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成为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hou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是2009年中央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新表述。十几年间,“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从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上升到中心话题,现实中的文化产业渐渐地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新的表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措辞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产业的新认识和新定位。
  
  一、为何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一般而言,支柱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应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并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支柱性产业的特征,首先是产出规模大,即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较大比重,一般是产业增加值占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其次是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扩大就业;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节约能源和资源。
  如果仅就产出规模而言,按照现行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数据来看,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文化产业在许多地区还不能成为支柱性产业。产出规模只是考察支柱性产业的指标之一,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重要的指标是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化的直接产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求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文化与经济如此高度的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经济”,将会像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产业形态曾经创造的经济成就一样,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不仅如此,文化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可以大大提升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文化产业给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或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就产业发展前景而言,文化产业符合当今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转入现代经济增长,靠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回报是递增的,原因在于物质资本有损耗,而人力资本没有损耗。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也就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就这一点而言,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文化产业立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完善。文化产业立法工作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产业政策还需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走的是政策引导型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模式的优势,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从法律层面上解决文化产业多头管理的行政监管现状。应制定文化产品内容的分类分级标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部门要采用统一的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建立起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树立起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权威,给全国各省区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统一的参考标准。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履行政府的文化职能,必须进一步进行政府角色转变,从以“办文化”为主转变为以“管文化”为主,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适时出台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出台财税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设立投资基金。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对新兴文化业态的管理体制。政府应引导、扶持全社会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文化产品,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改变现在文化产业多头管理的行政监管现状,整合行政和执法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高管理能力。
  文化科技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我们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避免处于文化守势,并将自己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推向全世界的重要前提。
  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我们应该让科技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升级的引擎,支撑文化创新的手段,孕育文化新兴业态的源泉,拓展文化影响范围的方式。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研究未来十年文化产品的趋势和特征,如基于三网融合的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产业等。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交叉与融合,提高文化附加值,打造面向世界的文化核心竞争力。要推进现代科技与文艺创作特别是演艺创作、生产相结合,提升演艺产品的表现力进而扩大其影响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并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打破人力资源瓶颈
  文化产业是智慧型产业,主要依托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价值增长,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它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总的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稀缺,精英很少,结构不协调,且分布不均。业内人员文化知识层次偏低,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宏观的产业理念。
  现在,文化产业还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少数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的院校,也是将其挂靠在历史、新闻、传播等学科之下,不利于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紧缺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当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要积极进行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工作。
  加快“走出去”步伐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政策措施,文化贸易逆差逐年缩小,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但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比较,文化产品的输出还是显得单薄。文化“走出去”对于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和民族文化传播极其重要,所以未来我国必须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创新“走出去”的办法和途径。
  应当把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积极制定针对于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充分利用海外资源,确立演艺、出版、影视等重点文化行业、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区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依托国际销售渠道和发行网络,直接投资并购或依托国际化专业化的平台等方式走出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责编/郭建民)
其他文献
今年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之年,如何以换届为契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呢?    一、端正用人导向,把好换届选人用人的正确方向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出来。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
省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了打造冀中南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作为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部黑龙港流域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威县立足县情实际,放眼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建设省级工业强县、省级农业强县、省级商贸物流强县、省级优秀县城的决策部署,力图全方位融入冀中南经济区,构筑经济发展新“高地”。    一、围绕建设省级工业强县,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威县经济发展滞后根源在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为此,县委把实施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