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度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它的意思是“因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也就是说,对市场反应最快、冲在最前面的企业总是能够占据最佳位置,从而能够最先获得市场,进而获得“超额利润”。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有人甚至提出了“速度经济将取代规模经济”的论断,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副总裁伊斯凡也宣称:“总有一天速度必将超过成本或品质,成为涵盖全体的首要经营目标”。一时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似乎要演变为一场纯粹的、几近疯狂而又永无休止的速度竞争。
诚然,在新经济对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市场的快速与不确定的变化正在加剧,因此企业对所面临的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必须快速作出决策并予以实施,时间和速度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已大大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规模经济就不重要了。俗话说:“一着鲜,吃遍天”,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又如何“吃遍天”?降低成本,扩张市场份额,提高利润,增强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这些都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规模息息相关。“速度经济”必须借助“规模”才能实现其所谓的“超额利润”,它无法取代规模经济。
在商战中,捷足先登并非取胜的关键,后来居上的事例比比皆是。由于效仿要比创新的费用低得多,后来人免掉了许多开拓者所要花的费用,从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去竞争。几十年未,市场先驱莱卡(Leica)相机一直是技术和市场的领先者,但后来日本厂商,特别是佳能(Canon)和尼康(Nikon)模仿德国技术并加以改进,还降低了价格,最终将莱卡击败。美国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领域许多方面并不是核心技术的第一发明人,甚至很多技术是从其竞争对手那里“复制”过来的,但比尔·盖茨运用其出色的商业智慧和强大的市场操控能力,蚕食网络市场,把因持网的技术先锋一步步逼出市场,使信息时代打上了比尔·盖茨神采飞扬的烙印。
换一个角度看,速度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风险经济。企业决策及其实施应该有相应的程序和内在的规律,一般而言,速度越快,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如果凡事都抢在别人面前的话,抢对了,也就抓住了一个机会;抢错了,就可能是灭顶之灾。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哪怕是无数次抢对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大错而遭受毁灭性的后果。上世纪60年代,正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彩电市场上时,美国有企业就意识到:一旦每个人都拥有一台彩电,引进一种借以在彩电的一般功能上增设一种新的装置(录像机、影碟机)的时机就成熟了,然而率先开发录像机和影碟机的企业却遭受了重大损失,先是CGB公司在引进录像机生产技术上的失败,随后的RCA公司研究10年投资20亿开发的影碟机在市场推广和普及过程遭受了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光盘、录像带节目非常有限,光盘和录像带的制造和供应远远落后,在节目版税、所有权及录像带内容生产权等方面受到强大的电影制造商们的打压等等,影碟机的实际销售量只有预期的20%左右,最后RCA公司不得不进行裁员。
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大凡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老牌企业,并不指望一、两个“先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手。对企业家而言,企业经营就象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安全比速度更重要,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经营就得稳健。企业要特续发展,要拥有恒久的竞争力,还是要练“内功”,靠一、两个机会“暴发”起来,那样是不会长远的,而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终归会成为“市场暴发户”的终结者。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师范学院)
诚然,在新经济对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市场的快速与不确定的变化正在加剧,因此企业对所面临的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必须快速作出决策并予以实施,时间和速度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已大大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规模经济就不重要了。俗话说:“一着鲜,吃遍天”,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又如何“吃遍天”?降低成本,扩张市场份额,提高利润,增强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这些都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规模息息相关。“速度经济”必须借助“规模”才能实现其所谓的“超额利润”,它无法取代规模经济。
在商战中,捷足先登并非取胜的关键,后来居上的事例比比皆是。由于效仿要比创新的费用低得多,后来人免掉了许多开拓者所要花的费用,从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去竞争。几十年未,市场先驱莱卡(Leica)相机一直是技术和市场的领先者,但后来日本厂商,特别是佳能(Canon)和尼康(Nikon)模仿德国技术并加以改进,还降低了价格,最终将莱卡击败。美国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领域许多方面并不是核心技术的第一发明人,甚至很多技术是从其竞争对手那里“复制”过来的,但比尔·盖茨运用其出色的商业智慧和强大的市场操控能力,蚕食网络市场,把因持网的技术先锋一步步逼出市场,使信息时代打上了比尔·盖茨神采飞扬的烙印。
换一个角度看,速度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风险经济。企业决策及其实施应该有相应的程序和内在的规律,一般而言,速度越快,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如果凡事都抢在别人面前的话,抢对了,也就抓住了一个机会;抢错了,就可能是灭顶之灾。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哪怕是无数次抢对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大错而遭受毁灭性的后果。上世纪60年代,正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彩电市场上时,美国有企业就意识到:一旦每个人都拥有一台彩电,引进一种借以在彩电的一般功能上增设一种新的装置(录像机、影碟机)的时机就成熟了,然而率先开发录像机和影碟机的企业却遭受了重大损失,先是CGB公司在引进录像机生产技术上的失败,随后的RCA公司研究10年投资20亿开发的影碟机在市场推广和普及过程遭受了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光盘、录像带节目非常有限,光盘和录像带的制造和供应远远落后,在节目版税、所有权及录像带内容生产权等方面受到强大的电影制造商们的打压等等,影碟机的实际销售量只有预期的20%左右,最后RCA公司不得不进行裁员。
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大凡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老牌企业,并不指望一、两个“先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手。对企业家而言,企业经营就象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安全比速度更重要,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经营就得稳健。企业要特续发展,要拥有恒久的竞争力,还是要练“内功”,靠一、两个机会“暴发”起来,那样是不会长远的,而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终归会成为“市场暴发户”的终结者。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