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顶级博物馆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一直以来在全球性扩张过程中也频频遇到阻力。为了获得资金,古根海姆博物馆曾出售部分藏品,但这违反了美国博物馆协会的相关规定。2001年纽约苏荷分馆关闭,2005年拉斯维加斯分馆停止运营,2012年柏林馆也宣布关闭。当然,古根海姆博物馆有诸多成功的经验,而人们更应该看到其扩张之后的各种不适。那么,对于民营美术馆业态尚且年轻的中国来说,进行族群式扩张是否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又会为整个美术馆界带来哪些影响?
扩张神速是否稍显盲目?
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执行馆长):
民生银行近些年在文化产业方面有很多实践,也许社会上对其大规模建馆会产生诸多质疑,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建设美术馆都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是一件好事。民生投资美术馆是经过多年的调研和建设才进入运营阶段的,并不属于盲目跟风或者任性。
但是现在不管是官方或者民营美术馆都存在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追求“高大上”。如果仅仅是表面现象或者“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就破坏了大众对美术馆的向往和信任度。今日美术馆只是一家独立的美术馆,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国际性的成熟美术馆,它一直坚持自己的办馆方向和理念,不会因为管理者的更换而改变初衷,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郭晓彦(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
虽然民营美术馆确实存在危机,但这样的发展也并不算盲目。民生美术馆是民生银行关注公益事业的一个项目,真金白银的投资肯定是有比较详细的规划的。民生银行在前些年就有一个比较大的构想,希望在机缘和空间都允许的情况下,以公益捐资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当然,所有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和运营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民生也不例外。在国家政策对民间艺术机构还不明朗的时候,这将是一个长期性的探索过程。
袁先生(某公立美术馆策展人):
美术馆群的业态形式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融资环境、艺术资源等使美术馆多元化发展,把美术馆做成连锁店的形式恐怕有投资人借艺术发展商业的目的,但美术馆还是应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盲目扩张可以使美术馆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但也会造成管理、资金、人文、学术等方面的水土不服,还是存在诸多风险的。
柳晖(南京六尘艺术馆馆长):
民营美术馆的族群发展是民间机构可以更加灵活地发挥能量的体现,扩大了自身艺术资源和展示平台,也使美术馆在更多地方担负起其社会责任。这也使艺术生态发生了格局变化,艺术家不需要都到北京去,对活跃民间艺术生态起到了促进作用。
栾倩(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总馆长):
馆群资源的共享是族群美术馆的优势和特色。在组织活动时,大家都能通过工作流程来了解各馆是怎么做,从其中看到不足从而汲取经验,这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收获进步的机会。美术馆形成族群,资源调配得合理就会突显出团队的力量。但是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先行,一个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是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比如像财务,大家常会觉得这种行政事务与艺术会有距离和制约,可是因为美术馆是一个独立机构,机构里边有这么多工作人员,不可能天马行空地来安排,否则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形成一个馆群以后,更需要按照一个贴合完善的制度来推进。
范美俊(美术评论家):
应该说,民营美术馆可以弥补各级公立美术馆的某些不足,对于场馆设计、展览定位、典藏与重点、研究方向等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个性与智慧。但遗憾的是,不少民营美术馆越建规模越大、硬件越来越高档,其中服务到位、人气很旺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却不多。这些场馆往往会看到一些夸大其词的商业宣传,甚至将一些赝品作为镇馆之宝,让人觉得在看电视购物广告。我甚至怀疑,某些民营美术馆的设置是炫耀式的,或是以圈地为目的的,谈不上美术馆的公益性、研究性等职能。如果美术馆是非社会化的,展品不丰富仅如在私宅中放些藏品,何必要单独修建并弄一个“××美术馆”的公共招牌?
王纯杰(上海宝龙美术馆馆长):
应该是不会的。中国不缺少艺术家,艺术资源的丰富让各家美术馆可以按照自己的追求进行定位。一个美术馆可以定位为国际性的,也可以定位为亚洲的,可以是传统的、现代的或者当代的,美术馆多了可以激活更多的资源。不管是族群式美术馆,还是中小型、独立的美术馆,都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关键还是品牌要做好。
郭晓彦(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
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存在,因为每个美术馆的使命不同,大家都是做一个力所能及支持中国艺术发展的工作。美术馆的问题真的就是内容的问题,尤其大美术馆,承载了很多功能,但问题是目前还没能完全发挥。很多比较大的美术馆也没有活力,主要是其自身的内容没做好,感觉很空,而中小型民营美术馆可能规划性会更强,更容易把内容做好。
梅女士(某公立美术馆策展人):
现在不管公立还是私立美术馆,不管大族群美术馆还是个体美术馆,把自身的内容做好才是头等大事。现在的艺术家很多,但有質量的学术展经常会出现重复的面孔,其实那一小部分优质资源大家都在争抢。这说明大多数美术馆喜欢利用现成的资源,并没有努力进行开发,所以美术馆多了并不代表文化艺术繁荣了。而重复利用优质资源也会加速艺术界的两极分化,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现象。
扩张神速是否稍显盲目?
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执行馆长):
民生银行近些年在文化产业方面有很多实践,也许社会上对其大规模建馆会产生诸多质疑,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建设美术馆都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是一件好事。民生投资美术馆是经过多年的调研和建设才进入运营阶段的,并不属于盲目跟风或者任性。
但是现在不管是官方或者民营美术馆都存在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追求“高大上”。如果仅仅是表面现象或者“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就破坏了大众对美术馆的向往和信任度。今日美术馆只是一家独立的美术馆,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国际性的成熟美术馆,它一直坚持自己的办馆方向和理念,不会因为管理者的更换而改变初衷,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郭晓彦(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
虽然民营美术馆确实存在危机,但这样的发展也并不算盲目。民生美术馆是民生银行关注公益事业的一个项目,真金白银的投资肯定是有比较详细的规划的。民生银行在前些年就有一个比较大的构想,希望在机缘和空间都允许的情况下,以公益捐资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当然,所有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和运营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民生也不例外。在国家政策对民间艺术机构还不明朗的时候,这将是一个长期性的探索过程。
袁先生(某公立美术馆策展人):
美术馆群的业态形式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融资环境、艺术资源等使美术馆多元化发展,把美术馆做成连锁店的形式恐怕有投资人借艺术发展商业的目的,但美术馆还是应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盲目扩张可以使美术馆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但也会造成管理、资金、人文、学术等方面的水土不服,还是存在诸多风险的。
柳晖(南京六尘艺术馆馆长):
民营美术馆的族群发展是民间机构可以更加灵活地发挥能量的体现,扩大了自身艺术资源和展示平台,也使美术馆在更多地方担负起其社会责任。这也使艺术生态发生了格局变化,艺术家不需要都到北京去,对活跃民间艺术生态起到了促进作用。
栾倩(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总馆长):
馆群资源的共享是族群美术馆的优势和特色。在组织活动时,大家都能通过工作流程来了解各馆是怎么做,从其中看到不足从而汲取经验,这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收获进步的机会。美术馆形成族群,资源调配得合理就会突显出团队的力量。但是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先行,一个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是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比如像财务,大家常会觉得这种行政事务与艺术会有距离和制约,可是因为美术馆是一个独立机构,机构里边有这么多工作人员,不可能天马行空地来安排,否则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形成一个馆群以后,更需要按照一个贴合完善的制度来推进。
范美俊(美术评论家):
应该说,民营美术馆可以弥补各级公立美术馆的某些不足,对于场馆设计、展览定位、典藏与重点、研究方向等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个性与智慧。但遗憾的是,不少民营美术馆越建规模越大、硬件越来越高档,其中服务到位、人气很旺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却不多。这些场馆往往会看到一些夸大其词的商业宣传,甚至将一些赝品作为镇馆之宝,让人觉得在看电视购物广告。我甚至怀疑,某些民营美术馆的设置是炫耀式的,或是以圈地为目的的,谈不上美术馆的公益性、研究性等职能。如果美术馆是非社会化的,展品不丰富仅如在私宅中放些藏品,何必要单独修建并弄一个“××美术馆”的公共招牌?
王纯杰(上海宝龙美术馆馆长):
应该是不会的。中国不缺少艺术家,艺术资源的丰富让各家美术馆可以按照自己的追求进行定位。一个美术馆可以定位为国际性的,也可以定位为亚洲的,可以是传统的、现代的或者当代的,美术馆多了可以激活更多的资源。不管是族群式美术馆,还是中小型、独立的美术馆,都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关键还是品牌要做好。
郭晓彦(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
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存在,因为每个美术馆的使命不同,大家都是做一个力所能及支持中国艺术发展的工作。美术馆的问题真的就是内容的问题,尤其大美术馆,承载了很多功能,但问题是目前还没能完全发挥。很多比较大的美术馆也没有活力,主要是其自身的内容没做好,感觉很空,而中小型民营美术馆可能规划性会更强,更容易把内容做好。
梅女士(某公立美术馆策展人):
现在不管公立还是私立美术馆,不管大族群美术馆还是个体美术馆,把自身的内容做好才是头等大事。现在的艺术家很多,但有質量的学术展经常会出现重复的面孔,其实那一小部分优质资源大家都在争抢。这说明大多数美术馆喜欢利用现成的资源,并没有努力进行开发,所以美术馆多了并不代表文化艺术繁荣了。而重复利用优质资源也会加速艺术界的两极分化,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