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清代稿本《文竹山人诗话》辑录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316860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竹山人诗话》是清代乾隆时期叶昉升所著,该诗话以稿本形式附于《文竹山房杂著》之后,故未被学界所知.《文竹山人诗话》推崇唐诗,是乾隆时期格调之风在诗话中的具体反映;虽篇幅较短,但隐含着丰富的诗学思想,对诗歌体裁特征、时代特色、时人诗风等亦有卓越的见解,从中亦可窥探清乾隆时期诗学理论建构概况.
其他文献
闻一多先生讲授《庄子》的笔记,透露出一位学者融讲课、板书、绘画为一体的才华和谦虚谨慎的治学风格.笔记以《庄子内篇校释》为基础,阐发了闻先生对《庄子》哲学及文学的认识,更加完整,也更加深刻.
个人简介:陈青,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会计学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从事会计教学27年,曾先后荣获学院第一届青年教职工讲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届说专业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担任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以来,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社会服务项目400多项,社会服务到账金额1000多万元,成为学院社会服务的典范。
两宋之际的文道关系探讨呈现出冲突与调和并存的过渡状态.一方面,理学家继承、发展了二程的观点,坚持道统的纯粹性,排除了其中“文”的因素,以体道作为学者的最高追求.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通过提倡宗经和“余事为文”等理论调和文道之间的对立性冲突,达到相对的平衡.他们的观点对后来的理学家有启示作用,成为不少重要理论的渊源;也刺激了理学之士参与文学创作的积极性,作品数量显著增加.然而,文学成为道学的附属,其作用被框定为载道和经世,以华词丽藻为代表的审美特征依然受到严重批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南齐书·萧晔传》中载萧道成评萧晔诗,反映了萧道成“贬谢”的诗学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是出于一种的政治考量,是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旧诗歌、旧风气的驳斥,是对新时代诗歌话语权的重建.而王俭、任昉等人选择“傅咸、应璩体”,或许也受到尊奉此体的萧道成政治权利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萧道成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政治权威,改变了刘宋诗歌的走向,由此产生宋齐诗风的转变.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是清代自作词话中卷帙最富的一部,其文献价值已获普遍关注和认可,但其词体理论层面尚缺少深入讨论.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一,丁绍仪借“孔子删诗”不删写情之作,认为词体写情来自这一传统,绝非小道;以情语关涉现实的词体与风骚皆属比兴寄托之作.二,一方面进行诗词之辨以维护词体纯洁,一方面区别词体内部的正变之分.以蕴藉委婉、清空骚雅为词体正宗.三,认为性灵、才学、格调三者缺一不可,且词体的声调格律最宜讲究.四,词话中的批评实践主要围绕词体的声调格律、比兴寄托、清醇雅正和真情实意四个方面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部署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近人狄葆贤所撰《宝贤庵词话》分52期连载于1919年至1921年之《时报》副刊《文艺周刊》.词话所载词人如朱祖谋、郑文焯、赵熙、冯煦、夏敬观、张祥龄、汪东、袁思亮等大多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词人,并传递了当时词坛的重要讯息,故具有较为重要的词学史料价值.
诗歌中常见的“揽衣起徘徊”及其类似表述,是早期五言诗主要依循历时性线性顺序推进诗篇内容的典型例证.“揽衣起徘徊”这一经典主题的开展及其趋同写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早期五言诗风格生成的方式.早期尤其是建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不仅在句式表达和内容主题上存有相似性,于诗篇整体的构架和展开的层次、诗歌情感抒发的方式等方面也有共性.文人五言诗在篇体构造上呈现出的主题连接特征,与乐府诗相似,也与五言诗由叙事向抒情转换的演进趋势相符合.早期五言诗所体现的“同”是理解这一时期诗歌风貌的重要因素,但诗歌文本中凝聚的创作者的个性
方回对诗学、理学之关系的思考和认知,与宋元之际理学界、诗学界诸家互有异同.他对宋季以来理学诗、江湖诗的批评论说,鲜明地体现了融会诗艺与理义的观念趋向.在方回的诗学视域里,理学诗之弊主要在诗艺层面,而江湖诗之弊则不仅表现为诗艺的偏狭,更表现为理义的缺失,故尤为其批评指斥.他将“诗歌之学”推原于经学,强调其作为儒者之学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向度,作出“诗之体”、“诗之用”的理论建构;对“诗言志”的理论内涵进行有侧重的诠释,提出“情缘事起”、“诗亦史”、“以吟咏情性言义理”等理论命题;对晚宋以降历史语境中的“诗人”、
《世说新语》一书因其“简约玄澹”之风的突出,往往遮蔽了其并非脱逸于中古骈文发展进程的意义.书中的对句表现,依托于语言生态因复词流行而增进以四六为基调组织文句的倾向,由此也有助于理解骈文在中古时期开花结果的语言生活土壤.《世说新语》中分布的对句,扩大了对万物与人世间“事不孤立”的观察范围,其背后的认知拓展与反思,还与魏晋玄学时代价值多元化的思想历练有关.清谈的眼界、旨趣与方法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对句生成的时代特色和修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