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当今中国,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隔代教养的利弊一直是大家关注和关心的,本期“家长手记”栏目约了6位孩子的祖辈家长讲述自己和孩子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哲人把一位数学家、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个小孩请到一间昏暗的房间里。哲人说:“请用最廉价、最快捷又能使你最快乐的方法,把这房间装满东西。”于是,物理学家伏在桌子上画房间结构图,看在哪里开个窗户最合理:数学家拿出卷尺量长宽高,计算房间的容积:小孩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蜡烛,借用哲人的火柴点亮它——顿时,昏暗的房间里充满了烛光!孩子情不自禁地在烛光中翩翩起舞。哲人看了看两位“大家”,叹了口气说:“还是心灵简单最美好!”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可见,先圣智者们大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待孩子。“三人行,必有吾师。”这“三人”当中也应当包括孩子吧。我是个老教书匠,在教育孙儿鑫博时,从来没有把他看成乳臭未干的小娃娃,而是在相处中有意识地向孙儿学习,以孙儿为师。别说,收获还真不小呢——
以孙儿为师学习“真”——孩子不谙世事,纯洁无瑕,他们不会说空话、瞎话。一次,老伴的一位同事的儿子结婚,我们商量只送红包不参加婚礼,托词就是“不在家”,为此,我们还特意嘱咐了鑫博。谁知,那天人家来送请帖,一进门就问:“鑫博,你奶奶呢?”还没等我说话,鑫博就喊:“奶奶,客人来了!”得,计划全泡汤。事后,老伴忍不住抱怨了几句,谁知,鑫博亮出嗓门:“明明在家里,怎么可以撒谎呢,老师说撒谎不是好孩子!”我和老伴面面相觑,惭愧不已。是啊,不管是“睿智的谎言”,还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大人有几个能保证从未说过谎呢?而孩子那种真实、真诚、真心、真意,是多么难能可贵。
以孙儿为师学习“善”——一天,我带鑫博去农贸市场。走到出口处,鑫博突然转过身来:“爷爷,给我一个草莓面包。”说完拿着刚买来的面包就向前跑去。追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脏兮兮的老人正在乞讨。“老爷爷,给你面包!”孙儿言语里充满怜悯之情。老人接过面包,激动地连说,“谢谢宝贝儿,谢谢宝贝儿!”看到这情景,我心头猛然一热…一个5岁多的孩子,竟有如此可贵的同情心、善良心!环顾四周那些来来往往路人的漠然表情,再想想我自己,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将哪怕一丝同情的目光停留在乞者身上了。与孩子相比,难道我们不该为丢失的同情感到自愧不如吗?
以孙儿为师学习“敢”——鑫博4岁时,有了一套“智能积木”。一天,我静静地倚在沙发上,饶有兴致地看他搭积木。但见孩子看一看图,想一会儿,搭几块,东拼西插地居然搭成了一座高楼,他欢呼:“成功了!成功了!”还没等我说“等着,爷爷过来看看乖孙子的大作”,他就稀里哗啦一把将高楼推散了。不一会儿,又搭起了大桥,等我再次想仔细观摩时,他又一举拆倒,再搭坦克、飞机……还来不及惋惜,又有了新的惊喜。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不破不立——创新的真谛!
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也许只有孩子才能作出最好的诠释吧。
我常想起关于世界上第一支口琴的发明故事。180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德国音乐家布西曼沐浴着晚霞在城郊小路上散步。忽然,他听到一种非常悦耳的颤音,便连忙顺着声音寻了过去。原来,农家女孩家里很穷,买不起玩具,她就把一张硬纸片贴在一把木梳上,用嘴吹着玩。由此,音乐家受到了启发,之后不久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支口琴。谁能说这不是向孩子学习的结果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70年前就提倡“向孩子学习”,为此,他还特意写了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看来,我们真的不能忘记“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个道理。大人们,俯下身来,向孩子们学习吧!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哲人把一位数学家、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个小孩请到一间昏暗的房间里。哲人说:“请用最廉价、最快捷又能使你最快乐的方法,把这房间装满东西。”于是,物理学家伏在桌子上画房间结构图,看在哪里开个窗户最合理:数学家拿出卷尺量长宽高,计算房间的容积:小孩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蜡烛,借用哲人的火柴点亮它——顿时,昏暗的房间里充满了烛光!孩子情不自禁地在烛光中翩翩起舞。哲人看了看两位“大家”,叹了口气说:“还是心灵简单最美好!”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可见,先圣智者们大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待孩子。“三人行,必有吾师。”这“三人”当中也应当包括孩子吧。我是个老教书匠,在教育孙儿鑫博时,从来没有把他看成乳臭未干的小娃娃,而是在相处中有意识地向孙儿学习,以孙儿为师。别说,收获还真不小呢——
以孙儿为师学习“真”——孩子不谙世事,纯洁无瑕,他们不会说空话、瞎话。一次,老伴的一位同事的儿子结婚,我们商量只送红包不参加婚礼,托词就是“不在家”,为此,我们还特意嘱咐了鑫博。谁知,那天人家来送请帖,一进门就问:“鑫博,你奶奶呢?”还没等我说话,鑫博就喊:“奶奶,客人来了!”得,计划全泡汤。事后,老伴忍不住抱怨了几句,谁知,鑫博亮出嗓门:“明明在家里,怎么可以撒谎呢,老师说撒谎不是好孩子!”我和老伴面面相觑,惭愧不已。是啊,不管是“睿智的谎言”,还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大人有几个能保证从未说过谎呢?而孩子那种真实、真诚、真心、真意,是多么难能可贵。
以孙儿为师学习“善”——一天,我带鑫博去农贸市场。走到出口处,鑫博突然转过身来:“爷爷,给我一个草莓面包。”说完拿着刚买来的面包就向前跑去。追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脏兮兮的老人正在乞讨。“老爷爷,给你面包!”孙儿言语里充满怜悯之情。老人接过面包,激动地连说,“谢谢宝贝儿,谢谢宝贝儿!”看到这情景,我心头猛然一热…一个5岁多的孩子,竟有如此可贵的同情心、善良心!环顾四周那些来来往往路人的漠然表情,再想想我自己,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将哪怕一丝同情的目光停留在乞者身上了。与孩子相比,难道我们不该为丢失的同情感到自愧不如吗?
以孙儿为师学习“敢”——鑫博4岁时,有了一套“智能积木”。一天,我静静地倚在沙发上,饶有兴致地看他搭积木。但见孩子看一看图,想一会儿,搭几块,东拼西插地居然搭成了一座高楼,他欢呼:“成功了!成功了!”还没等我说“等着,爷爷过来看看乖孙子的大作”,他就稀里哗啦一把将高楼推散了。不一会儿,又搭起了大桥,等我再次想仔细观摩时,他又一举拆倒,再搭坦克、飞机……还来不及惋惜,又有了新的惊喜。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不破不立——创新的真谛!
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也许只有孩子才能作出最好的诠释吧。
我常想起关于世界上第一支口琴的发明故事。180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德国音乐家布西曼沐浴着晚霞在城郊小路上散步。忽然,他听到一种非常悦耳的颤音,便连忙顺着声音寻了过去。原来,农家女孩家里很穷,买不起玩具,她就把一张硬纸片贴在一把木梳上,用嘴吹着玩。由此,音乐家受到了启发,之后不久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支口琴。谁能说这不是向孩子学习的结果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70年前就提倡“向孩子学习”,为此,他还特意写了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看来,我们真的不能忘记“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个道理。大人们,俯下身来,向孩子们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