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川凭借敏锐的诗人直觉,不断挖掘生活中的诗意。在漫长的诗歌创作之途上,他的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变化,从对语言技巧、古典形式的追求到诗歌与哲学、历史乃至宗教的融汇,诗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实现自我的突破,试图改变诗歌的界限,探求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西川 当代诗歌 风格转变
西川,原名刘军,是中国当代知名诗人、散文家,曾与海子、骆一禾并称为“北大三剑客”。20世纪80年代他投身于当时的全国性诗歌运动,从此开启了漫长的诗歌创作道路。西川作为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当代纷繁芜杂的诗坛环境中挣扎沉思,对诗歌创作苦心探索,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特而富有魅力。在探索过程中,他的诗歌风格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回顾过去的足迹,我们可以窥见其诗风发生转变的原因及社会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西川的诗歌内涵。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醒人们的大脑,思维的火花渐渐闪现、活跃。有人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这个时候,尚无五花八门的娱乐设备,也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高科技产物与普通民众还有较为遥远距离,生活的可能性还没有如今的丰富多彩。那时的青年们将旺盛的生命力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上去,大学生诗歌运动风起云涌,狂飙突进式的热情席卷诗坛,大家都热衷于读诗、写诗。当然,如今,依旧有很多人读诗,写诗,老一辈的人在继续写,新一辈的人也在努力创作,只是生活丰富性让这个群体看起来并没有八十年代那样引人注目,八十年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诗人,西川就是其中的一个。西川曾说过:“80年代,是我疯狂读书的时代。我比别的诗人读得更加杂乱,由于对世界的好奇心,延展到对生活的好奇心,因为你先要理解你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你的处境。”[ 出自《凤凰网对谈西川:我不觉得理想主义会在某一时刻死掉》2010年6月10日访谈录]年轻的西川在书籍的海洋中徜徉,寻求理解世界和生活的途径,他所写出来的诗歌,并不像当时很多其他青年诗人一样包含青春的激情与亢奋、绝望和迷乱,而是宁静、优雅、整饬的。以作者早期代表作《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为例: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像今夜,在哈尔盖/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这首诗写作者在自然面前的敬畏感和渺小感,全诗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虚指的“你”和旁观的“我”,在自然的神秘力量面前都毫无抵抗力,诗歌的语言优美,节奏缓慢,结构整齐,给人以美的享受。
1989年海子自杀、骆一禾去世,曾经的“北大三剑客”只剩下了西川,不仅是1989年,90、91、92年,西川的其他朋友也有选择自杀身亡的,这对于西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他面对死亡,思索死亡,他陆续写下了《为海子而作》、《为骆一禾而作》、《致敬》等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西川向生命致敬,在对友人的无限缅怀之中,西川寄希望于彼岸世界,畅想死亡是开启新生命的大门,生命在宇宙中延伸、轮回,以此来慰藉自己,抚慰伤痛。
1992年是西川诗歌创作的重要分界线。当社会发生转型之时,传统意识和心理、传统的行为方式与现代的意识和心理、现代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八十到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时代断裂之感让人感到尴尬与无所适从,几名诗人的死亡为这一时期增添了哀伤的阴影。当新的文化浪潮奔涌而来,当复杂多变的社会境况摆在诗人面前的时候,从前的抒情方式、审美方式、浪漫写法都已经不够用了,因此,西川给自己来了个脱胎换骨式的转变:“从90年代以后,我的写作方向跟80年代写作不太一樣的区别就是,80年代写作是减法的,90年代全变成加法。就是写作当中必须容纳垃圾,必须容纳废话,必须容纳那些反诗歌的东西。80年代你理解的诗歌是优美的,到90年代也许诗歌是非常残酷的。”[出自《凤凰网对谈西川:我不觉得理想主义会在某一时刻死掉》2010年6月10日访谈录]
西川获得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时,批评家唐晓渡为他写的评语极高的概括了西川诗歌的特点及其所获得的成就:“敏锐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西川的诗不断逾越自身,成为当代诗歌最重要的整合点和出发地之一。他的诗沉稳、大气、均衡、精确,充满睿智的洞察但也不回避种种困扰,注重精良的抒情品格,却又向异质事物充分敞开,他以孜孜不倦的热情贯通经典和当下,以灵活多变的语言策略致力于综合的创造。通过引入文明的悖论模式,他大大扩展了诗歌经典的内涵,在不断增加其负荷的同时也不断锻炼其表现的强度。他是我们意识到,一种在质地上足以与生活和历史相对称、相较量的诗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唐晓渡.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授奖辞[M].唐晓渡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6.]
西川是一个孜孜不倦,不断前行的诗人。在新的生存困境面前,他选择了扬弃自我,对自己的诗歌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获得新生。他的诗歌让读者们穿过生活的表面,看到日常下所隐藏的复杂的新鲜,在他的笔下,生活完成了艺术的转化,变成了经过淬炼的诗歌语言,这语言带给人震撼、感动、反思……也为当代诗坛增添了新的纷繁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恩波.智性的诡异:猜想西川的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4(3):29.
【2】唐晓渡.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授奖辞[M].唐晓渡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6.
【3】西川.大意如此[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4】西 川.我和我:西川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姓名:李雅洁,出生年月:1998.3.10,性别:女,民族:回,籍贯:湖北武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西川 当代诗歌 风格转变
西川,原名刘军,是中国当代知名诗人、散文家,曾与海子、骆一禾并称为“北大三剑客”。20世纪80年代他投身于当时的全国性诗歌运动,从此开启了漫长的诗歌创作道路。西川作为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当代纷繁芜杂的诗坛环境中挣扎沉思,对诗歌创作苦心探索,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特而富有魅力。在探索过程中,他的诗歌风格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回顾过去的足迹,我们可以窥见其诗风发生转变的原因及社会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西川的诗歌内涵。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醒人们的大脑,思维的火花渐渐闪现、活跃。有人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这个时候,尚无五花八门的娱乐设备,也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高科技产物与普通民众还有较为遥远距离,生活的可能性还没有如今的丰富多彩。那时的青年们将旺盛的生命力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上去,大学生诗歌运动风起云涌,狂飙突进式的热情席卷诗坛,大家都热衷于读诗、写诗。当然,如今,依旧有很多人读诗,写诗,老一辈的人在继续写,新一辈的人也在努力创作,只是生活丰富性让这个群体看起来并没有八十年代那样引人注目,八十年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诗人,西川就是其中的一个。西川曾说过:“80年代,是我疯狂读书的时代。我比别的诗人读得更加杂乱,由于对世界的好奇心,延展到对生活的好奇心,因为你先要理解你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你的处境。”[ 出自《凤凰网对谈西川:我不觉得理想主义会在某一时刻死掉》2010年6月10日访谈录]年轻的西川在书籍的海洋中徜徉,寻求理解世界和生活的途径,他所写出来的诗歌,并不像当时很多其他青年诗人一样包含青春的激情与亢奋、绝望和迷乱,而是宁静、优雅、整饬的。以作者早期代表作《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为例: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像今夜,在哈尔盖/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这首诗写作者在自然面前的敬畏感和渺小感,全诗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虚指的“你”和旁观的“我”,在自然的神秘力量面前都毫无抵抗力,诗歌的语言优美,节奏缓慢,结构整齐,给人以美的享受。
1989年海子自杀、骆一禾去世,曾经的“北大三剑客”只剩下了西川,不仅是1989年,90、91、92年,西川的其他朋友也有选择自杀身亡的,这对于西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他面对死亡,思索死亡,他陆续写下了《为海子而作》、《为骆一禾而作》、《致敬》等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西川向生命致敬,在对友人的无限缅怀之中,西川寄希望于彼岸世界,畅想死亡是开启新生命的大门,生命在宇宙中延伸、轮回,以此来慰藉自己,抚慰伤痛。
1992年是西川诗歌创作的重要分界线。当社会发生转型之时,传统意识和心理、传统的行为方式与现代的意识和心理、现代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八十到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时代断裂之感让人感到尴尬与无所适从,几名诗人的死亡为这一时期增添了哀伤的阴影。当新的文化浪潮奔涌而来,当复杂多变的社会境况摆在诗人面前的时候,从前的抒情方式、审美方式、浪漫写法都已经不够用了,因此,西川给自己来了个脱胎换骨式的转变:“从90年代以后,我的写作方向跟80年代写作不太一樣的区别就是,80年代写作是减法的,90年代全变成加法。就是写作当中必须容纳垃圾,必须容纳废话,必须容纳那些反诗歌的东西。80年代你理解的诗歌是优美的,到90年代也许诗歌是非常残酷的。”[出自《凤凰网对谈西川:我不觉得理想主义会在某一时刻死掉》2010年6月10日访谈录]
西川获得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时,批评家唐晓渡为他写的评语极高的概括了西川诗歌的特点及其所获得的成就:“敏锐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西川的诗不断逾越自身,成为当代诗歌最重要的整合点和出发地之一。他的诗沉稳、大气、均衡、精确,充满睿智的洞察但也不回避种种困扰,注重精良的抒情品格,却又向异质事物充分敞开,他以孜孜不倦的热情贯通经典和当下,以灵活多变的语言策略致力于综合的创造。通过引入文明的悖论模式,他大大扩展了诗歌经典的内涵,在不断增加其负荷的同时也不断锻炼其表现的强度。他是我们意识到,一种在质地上足以与生活和历史相对称、相较量的诗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唐晓渡.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授奖辞[M].唐晓渡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6.]
西川是一个孜孜不倦,不断前行的诗人。在新的生存困境面前,他选择了扬弃自我,对自己的诗歌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获得新生。他的诗歌让读者们穿过生活的表面,看到日常下所隐藏的复杂的新鲜,在他的笔下,生活完成了艺术的转化,变成了经过淬炼的诗歌语言,这语言带给人震撼、感动、反思……也为当代诗坛增添了新的纷繁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恩波.智性的诡异:猜想西川的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4(3):29.
【2】唐晓渡.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授奖辞[M].唐晓渡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6.
【3】西川.大意如此[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4】西 川.我和我:西川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姓名:李雅洁,出生年月:1998.3.10,性别:女,民族:回,籍贯:湖北武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