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素養,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限制,高中历史授课里太多注重对学科内容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如此就使得学生欠缺科学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养成,同时不能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在课堂上强化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中的真实事件、历史人物,并且还需要通过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道德理念。家国情怀就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便是对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种价值观念、个性化发展、思想活跃的关键阶段,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情绪激动。如果没有运用正确的处理措施,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进而需要培养其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
教师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施家国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基础知识、民族属性等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高中的历史教师,要想更好的落实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自身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教师作为领导者,要想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就一定要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教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内容,知晓历史背景下的宗法制度,明确“家”与“国”的联系。教师就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如“西方人为什么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但是在中国却很难见到?”这就是中西方礼法上的不同,而这种礼法是受西周宗法制度影响的,学生通过学习对于礼法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去理解和感受教师要传达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家情怀为单元主题,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组织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为题的演讲活动,学生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史实,查找相关的资料,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撰写演讲稿。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融入其中,使学生认真思考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讨论明辨是非,开展辩论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内容进行评价,探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功与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情况选择正方和反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辩论也能够在彼此看到对方论点,使学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使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进一步升华自身的家国情怀,培养自身的爱国意识。
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不仅从教材中学习家国情怀,更要将这种“家国情怀”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要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打造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学生真正的理解明白国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潘建新.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19):74-75.
[2]林小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3):3.
[3]赵榕熙.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科技风,2019(08):35-36.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限制,高中历史授课里太多注重对学科内容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如此就使得学生欠缺科学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养成,同时不能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在课堂上强化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中的真实事件、历史人物,并且还需要通过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道德理念。家国情怀就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便是对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种价值观念、个性化发展、思想活跃的关键阶段,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情绪激动。如果没有运用正确的处理措施,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进而需要培养其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
教师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施家国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基础知识、民族属性等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高中的历史教师,要想更好的落实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自身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教师作为领导者,要想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就一定要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教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内容,知晓历史背景下的宗法制度,明确“家”与“国”的联系。教师就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如“西方人为什么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但是在中国却很难见到?”这就是中西方礼法上的不同,而这种礼法是受西周宗法制度影响的,学生通过学习对于礼法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去理解和感受教师要传达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家情怀为单元主题,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组织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为题的演讲活动,学生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史实,查找相关的资料,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撰写演讲稿。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融入其中,使学生认真思考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讨论明辨是非,开展辩论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内容进行评价,探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功与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情况选择正方和反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辩论也能够在彼此看到对方论点,使学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使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进一步升华自身的家国情怀,培养自身的爱国意识。
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不仅从教材中学习家国情怀,更要将这种“家国情怀”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要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打造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学生真正的理解明白国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潘建新.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19):74-75.
[2]林小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3):3.
[3]赵榕熙.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科技风,2019(0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