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幼儿数学教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很关心的事,我们应把握好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敏感时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学习数学的才能。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的幼儿数学完全走入了误 区。
一、数学思维培养误区
1.观念上的误区——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不重要,等上小学以后再说
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儿童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2.内容上的误区——数学等于算术
著名数学家陈省声先生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間来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3.方法上的误区——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这些训练都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幼儿在表面上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幼儿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操作材料进行学习,皮亚杰曾说过,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家长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二、数学思维发展策略
针对三大误区,经研究思考,我提出如下四方面发展数学思维的策略。
1.力求循序渐进
蒙台梭利深深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孩子借实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自少到多,进入加、减、乘、除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让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2.指导孩子操作
数学思维是在活动中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家庭数学活动中,我们选用材料要考虑能引起孩子思维的积极性,防止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家长可以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活动材料,供孩子自由选择,并保证孩子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在家长的启发下,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如要求孩子“给图形分类”,家长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孩子进行比较,帮助孩子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家长给孩子一组图形,引导孩子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孩子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有关分类的感性经验,又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3.运用游戏形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数学,能使幼儿感到欣喜若狂,情绪高昂,兴趣倍增,从而使幼儿毫无压力地在想、玩、做中理解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互联系,通过游戏幼儿能轻松自如地获得数、形经验和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但是我们 在设计和使用游戏时,首先应注意学习目标的隐蔽性,在玩的过程中将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其次是要让幼儿感兴趣,有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和更多的参与性;再次是游戏的难易程度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之能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最后,游戏规则应该简单,以免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
4.紧密联系生活
将数学融于生活,能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应用数学的信心。
例如,大班第二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活动前我告诉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到春游结束,会碰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到时看一看谁的本领大。于是幼儿从备钱、购物到买门票、游玩,都由自己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应用了10以内的加减等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总之,在幼儿园数学学习中应该走出误区,尽量让每个幼儿体会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培养应有的数学思维,使幼儿终身收益。
一、数学思维培养误区
1.观念上的误区——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不重要,等上小学以后再说
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儿童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2.内容上的误区——数学等于算术
著名数学家陈省声先生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間来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3.方法上的误区——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这些训练都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幼儿在表面上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幼儿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操作材料进行学习,皮亚杰曾说过,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家长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二、数学思维发展策略
针对三大误区,经研究思考,我提出如下四方面发展数学思维的策略。
1.力求循序渐进
蒙台梭利深深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孩子借实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自少到多,进入加、减、乘、除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让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2.指导孩子操作
数学思维是在活动中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家庭数学活动中,我们选用材料要考虑能引起孩子思维的积极性,防止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家长可以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活动材料,供孩子自由选择,并保证孩子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在家长的启发下,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如要求孩子“给图形分类”,家长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孩子进行比较,帮助孩子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家长给孩子一组图形,引导孩子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孩子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有关分类的感性经验,又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3.运用游戏形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数学,能使幼儿感到欣喜若狂,情绪高昂,兴趣倍增,从而使幼儿毫无压力地在想、玩、做中理解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互联系,通过游戏幼儿能轻松自如地获得数、形经验和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但是我们 在设计和使用游戏时,首先应注意学习目标的隐蔽性,在玩的过程中将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其次是要让幼儿感兴趣,有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和更多的参与性;再次是游戏的难易程度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之能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最后,游戏规则应该简单,以免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
4.紧密联系生活
将数学融于生活,能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应用数学的信心。
例如,大班第二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活动前我告诉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到春游结束,会碰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到时看一看谁的本领大。于是幼儿从备钱、购物到买门票、游玩,都由自己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应用了10以内的加减等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总之,在幼儿园数学学习中应该走出误区,尽量让每个幼儿体会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培养应有的数学思维,使幼儿终身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