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没有明显成效,提不起学习兴趣。改变高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以效率来吸引学生,成为语文教育者最迫切的任务。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思考,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在认知、方法、情感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发展都可以判断这堂课是有效的。潘瑞金先生在《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有效性》中也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并且明确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學生学得好不好。
二、高中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导致的。学语文讲究基础知识的长期积累,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体悟,一点点地把所学知识内化,转变成语文核心素养,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一特点决定学语文需要积累,而积累需要形成体系。如果不能使积累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片,这些东西便不能被灵活运用,积累也就毫无意义。学生也会因此失去积累的积极性。奥苏伯尔曾经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致力于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知识,也就是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因为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便于储存,可灵活提取。
若学生心中没有知识结构体系,新学的知识便难以理解,课堂的有效性也难以提高。
三、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为了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下面是两个课例。
第一个课例是指导学生深化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知识。
我曾经和同学们读过一篇文章《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内容讲苏格拉底为了捍卫自己的哲学而死,他告诫世人“认识你自己”,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篇文章使同学们明白了“省察”即不断反问自己的重要性。
接着我又给同学们提供一篇文章《崔卫平:通过思考追求道德生活》,内容讲述纳粹罪犯阿道夫·艾克曼身上体现出的“平庸的恶”,他曾经负责将成千上万的人类成员运送到指定的死亡之地,可以说是罪恶滔天,但令人惊奇的是,他只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究其罪恶的根源是他从不思考,只一味地服从,哪怕命令如此灭绝人性。这两篇文章主题很相近又有略微差别,周国平强调的是反省、考察、思考自身的重要性;崔卫平论证的是人通过思考才能拥有道德,这就使学生由前文习得的省察、思考观念被深化,是奥苏伯尔提倡的类属学习。
然后,我要求学生以省察、思考为尺度,重新阅读某部小说,写议论文。有同学阅读《边城》后写下《善良也要符合逻辑》。主要观点是:大老对爱情失望后外出,意外落水而死。老船夫认为是自己和孙女使大老对爱情失望,所以自己对大老的死有责任。这给他自己带来巨大心理负担,也影响了顺顺父子对待他的态度,最终带来悲剧结局。从逻辑上看老船夫是把间接原因当作了主要原因,他听凭“善良”的牵引,没有理性地反思,才造成无法承受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思考让善良符合逻辑,否则把外界因素造成的恶果都由个人来承担,势必成为个人无法承受之重。
这三篇文章从对知识理解的逐渐深入到对知识的恰当应用,环环相扣,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思考、省察”就不仅是概念,而内化成学生的习惯。
第二个课例是指导学生在知识体系中认识某个概念。
在讲解《边城》第四部分时,需要辨别叙述顺序。小说先叙述翠翠们在河边看划船,不久爷爷不见了,翠翠稍稍有点着慌了。然后再叙述原因,前一天两人请一熟人帮忙看船,今天进城路上爷爷问翠翠若是一个人怕不怕,到了河边看船时翠翠的快乐和爷爷的顾虑,爷爷回渡船,以及老熟人喝醉、爷爷无法脱身,所以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然后小说再接着正常叙述。这一段是插叙还是倒叙还是补叙呢?这需要综合贯通,辨别三者的核心差异。
插叙是插入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其他内容,如《故乡》正在叙述母亲和我的谈话,谈到闰土,就插入儿时对闰土的记忆,是目前这件事情之外的。而这里插入的内容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所以只能是倒叙或补叙。补叙是补充简短关键的片段即可,例如,《智取生辰纲》叙述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为何客商喝得,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才用一小段文字交代客商真实身份是吴用、晁盖等七人,并简要介绍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倒叙是把结局或后发生的情节提到前边来,再按照顺序交代开端和经过。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纪念父亲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段是:“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然后从那年春天开始写起,局势紧张、被捕入狱、接受审问……小说中间部分不是补充简短关键的片段,而是从开端、经过按照顺序慢慢道来,所以是倒叙。
这样把相似的几组概念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它们的细微差异,既能精确地理解几组概念,又能综合贯通,形成知识体系。
四、小结
总之,提高课堂有效性,要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的知识都能在知识体系中找到恰当的位置。
一、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在认知、方法、情感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发展都可以判断这堂课是有效的。潘瑞金先生在《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有效性》中也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并且明确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學生学得好不好。
二、高中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导致的。学语文讲究基础知识的长期积累,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体悟,一点点地把所学知识内化,转变成语文核心素养,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一特点决定学语文需要积累,而积累需要形成体系。如果不能使积累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片,这些东西便不能被灵活运用,积累也就毫无意义。学生也会因此失去积累的积极性。奥苏伯尔曾经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致力于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知识,也就是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因为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便于储存,可灵活提取。
若学生心中没有知识结构体系,新学的知识便难以理解,课堂的有效性也难以提高。
三、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为了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下面是两个课例。
第一个课例是指导学生深化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知识。
我曾经和同学们读过一篇文章《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内容讲苏格拉底为了捍卫自己的哲学而死,他告诫世人“认识你自己”,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篇文章使同学们明白了“省察”即不断反问自己的重要性。
接着我又给同学们提供一篇文章《崔卫平:通过思考追求道德生活》,内容讲述纳粹罪犯阿道夫·艾克曼身上体现出的“平庸的恶”,他曾经负责将成千上万的人类成员运送到指定的死亡之地,可以说是罪恶滔天,但令人惊奇的是,他只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究其罪恶的根源是他从不思考,只一味地服从,哪怕命令如此灭绝人性。这两篇文章主题很相近又有略微差别,周国平强调的是反省、考察、思考自身的重要性;崔卫平论证的是人通过思考才能拥有道德,这就使学生由前文习得的省察、思考观念被深化,是奥苏伯尔提倡的类属学习。
然后,我要求学生以省察、思考为尺度,重新阅读某部小说,写议论文。有同学阅读《边城》后写下《善良也要符合逻辑》。主要观点是:大老对爱情失望后外出,意外落水而死。老船夫认为是自己和孙女使大老对爱情失望,所以自己对大老的死有责任。这给他自己带来巨大心理负担,也影响了顺顺父子对待他的态度,最终带来悲剧结局。从逻辑上看老船夫是把间接原因当作了主要原因,他听凭“善良”的牵引,没有理性地反思,才造成无法承受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思考让善良符合逻辑,否则把外界因素造成的恶果都由个人来承担,势必成为个人无法承受之重。
这三篇文章从对知识理解的逐渐深入到对知识的恰当应用,环环相扣,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思考、省察”就不仅是概念,而内化成学生的习惯。
第二个课例是指导学生在知识体系中认识某个概念。
在讲解《边城》第四部分时,需要辨别叙述顺序。小说先叙述翠翠们在河边看划船,不久爷爷不见了,翠翠稍稍有点着慌了。然后再叙述原因,前一天两人请一熟人帮忙看船,今天进城路上爷爷问翠翠若是一个人怕不怕,到了河边看船时翠翠的快乐和爷爷的顾虑,爷爷回渡船,以及老熟人喝醉、爷爷无法脱身,所以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然后小说再接着正常叙述。这一段是插叙还是倒叙还是补叙呢?这需要综合贯通,辨别三者的核心差异。
插叙是插入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其他内容,如《故乡》正在叙述母亲和我的谈话,谈到闰土,就插入儿时对闰土的记忆,是目前这件事情之外的。而这里插入的内容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所以只能是倒叙或补叙。补叙是补充简短关键的片段即可,例如,《智取生辰纲》叙述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为何客商喝得,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才用一小段文字交代客商真实身份是吴用、晁盖等七人,并简要介绍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倒叙是把结局或后发生的情节提到前边来,再按照顺序交代开端和经过。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纪念父亲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段是:“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然后从那年春天开始写起,局势紧张、被捕入狱、接受审问……小说中间部分不是补充简短关键的片段,而是从开端、经过按照顺序慢慢道来,所以是倒叙。
这样把相似的几组概念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它们的细微差异,既能精确地理解几组概念,又能综合贯通,形成知识体系。
四、小结
总之,提高课堂有效性,要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的知识都能在知识体系中找到恰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