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冰:湘雅人面对困难危险不应退缩放弃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拉利昂位于非洲西北部,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和极差的卫生条件导致这里充斥着伤寒、疟疾、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居民平均年龄只有38岁,约1/4小孩不能成年,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贫困的五个国家之一。
  中国(湖南)第21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是自愿报名,经过审核、考试、面试和培训才能成为正式队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李艳冰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会选择援非,她说:“‘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湘雅精神,支撑着每一个湘雅人一路前行。行医路上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只是秉承‘救死扶伤’的理念。作为一名湘雅人,面对困难,面对危险,不应退缩和放弃,而是勇往直前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等你开学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对外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伴随着中国于当年4月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中国对非卫生援助历史就此开启。这些年来,中国先后派遣两万多名医护人员前往非洲支援医疗建设,足迹遍布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治了约2.7亿名非洲患者,为非洲人民健康及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2011年,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培养临床检验诊断专业的李艳冰,正式成为湘雅医院检验科技师。也就在那一年,湘雅医院肾内科肖湘成担任队长的中国第12批援津医疗队,在津巴布韦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援非医疗任务。或许在那一刻,李艳冰还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也会加入援非医疗队。
  有这样的想法是工作三年后,当时全球为之惶恐的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地区肆虐。受国家卫生计生委派遣,湘雅医院先后组织两批医护专家赴塞拉利昂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这其中,有李艳冰尊敬的前辈,有朝夕相处的带教老师。最终医疗队取得了“打胜仗、零感染、全治愈”的可喜成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湘雅医院颁发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那时候,李艳冰为身为湘雅人而自豪。
  2019年,湖南省组建中国第21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虽然连塞拉利昂具体在地图的哪个位置都不太清楚,虽然家里两个孩子分别只有五岁和两岁,虽然同为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的丈夫也很忙碌,李艳冰还是想报名参加,丈夫只说了一句话,“想去就去吧!家里的一切,你不用担心,有我还有爸妈呢”!科室只有一个名额,有援非愿望的同事很多,领导经过综合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李艳冰。
  李艳冰给大儿子买了一个地球仪,在上面找到了塞拉利昂。“妈妈要去这个地方工作一年。”“那你晚上还能回来陪我睡觉吗?”“不能,因为那边有很多需要妈妈帮助的人。”“那你什么时候能回来陪我?”“等到你明年开学的时候”……这是李艳冰临出发之前,与大儿子的对话,再看看旁边刚满两岁,已经睡着的小儿子,她的心里万般不舍。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检验队伍”


  2019年6月23日,中国(湖南)第21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抵达位于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
  “下飞机之后,感觉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虽然是首都,但是规划简单,特别简陋,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公共卫生间。”李艳冰说。“蓝色屋顶,王字型结构、铺着地砖的二层中塞友好医院,已经是周边最好的建筑了。”
  中塞友好医院是塞拉利昂“抗埃”期间,中国政府援助建设,这里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周边村庄道路和卫生条件极差,一旦下雨,道路泥泞不堪。由于塞拉利昂一年中一半时间都是雨季,道路经常积满了泥水,蚊虫特别多,所以当地居民疟疾发病率相当高,这也给医疗队队员带来了患病风险。而一旦进入旱季,这里连续四五个月没有一滴雨水,骄阳下的天空布满扬尘。由于塞拉利昂经济落后,医疗队所在的医院没有市政供水,医院和医疗队用水都来源于井水,水质非常不理想。
  生活上的困难,李艳冰都有预料,最让她忧心的是检验科仪器,虽然援建的仪器齐全,但是由于长期缺乏仪器保养和维修能力,加上供水供电时常出问题,导致仪器耗损严重。她说:“正在操作运转的仪器最害怕断电,因为正在检测的血样会凝住管道,仪器也没有办法复位。”
  就这样,李艳冰成了“修理工”,拆仪器,清洗仪器,再组装。因为电力不可控因素太多,她开始不依赖电,用纯手工方法进行检测。此外,她将国内医院的经验带到了这里,严格把关实验室质量控制并优化流程,同时建立和完善标本储存制度。


李艷冰给中塞友好医院志愿者授课

  检验科有20多人,但是大多数都是志愿者,院方主任介绍这个科室的原话是,“都有中专学历,但是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很多都不懂。”李艳冰了解后发现他们理论知识薄弱,能进行简单的检验操作,但是结果异常,却不会找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提高这些人的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能真正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李艳冰和大家商量讨论,了解大家最迫切想学习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利用工作之余制定教学计划,开班授课。她常常熬夜做课件,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标准和手册,再根据自己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家交流。“我从实验室管理体系说起,因为只有正规流程才能保证检测质量,人员、仪器、试剂、场地、顺序、发报告,如何科学采样,如何规范自身行为,每一个环节都有系统的讲解。”李艳冰说。


李艳冰给当地居民普及健康知识

  就这样,李艳冰充分采用理论教学和现场操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助力当地医疗队伍建设。她利用所学知识,传授“实验室生物安全”“检验科定量、定性项目的质量控制”“疟疾诊断方法与显微镜检”“疟原虫种类鉴别要点”“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等理论课程,开展疟原虫厚薄涂片和镜检等现场操作培训。

“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在塞拉利昂,李艳冰每天8点钟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开始做检测,因为大多是手工检测样本,所以异常忙碌,中饭晚饭基本都会错过饭点。因为长时间操作显微镜,视力也出现了稍许问题。
  除了检测当地患者,她还负责参与当地或驻塞拉利昂华人患者的临床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尤其是查找疟原虫。塞拉利昂是疟疾高发地区,蚊虫防不胜防,每年数以万计的人遭受疟疾感染,因重症疟疾死亡人数高达6000余人。
  2019年10月,一名26岁的中国青年来到医院,最初症状就是发烧,全身无力,恶性疟疾抗原试纸检测结果始终是阴性,查不出病因。患者病情一度恶化到病重,医院甚至考虑启动应急支援系统,送回国内诊救。李艳冰在做患者血常规检测时,发现其血小板很低,怀疑是血液病,可是显微镜下细胞又是异常。她又怀疑是检测的水质影响了结果,就去厨房取饮用水来制作血片,还是怀疑是疟疾。因为疟疾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变化,只能多次送检,多次检测,连续检测,提高检测率,最终李艳冰发现疟原虫居然寄生在红细胞里,原来是“卵形疟原虫”。患者确诊之后,在医疗队治疗下,很快痊愈。
  这之后,医疗队又在几例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阴性的疟疾患者血液中,找到了卵形疟原虫。李艳冰因发现塞拉利昂罕见疟原虫种类“卵形疟原虫”,并向塞拉利昂卫生部上报,使医疗队疟疾诊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让当地居民更好地认识疟疾,她和志愿者们一起深入当地居民社区,为中塞友好医院周边社区进行疟疾防护知识宣教和传统中医介绍,告诉大家怎么认识疟疾,疟疾有哪些类型,如何防治,如何处理。医疗队还通过媒体,在塞拉利昂当地电视台“青年之声”栏目,推出大众健康知识访谈节目。
  可以说,李艳冰和医疗队队员们每一天都在竭尽全力工作着,“在这儿工作,条件艰苦,也可以苦中作乐,但是每次过节想家,想孩子,就很难受”。李艳冰说,“尤其是春节,特别难受,原本医疗队想包饺子庆祝,但是当时国内疫情状况,大家都没有心思,吃完中饭,就回屋联系国内家人了”。丈夫还是同样的话,“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在国外照顾好自己”。
  2020年2月7日,由30名医生、100名护士组成的湘雅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国家医疗队从长沙出发,听到这一消息,李艳冰心里既自豪,又担忧。中塞友好医院的援非医疗队也开始组织疫情防护培训,随时应对新冠疫情“袭击”。
  4月17日,中塞友好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虽然是检验科医务人员,但是李艳冰带着检验科同事们冲在最前线,承担起血液检测工作和鼻咽拭子采集工作。在塞拉利昂,她们没有生物安全柜,没有符合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仅有的是国内应急空运过来的个人防护着装。鼻咽拭子采集常会刺激患者反射性剧烈咳嗽,被认为是医务人员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被感染风险性最高的医疗行为之一。李艳冰与检验科同事们一同走入隔离区,坚决执行所有检测。


李艳冰(右)和当地医院同事在一起

  为了保护每一个同事安全,她给大家做模拟培训,把网上视频操作反复放给大家看,更是每天一一检查所有人防护服穿戴。40℃高温天气,李艳冰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身上多处起了皮疹,检验科同事都是上一天班,休息一天,李艳冰每天都在岗。
  6月30日,随着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所有人都长长舒了口气。按照计划,李艳冰和队员们援非工作满一年,即将回国。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定的援非工作安排,回国日期一延再延,那时候,李艳冰心里有些愧疚。“我是一个特别守承诺的人,当初答应孩子,在他来年开学的时候,会陪着他一起报到,这一次,我失言了。”
  对自己孩子失言了,对于检验科的志愿者,她却带去了希望。在塞拉利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困难,这些志愿者在医院学习的目标,就是积累经验,通过专业考试,能被政府雇佣。李艳冰到来之前,检验科有过四五个被政府雇佣的员工,而绝大部分是年复一年考而无果的志愿者。為了帮助这些年轻人,李艳冰找到当地大学医学检验教师,了解历年考试试卷,总结知识点,给大家讲解,搜集复习资料。一年下来,这群志愿者最终有6人成功被政府雇佣。
  9月25日,经历一年零四个月援非工作,李艳冰和队友们要回国了。那一天,她在检测室带过的所有志愿者都来送行,有人甚至是赶了四五个小时的路,大家都泪流满面说着“谢谢”。李艳冰回答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当地群众很朴实,也很热情,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谢。这一年多,我觉得来非洲特别有意义。”李艳冰说,“在非洲每一天,我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着湘雅人的责任感。我们整个医疗队很团结,面对苦难,我们勇往直前”!
  10月11日,经过十四天隔离之后,李艳冰回到长沙,回到自己的家,看到老公那一刹那,她觉得又有了依靠。当两个孩子喊着“妈妈”扑过来的时候,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里面有激动,有兴奋,还有亏欠。她说,等孩子们再长大些,她要把自己在非洲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也会理解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选择去援助非洲。
  责任编辑 陈晰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漾濞县委书记杨瑜通过CCTV-2央视财经频道向观众和网友推介漾濞核桃,让更多人了解漾濞核桃、消费漾濞核桃,让更多人到漾濞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助力漾濞脱贫攻坚。杨瑜“核桃书记”的称誉也不胫而走。  此后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二批)公示,漾濞县漾濞核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榜上有名;“中国好农货”五大核桃区域品牌揭晓,漾濞核桃亦榜上有名!  这与县委书记杨瑜
期刊
C5修HXD3轮驱自主修攻关,与修竣的HXD3轮驱合影  盛夏,骄阳似火。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机车检修段库房内,温度接近40度。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金鑫“全副武装”,专心致志鏖战车轴磁粉探伤工作。  这样的环境,他早已习惯。有时,闷热的天气会让他直流鼻血,他就用卫生纸堵住鼻子,再佩戴隔离磁粉颗粒的严密口罩,身上衣服经常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金鑫从无怨言,他
期刊
每位走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蔡建强门诊室的患者,脚步都轻而急切,尤其初诊患者,往往人还没到,手中拎着的或厚或薄的CT片、病历资料已迫不及待先递过去,甚至手有些发抖,说话也有点乱,心中的紧张、惶恐、希望交织在一起,怎么也掩饰不住。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国家标志性肿瘤专科医院,目前日均门诊量4000人,十分之一属于肝胆肿瘤。来自全国各
期刊
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几千年来,种桑养蚕生生不息传承。兰考县堌阳镇水驿村,植桑养蚕是当地村民除种地外主要生计。几年前,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当地党委和政府就曾表示:因地制宜围绕桑蚕养殖做文章,使水驿村桑蚕养殖逐渐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并不断拉长产业链……  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水驿村第一团支书曲庆辉是走在前面的人。他的故事没有太多曲折离奇、荡气回肠的情节,甚至有些简单:大学毕业
期刊
陈国占(中)在上海宝马展上与印尼泗水最大基础施工承包商和租赁商工作人员合影  习近平主席在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的书面致辞中指出,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
期刊
伟大思想源自伟大时代;  创新理论指引创新实践。  “十三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在这5年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历史巨变。转型再塑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
期刊
他们是重大灾难面前的逆行者,他们是生命安全守护者,他们是与死神斗争的战士,他们就是身穿蓝色战衣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日与大家一样工作、生活,但只要接到被困人员的求助信息,他们立即挺身而出。  “我们是具备专业救援技能的志愿者,汇聚在一起成为政府救援有益补充。”全国青联常委、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说。从2012年为蓝天救援队做向导,到2013年组建甘肃蓝天救援队并担任队长,六年来,
期刊
美丽的唐嘎乡  2017年8月6日,飞机缓缓降落至拉萨机场。双脚踏上高原大地那一刻,田献振心中涌起一份安定感。  “天很蓝,水很清”,那是他对西藏的第一印象。  拉萨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已经在接机大厅等候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藏工作,因为相似的理想,相聚高原之上,田献振是其中一员。大巴行驶在公路上,窗外风景辽阔,天空蓝得透亮。  这年5月,田献振即将从中国矿业大学(北
期刊
代云华(右)和同事在工作中  在野外、高空,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他们穿着明黄色工作服,带着头盔,安全带绑在腰间,时而在钢丝上行走,时而横卧在钢丝上,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还要紧张工作,安装支柱、架设线索、调整悬挂、安装拉线……这看上去像杂技一样的高难度动作,对他们来说却是工作的日常。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接触网工。  在遍布祖国大地的高铁轨道上方,架设着供受電弓取流的高压输电线,这就是接触网。坐高铁
期刊
“我看这边还是偏,再往右边一点点……快点快点!”于本蕃单腿跪在混凝土轨枕上,脸几乎贴着道砟石,瞄着钢轨边看边喊。三个工友围在旁边,轮换着用长把、短把扳手使劲拧轨道螺栓。一番松动,于本蕃爬起来走到旁边,拎过道尺,横在两条钢轨中间测轨距、量水平,而后皱着眉头拿粉笔在混凝土轨枕上写下一串数字。厚毛线帽再往深里戴一戴,于本蕃又一猫腰钻到工友堆里调轨距去了。  钢轨旁,一个工友使劲拉着引线启动捣固机,为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