神”名飞廉,实际上就是“风”的上古汉语复辅音读音,据《鸡林类事》记载:“风曰孛缆。”表示“风”的古音读作复辅音“孛缆”,即plam。因此古代又可把“风”称为飞廉、毗蓝、焚轮等。至今在韩国语中“风”仍读作汉字的古音blam。古无轻唇音,“飞”和“焚”古声母都是p-。因为“风”的声母是bl-,所以,“风”的神灵名称,实际是“风”字的上古读音而已。现代汉字中从风得声的字就有音b-的如飚,也有音l-的如岚等。
风就是气,气就是风,“风气”一词也由此得来。综上可知,“风”在中华文化里是一个神圣的概念,它不仅是祖先的神灵崇拜和生殖崇拜,也是真情实感的男欢女爱,是生命精灵的化身;它不仅孕育了美的享受和不朽的诗篇,也带给百姓风调雨顺的农时和四季分明的嘉年华。但不知何时,这个“风”突然大变,什么都是一股风,听风是雨地随风倒。哀哉,斯风!但我仍然愿意相信,真正的风是空气的流动,是人类生命的运动,是最初来自上帝口中的一口气,由于有了这种最纯朴的风,万物才有了生命,有了这种风,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我们曾经仰慕西方文明的恋爱,从电影或小说中领略那种刻骨铭心的浪漫情操,老式中国人会不屑一顾地认为,那些蓝眼睛、高鼻梁的漂亮女孩子可爱得有点毛病,把西方人大胆、开放、坦诚的爱情之风,称作“疯”。但是,一代中国的年轻人却已经不知不觉学起来……
忽然发现自己的爱情观很土气,忍不住笑了起来。对我而言,爱一个人就是满心满意要跟他一起“过日子”,天地鸿蒙荒凉,我们不能妄想使自己化为六合八方的风,只希望相爱的彼此把整个人世填满。就像春天的和风、夏日的凉风、秋收的金风、迎冬的雪风,伴随岁月,四季永恒。不爱一个人时,如同夏天的风,即使他身居豪门也不会出入;爱一个人时,如同冬天的风,即使他蜗居陋室也能跻身拥衾同眠。粗菜淡饭的天长地久,远比山珍海馐味永难言。相互拥有的那一对,也许今晚要分手,那相濡以沫的深情里自有其朝朝暮暮的相思啊!爱一个人原来就在平平淡淡之中,虽然没有电闪雷鸣的轰轰烈烈,却充满和风细雨的温存和体贴,正如张晓风所述:爱一个人就是在寒冷的夜里不断在他杯子里斟上刚沸的热水;爱一个人就是喜欢两人一起收尽桌上的残肴,并且听他在水槽里刷碗的音乐——事后再偷偷地把他不曾洗干净的地方重洗一遍;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爱一个人,无论东方人或西方人在心里就是一生一世,就是一种誓言,一种承诺。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爱一个人就不免希望自己更美丽,希望自己被对方永远记得,希望自己的容颜在极盛时如彩虹映日,永不衰退,即使在繁花谢树的冬残,在爱人的瞳仁中永远见证你的华彩。爱一个人可以使你为所爱的人去做一些傻事,甚至去死,为了你的荣誉、骄傲,显示你智慧的闪光和曾经拥有的欢乐。因此在万世典籍里到处可见山盟海誓而忠贞不渝的爱,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世人留下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几成古风的千年绝唱。总之,爱一个人就是喜欢和他拥有现在,却又追忆着双方在一起的过去。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感到幸福;爱,是一种经历,即使沧桑也依然觉得美丽;爱,是一股风,即使飘然而过也给人世留下永恒的生命。
对我来说,爱就是一种风,乃至疯。犹如《诗经·风》中“关关雎鸠”的相思、“采采”的期待、“悠悠我心”的情怀,正是被那种美丽沉甸的繁殖喜悦所吸引,仿佛风把花粉传播四方,让万物共享受孕的欢愉;仿佛风把生命的气息升腾到宇宙,让世界风起云涌般充满生机。风,在东方文化的汉字里,跟“讽”和“疯”最相关,构成风情、风气、风骚等词语,含有深刻的讽喻和疯狂的激情。风(wind),在西方文化的词语里,它跟wind egg(未受精的蛋)、window(窗)等有深层的寓意,隐喻交媾或与自然沟通之意,也许英文单词显示风文化的直接性和开放性,或者还有更多更多可以说的内容。但其中的爱义,总会使人感受到身边的风:
风,
吹动心灵似龙凤。
多少年,
春夏至秋冬。
风,
吹将恩爱入闺中。
千万人,
同吟白头颂。
风,
吹醒少年宠辱梦。
人老去,
叶枯花犹荣。
风,
吹落云霞弥天空。
化春雨,
一曲满江红。
在上古原始生涯里,我们的祖先首先接触到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最基本的八大物质是“天、地、山、河、水、火、雷、风”,我们的祖先给了它们八个代码字: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并绘制成八卦图,各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见右图)。其中“风”是最活跃的元素,它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八卦图里把它放在乾天坤地之间:上两连线为阳,下一分线为阴,阴阳交合,是谓巽卦,为风。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空气流动的产物。风飘浮在广袤太空和无垠大地之间,布满四面八方,所以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虽然其中有穿凿附会的成分,但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民族的祖先把自然界的风看作是有生命的运动体,所以甲骨文卜辞中多借“凤”为风。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能“飞”,而且力大无比。我想古代的龙卷风肯定也经常出现,把飓风视为龙的威力也不足为怪。“凤”正是“龙”的异化物,龙凤两字古同音同源。风在先民眼里正是像龙凤一样,来无影去无踪的灵异动物,具有巨大的力量,这样,我们才理解为什么汉字的“风”,是从虫的道理了。原来“虫”字是龙蛇的象形,也是华夏先民的图腾。
殷商时代盛行占卜和上帝崇拜,殷周人的上帝是掌管风雨、命运、生命、星辰、昼夜、农事、战争的全能之神。上帝通过风声来宣布季节的更替顺序,并向人和牲畜指出通往生命之巅的方向。上帝通过东南西北和上下六个基本方位吹来的风,通知游牧于森林或农耕于田野的人打猎和收获的时刻,并将风与四季紧密相联,成为报道农时的时令。人们从风中来领会生灵创造者和生命主宰者上帝的旨意,来了解自然界的循环和四时之转换。人们渐渐把风跟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联系起来,与东、西、南、北相对应。后来,因农业跟土地的关系最密切,便增加了土地作为四个方向中心的第五个方向,并配以五种色彩,于是五种颜色、五类时空和五个因素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方向在周代的《易经》中又被人们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宇宙构成的基本元素等同起来。从此“风”成为运转万物的动因:东风为春,青色属木;南风为夏,红色属火;西风为秋,白色属金;北风为冬,黑色属水;中风为长夏(收割的季节),黄色属土。在卜辞中进一步将五个方向(包括四风和土地)称为“帝五臣”,就是把风看作是神灵——上帝的使者。四风降临大地,季节发生变化,使万物阴阳调和,种子发芽、庄稼生长。风作为上帝的使者连接了天地,也成为人神交往的媒介。卜辞中有“于帝使风二犬”之记载,意思就是人们将两条狗作为牺牲祭献给上帝的使者——风。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卜辞中以凤为风,风即凤,凤即风,它们即是上帝的使者。中国史前文化中盛行的神鸟崇拜现象便因此有了合理的解释,对鸟的崇拜就是对上帝之使“风”的崇拜,鸟是有形之风,而风则是无形之鸟。
史前先民的原始崇拜中,生灵崇拜常常是跟生殖崇拜分不开的,因此“风”在古代也成为雌雄交媾、男女情爱的象征,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意思就是马跟牛是不会交配的。在商周时期,朝廷每年春日有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集民歌和民风的传统活动,由于当时民风淳朴,男欢女爱,溢于言表,民间普遍流传着情歌,古人把这些歌颂生命、表达情爱的诗称之为“风”。这也许与风之调和季节阴阳、孕化催生万物的功能有关。中国古代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这样来源的,其中许多爱情诗优美动人,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反映了当时婚姻恋爱的习俗。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如《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若按封建道德看,通篇“皆为惑男之语”的“淫声”,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正是未经礼教桎梏的充满自然人性的“风”,是对天地精神的遵从,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情欲与欢乐的气息。又如《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急躁而搔首徘徊。而互赠之彤管和茅荑,反映了男女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以及美好的期盼。在《诗经》中,我们感受到了从神灵之风到性灵之风的转化。
【中西文化漫谈】
在西方文明里,圣灵最初也是一股飓风或一只鸟:在一些中世纪的绘画里,有一种能起源风的管筒,被描述为从天国一直延伸到圣母玛丽亚的长袍下。在管中,圣灵以鸽子的形式飞落下来,而使童贞的玛丽亚受孕。记得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的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开首一句这样描写:“从穹苍吹来的一股清风把她的身心完全占有。”风和鸟,其实就是爱与欲的象征。由此可见,“风”的神灵形态是鸟,是凤,是龙。“风”的精神形态是爱,是欲,是生命。那么,“风”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呢?是气。气升于天是云,气出于地是生命。《圣经·创世纪》2章7节:“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圣经·约伯记》33章4节:“神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在中国的造神运动中,日神叫羲和,谷神叫后稷,火神叫祝融,水神叫共工,风神叫飞廉,俗名风伯。在古籍里“飞廉”是一种神鸟名字,也称龙雀。《离骚》有句:“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为“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到唐宋以后,飞廉不再称风伯,而被赋予女性形象,叫做“风姨”“封姨”和“风后”,尊为女神。《风俗演义》说: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风神在中华民族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至于“风神”名飞廉,实际上就是“风”的上古汉语复辅音读音,据《鸡林类事》记载:“风曰孛缆。”表示“风”的古音读作复辅音“孛缆”,即plam。因此古代又可把“风”称为飞廉、毗蓝、焚轮等。至今在韩国语中“风”仍读作汉字的古音blam。古无轻唇音,“飞”和“焚”古声母都是p-。因为“风”的声母是bl-,所以,“风”的神灵名称,实际是“风”字的上古读音而已。现代汉字中从风得声的字就有音b-的如飚,也有音l-的如岚等。
风就是气,气就是风,“风气”一词也由此得来。综上可知,“风”在中华文化里是一个神圣的概念,它不仅是祖先的神灵崇拜和生殖崇拜,也是真情实感的男欢女爱,是生命精灵的化身;它不仅孕育了美的享受和不朽的诗篇,也带给百姓风调雨顺的农时和四季分明的嘉年华。但不知何时,这个“风”突然大变,什么都是一股风,听风是雨地随风倒。哀哉,斯风!但我仍然愿意相信,真正的风是空气的流动,是人类生命的运动,是最初来自上帝口中的一口气,由于有了这种最纯朴的风,万物才有了生命,有了这种风,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我们曾经仰慕西方文明的恋爱,从电影或小说中领略那种刻骨铭心的浪漫情操,老式中国人会不屑一顾地认为,那些蓝眼睛、高鼻梁的漂亮女孩子可爱得有点毛病,把西方人大胆、开放、坦诚的爱情之风,称作“疯”。但是,一代中国的年轻人却已经不知不觉学起来……
忽然发现自己的爱情观很土气,忍不住笑了起来。对我而言,爱一个人就是满心满意要跟他一起“过日子”,天地鸿蒙荒凉,我们不能妄想使自己化为六合八方的风,只希望相爱的彼此把整个人世填满。就像春天的和风、夏日的凉风、秋收的金风、迎冬的雪风,伴随岁月,四季永恒。不爱一个人时,如同夏天的风,即使他身居豪门也不会出入;爱一个人时,如同冬天的风,即使他蜗居陋室也能跻身拥衾同眠。粗菜淡饭的天长地久,远比山珍海馐味永难言。相互拥有的那一对,也许今晚要分手,那相濡以沫的深情里自有其朝朝暮暮的相思啊!爱一个人原来就在平平淡淡之中,虽然没有电闪雷鸣的轰轰烈烈,却充满和风细雨的温存和体贴,正如张晓风所述:爱一个人就是在寒冷的夜里不断在他杯子里斟上刚沸的热水;爱一个人就是喜欢两人一起收尽桌上的残肴,并且听他在水槽里刷碗的音乐——事后再偷偷地把他不曾洗干净的地方重洗一遍;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爱一个人,无论东方人或西方人在心里就是一生一世,就是一种誓言,一种承诺。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爱一个人就不免希望自己更美丽,希望自己被对方永远记得,希望自己的容颜在极盛时如彩虹映日,永不衰退,即使在繁花谢树的冬残,在爱人的瞳仁中永远见证你的华彩。爱一个人可以使你为所爱的人去做一些傻事,甚至去死,为了你的荣誉、骄傲,显示你智慧的闪光和曾经拥有的欢乐。因此在万世典籍里到处可见山盟海誓而忠贞不渝的爱,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世人留下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几成古风的千年绝唱。总之,爱一个人就是喜欢和他拥有现在,却又追忆着双方在一起的过去。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感到幸福;爱,是一种经历,即使沧桑也依然觉得美丽;爱,是一股风,即使飘然而过也给人世留下永恒的生命。
对我来说,爱就是一种风,乃至疯。犹如《诗经·风》中“关关雎鸠”的相思、“采采”的期待、“悠悠我心”的情怀,正是被那种美丽沉甸的繁殖喜悦所吸引,仿佛风把花粉传播四方,让万物共享受孕的欢愉;仿佛风把生命的气息升腾到宇宙,让世界风起云涌般充满生机。风,在东方文化的汉字里,跟“讽”和“疯”最相关,构成风情、风气、风骚等词语,含有深刻的讽喻和疯狂的激情。风(wind),在西方文化的词语里,它跟wind egg(未受精的蛋)、window(窗)等有深层的寓意,隐喻交媾或与自然沟通之意,也许英文单词显示风文化的直接性和开放性,或者还有更多更多可以说的内容。但其中的爱义,总会使人感受到身边的风:
风,
吹动心灵似龙凤。
多少年,
春夏至秋冬。
风,
吹将恩爱入闺中。
千万人,
同吟白头颂。
风,
吹醒少年宠辱梦。
人老去,
叶枯花犹荣。
风,
吹落云霞弥天空。
化春雨,
一曲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