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感知的绘画与作为历史的绘画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强调弗·雷·利维斯(F.R.Leavis)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从这一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利维斯具体在哪些方面对巴克森德尔的艺术史观产生了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巴克森德尔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巴克森德尔;利维斯;图像;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机器视觉与人类感知的冲突——迈克尔·巴克森德尔的视觉理论研究”(CYS18335)阶段性成果。
  一
  1951年巴克森德尔考入剑桥大学,起初学习古典文学,但由于剑桥大学古典学院头一年的课程与其两年前在曼彻斯特所学的东西别无二致,于是巴克森德尔在向学院和利维斯求助后,进入了唐宁英语学院,并成为了利维斯的学生。关于利维斯对其的影响,我们专研一下利维斯的学术主张,就不难看出巴克森德尔在哪些方面受其影响了。
  说起利维斯最有影响力的贡献无疑是其于1932年创办的《细察》杂志,在这一杂志中利维斯所践行的“文本细读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产生的新批评。其中瑞恰慈(I.A.Richards)所提出的“纯批评”的口号对新批评产生重要影响。所谓“纯批评”就是排除任何与文学无关的因素,不考虑作者、读者与世界三者间的关系。为了践行“纯批评”的口号,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维姆萨特(W.K.Wimsatt)与比尔兹利(M.C.Beardsley)又提出了“意见谬误”与“感受谬误”的主张,试图将批评的内容限定在文本之内。“意见谬误”指混淆了诗与其产生的过程,“感受谬误”指混淆了诗与其产生后的结果。新批评反对以上两种谬误,认为前者具有作者决定论的特点,但由于作者的心理是难以把握的,所以如果坚持“意见谬误”批评调式会失去稳定的批评标准,作品本身与作者的意图不能画等号。而后者也就是“感受谬误”则具有读者决定论的特点,但是读者的反应也是不可靠的,因为读者的感受始终受历史、文化的制约。所以新批评始终强调一种“本体论批评”的调式,试图将批评的重心引向文本本身。为了践行这种理念,他们发展出一种名为“细读法”的方式,他们使用这种方法对任一作品的结构与语法进行详尽分析,而不考虑任何文本外的因素。
  利维斯十分欣赏瑞恰慈的“细读法”,希望将文本单独拿来欣赏,并总结了文本细读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对作品进行情感上的认知,随后是理性的评价与分析,最后是总结其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利维斯的思想中还受另外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艾略特于1988年出版了一本《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著作,并提出了“非个性化”的原则。他强调诗人不应该用自身的情感经历來放纵自我的感情,而是要避开个人情感与他人或外界进行经验交流。①他说诗人无不从自己的情感开始写作,难的是将一己的痛苦或幸福提升到既新奇又普遍的非个人高度。②所以艾略特所提倡的批评是一种超于个人而反映时代缩影的批评方式。
  利维斯虽然欣赏瑞恰慈的“细读法”,但是他并不像瑞恰慈那样将文本看作与外界分离的封闭系统。利维斯在强调“细读法”的基础上,同时强调文本与作者、读者及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强调批评的道德意识与参与意识。可以说他的思想处于瑞恰慈与艾略特之间。
  二
  和利维斯一样,巴克森德尔也重视文本细读的方法,只不过他将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于视觉艺术的研究。1994年,巴克森德尔与斯维特兰娜·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在《蒂耶波洛的图画智力》的导言中写到:“在学院式的艺术批评模式之中,视觉媒介的作用被大大的低估了。”③于是,二人力图在不诉求历史境遇和原境的前提下,以一种直接的和非历史的方式去讨论绘画。④那么巴克森德尔和阿尔珀斯又是如何实现这一意图的呢?我们将选取《蒂耶波洛的图画智力》中第二章中关于颜色与光的一段进行分析。在全书第二章的第七节中,巴克森德尔对蒂耶波洛为维尔茨堡阶梯厅拱顶而作的大型草稿上一道大约一两个英寸长的流畅长条红色油滴进行了细致分析。巴克森德尔认为这滴油滴在我们心中唤起了这样的一个画家形象:他正在调整他的设计,或许到目前为止这个设计还是用有限的、几乎是单色的颜色画成;一支沾满颜料、快速移动的画笔在画面上移动;他正在利用各种鲜艳的纯色,为整幅画加上六个或十二个局部特征。巴克森德尔继续指出,红色或许是画家首先使用的颜色,并且画家肯定是将所有种类的红色一次性地加到画面上的,就整体而言,它们在画布上的分布也是相互平衡的。因为这是一幅大型的草稿,并且蒂耶波洛使用的颜色也不止三种主色,所以在这幅草稿中画家需要用红色充当一个平衡系统的作用,此外,蓝色和多种其他颜色也需要充当平衡系统的角色。
  三
  同时,巴克森德尔也和利维斯一样坚持着一种“非个性化”的原则,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与经验》中,巴克森德尔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幅十五世纪的绘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积淀物。”⑤也就是说,巴克森德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应该还原到该艺术品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及其上下文背景中来进行考察。在这本书中,巴克森德尔讨论了十五世纪意大利的赞助人、宗教功能、比例观等方面对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人看画与作画方式的制约作用。我们以其中的体积观为例,看看巴克森德尔是如何对此进行论述的。
  那时在佛罗伦萨,由于教会学校已经渐渐衰落,孩子们一般都上私立或世俗学校,其教学的重点均在数学上。在念完中学后,少部分人可能继续读大学并成为律师,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中学所学的数学就是其知识的高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为商业所用的数学,其中的计量法就对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所使用的包装容器是不同的,那么如何能够快速地计算出其体积就成为经商的条件。那时的意大利人使用了几何学和π来测定容器的方法。画家与商业几何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那时的画家本身就是经商的商人,其次,知识大众也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绘画。例如,那时的大多数计算手册上都用一个尖顶帐篷充当计算面积的练习,它是一个方便的椎体,或者说是圆柱体和椎体的结合体,或圆柱体与截头圆锥体的结合体,要求计算制作这样一顶帐篷需要多少布料。⑥当皮耶罗等人在自己的绘画中画上这顶帐篷时其实就是邀请观众计算。观众当然不会对此进行计算,但他会把帐篷看作圆柱体和椎体的结合体并把它看作是严格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异构形态,其结果是把帐篷更明确地理解为一个具有个别特征的体积或形状。正是这种由数学所引导的观众对图像鉴赏技巧,促使画家在作画时需要充分考虑画面的直接性与生动性。在巴克森德尔的研究中,他虽然重视图像本身的重要性,但他也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发生关系的。视觉艺术当然要关注视觉问题,但是如果只关注视觉而不考虑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又是不够的,所以巴克森德尔要做的是将二者有机结合。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巴克森德尔与利维斯一样关注文本(图像)本身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仔细阅读来提取文本内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二者又一致认为文本是与时代发生关联的,不能独立研究文本。所以,正是因为利维斯的影响,巴克森德尔写作中一直试图在图像与社会之间保持着一种张力。
  注释:
  ①冯亚亚.弗·雷·利维斯与新批评:以几次思想争论为核心[D].新疆大学,2017:14.
  ②赵衡毅.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1.
  ③④阿尔珀斯,巴克森德尔.蒂耶波洛的图画智力[M].王玉冬,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1,1
  ⑤Michael Baxandall,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1.
  ⑥巴克森德爾.时代之眼[J].徐一维,丁宁,黄天海,译.新美术,1991:76.
  参考文献:
  [1]Michael Baxandall,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巴克森德尔.记忆断片:巴克森德尔回忆录[M].王晓丹,译.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3]赵衡毅.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阿尔珀斯,巴克森德尔.蒂耶波洛的图画智力[M].王玉冬,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5]曹意强,波德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宋代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巅峰时代,但又开“写意”绘画之先河,其中最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画家当梁楷莫属。他的减笔人物画对于同时代以及后世绘画在技法材料运用、视觉语言创造、意识形态发展的意义均是开创性的。梁楷的水墨人物画艺术在追求形似的大环境下异军突起,从形似到神似的过渡使人耳目一新,为停滞不前的宋代绘画增添几分活力,并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为后代所标榜。  关键词:写意思维;梁楷;减笔
期刊
《诗经·郑风》中有首诗叫《出其东门》,我一直以为这是为洪丰仓写的。许多年前,洪丰仓站在他的家乡东门,恍惚看到新郑东门的景物在烟雨霏霏中腾挪飞转到了这里。尽管郑国的东门被溱洧河水环绕,而他的家乡临颍杜曲镇在颍河岸边,但一点也不妨碍它们交融在他的想象里。杜曲是个手工业特别发达的地方。它的北边是繁城,三国时期是许昌的南郊,曹丕就是在这里接过汉献帝的传国玉玺的。这里盛产牛肉和阴郁,当你偶然路过这里,一边吃
期刊
摘 要:写意花鸟画派系众多,从南到北有岭南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等等。各画派承接本画派的风格创作写意花鸟画,这就叫做“传承性”。在高校教学中,写意花鸟画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派系、什么样的范本去学习,首先要看授课教师的师承关系与其所属的画派类别,其次要看授课教师所属画派的学术地位与社会成就,这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作品格调的高与低。写意花鸟画的教学是花鸟画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传承性”教好写意花鸟画这门课程
期刊
摘 要:以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立足于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流的背景,思考着中国画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为中国画寻找出路和良方。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担忧中国画的衰落,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衰弱的纠结,源自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弃绝的焦虑。  关键词: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中国画;衰败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日益严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
期刊
摘 要:《马拉之死》是雅克·路易·大卫所创作的经典油画作品,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派领导人保尔·马拉被刺杀的场景。身为当时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代表人物的大卫同时也是一名政治家,他接到国会的任务,拿起画笔为马拉画像,要让敌人在马拉被刺杀的场景发抖。因此《马拉之死》是一幅背负着政治使命而诞生的作品,也有不少评论家认为它是政治阴谋的产物。文章将结合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心理简要分析这幅世界名画的创作初衷
期刊
许建康,1965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砀山县,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学学士,1992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委会委员,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艺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大展,先后获国家级铜奖1项、优秀奖3项,省级银奖2项
期刊
摘 要:从时间维度纵观毕加索的一生艺术修为,他不断从同时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的探讨中学习其艺术思想、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思考自我的艺术风格,这些具象表现在其早期学院式绘画教育、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文章在此基础上以图像学的图像与语言、言说的自我与被视的观者等相关艺术理论对毕加索几个时期自画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及其内在语言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图像学;毕加索;自画像  敏锐的艺术感觉、积极活跃的
期刊
摘 要:基弗的作品充斥着张力,震撼人心,往往主题晦涩,其表现形式主要源自于艺术家采用丰富的象征性符号和历史神话题材,使用材料根据画面内容的定义来选取。基弗善于运用材料来隐喻和讽喻,艺术题材更多的是关注德国纳粹时期恐怖的历史,希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的历史文化。基弗是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更多带有时代的烙印,隐含着一种饱含痛苦的历史使命感,使人沉思。  关键词:材料;基弗;符号图像;隐喻 
期刊
摘 要:古今中外,中西交流一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话题,在中画西用、西画中用的反复运用中,难免会出现中西绘画的碰撞。清康熙五十四(1715)年,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到中国传教,并传播西方绘画。文章以其宫廷代表作《百骏图》为例,结合自己的研究生主修专业,就其工笔花鸟画创作展开论述,通过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绘画特点,来说明郎世宁如何将西画中用融合到其创作中,同时阐述从郎世宁的
期刊
摘 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