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行高中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四套教科书多次修订之后各具特色,不过在“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这一专题中依然存在纰漏。由于这一专题不是高考重点,加上不少师生不熟悉当代文学史和科技史,因此教材中的相关错误很少被人指出。本文列举出来希望有利于常规教学和后续的教材修订。
关键词 “双百”方针 十七年期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反思文学
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权威性和严谨性不言而喻。现行的高中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北师大版四套教科书,数次修订之后错误渐少,不过其中“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这一专题,各版本均有一些纰漏。笔者列举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关于“双百”方针的几处错误
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1953年又针对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百家争鸣”。不过这两个口号是针对特定领域提出的,而且“百家争鸣”这一口号当时没有公开宣传[1]。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双百”方针。这一讲话引起文化界的强烈反响,文艺领域开拓了新的题材和主题,学术界也就历史学、遗传学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可惜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之后,“双百”的执行受到严重干扰。之后“双百”方针虽然有过多次短暂的执行,但随着“左”倾思想的升级直至“文革”的爆发,这一方针终究没能长期贯彻。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双百”重新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2]这一定程度上使教材的编者误把“双百”当作十七年间(1949-1966)唯一的文化方针。事实上,除了“双百”,十七年期间重要的文化政策与方针还包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苏联学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文艺思想批判与改造等。以教材重点讲述的文艺领域为例,十七年间文艺界的长期性指导方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非当时存有争议的“百花齐放”。这一政策源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二为方向”取代。
另外,1956年4月之前,“双百”并没有正式提出,岳麓版和人民版教材错误地把1956年4月之前创作的部分文艺作品归之于“双百”的指导。例如岳麓版必修Ⅲ第122页提到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83页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龙须沟》,均创作和发表于建国初,属于典型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作品。具体而言,何其芳的诗歌《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发表于1949年,是一首献给开国大典的颂歌;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的成名作,最初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龙须沟》是老舍创作的话剧,最初发表于《北京文艺》创刊号(1950年9月10日),1951年2月首演。
二、把1978年之前的作品误认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作品
岳麓版必修Ⅲ第124页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作家重新焕发艺术青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的文坛新秀成为异常活跃的生力军,创作出大批为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影响较大的有:刘心武的《班主任》、路遥的《人生》、古华的《芙蓉镇》等小说,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诗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而上文列举的五部作品中有三部均创作、发表于1978年之前。其中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初稿写于1976年10月30日,发表于《诗刊》1976年第11期;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献给周恩来总理》最早发表于1977年1月7日的《光明日报》。
三、“反思文学”的主题并非仅仅反映“文化大革命”
人教版必修3第98页提到:“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的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這句话颇有疑义。据《现代汉语词典》,“主题”有三层含义:一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二是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三是指主标题[3]。
依照上述词典的解释,教科书所指的“主题”应属于第一层含义。一般来说,“伤痕文学”的主题可以称为“反映‘文化大革命’”,而“反思文学”的主题则不限于此。通常认为,“反思文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反思的重点是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如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等[4],代表性的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有论者明确地指出,“反思文学”的主题包括对历史的反思、对干群关系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5]。
四、鲁迅文学奖第一届评奖举行于1997年而非1998年
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85页的“知识链接”提到:鲁迅文学奖“第一届评奖工作于1998年举行”。不过,据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载:“根据评奖方案,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首次评奖从1997年开始,评选1995-1996年的作品。”[6]这里明确指出第一届评奖工作于1997年举行。教科书中提到的“1998年”不是评奖时间,乃是颁奖时间。
五、混淆“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人教版必修3第93页的“历史纵横”写到:“‘863计划’与后来的‘星火计划’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原子能、航天、高能物理、生物、计算机技术方面,中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94页则认为,“‘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两个版本的教材说法不同,人教版编者似乎混淆了“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1986年通过的“863计划”和1988年实施的“火炬计划”都是新时期国家的高科技规划。而“星火计划”则是1986年初开始实施的一项普及科技、发展农业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计划,因此该计划支持的多是“短、平、快”的项目,提倡“科技下乡”和“科技兴农”,与尖端科技关系不大。
六、文件名称和作品题目的引用不规范
四套教材均提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实施。岳麓版与北师大版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人教版和人民版则简称为《义务教育法》。笔者认为,为保持教材的严谨性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第一次提及某项法律时宜使用全称。
此外,教材中还有几处“一字之差”。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发布于1995年5月6日,该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90页却把它错印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作家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首发于1987年《当代》长篇小说专号增刊,歌颂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北师大版必修3第67页把这部小说误印为《战争与人》。《战争与人》是日本作家五味川纯平的一部反思日本侵华的小说,两者并非一部作品,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文献
[1]陈清泉,宋广渭.陆定一与“双百方针”的由来[N].光明日报,2000-04-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50年(修订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 当今多种门类文学实绩的一次大检阅[N].文艺报,1998-02-10.
【责任编辑 郑雪凌】
关键词 “双百”方针 十七年期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反思文学
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权威性和严谨性不言而喻。现行的高中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北师大版四套教科书,数次修订之后错误渐少,不过其中“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这一专题,各版本均有一些纰漏。笔者列举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关于“双百”方针的几处错误
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1953年又针对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百家争鸣”。不过这两个口号是针对特定领域提出的,而且“百家争鸣”这一口号当时没有公开宣传[1]。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双百”方针。这一讲话引起文化界的强烈反响,文艺领域开拓了新的题材和主题,学术界也就历史学、遗传学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可惜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之后,“双百”的执行受到严重干扰。之后“双百”方针虽然有过多次短暂的执行,但随着“左”倾思想的升级直至“文革”的爆发,这一方针终究没能长期贯彻。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双百”重新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2]这一定程度上使教材的编者误把“双百”当作十七年间(1949-1966)唯一的文化方针。事实上,除了“双百”,十七年期间重要的文化政策与方针还包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苏联学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文艺思想批判与改造等。以教材重点讲述的文艺领域为例,十七年间文艺界的长期性指导方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非当时存有争议的“百花齐放”。这一政策源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二为方向”取代。
另外,1956年4月之前,“双百”并没有正式提出,岳麓版和人民版教材错误地把1956年4月之前创作的部分文艺作品归之于“双百”的指导。例如岳麓版必修Ⅲ第122页提到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83页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龙须沟》,均创作和发表于建国初,属于典型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作品。具体而言,何其芳的诗歌《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发表于1949年,是一首献给开国大典的颂歌;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的成名作,最初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龙须沟》是老舍创作的话剧,最初发表于《北京文艺》创刊号(1950年9月10日),1951年2月首演。
二、把1978年之前的作品误认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作品
岳麓版必修Ⅲ第124页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作家重新焕发艺术青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的文坛新秀成为异常活跃的生力军,创作出大批为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影响较大的有:刘心武的《班主任》、路遥的《人生》、古华的《芙蓉镇》等小说,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诗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而上文列举的五部作品中有三部均创作、发表于1978年之前。其中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初稿写于1976年10月30日,发表于《诗刊》1976年第11期;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献给周恩来总理》最早发表于1977年1月7日的《光明日报》。
三、“反思文学”的主题并非仅仅反映“文化大革命”
人教版必修3第98页提到:“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的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這句话颇有疑义。据《现代汉语词典》,“主题”有三层含义:一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二是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三是指主标题[3]。
依照上述词典的解释,教科书所指的“主题”应属于第一层含义。一般来说,“伤痕文学”的主题可以称为“反映‘文化大革命’”,而“反思文学”的主题则不限于此。通常认为,“反思文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反思的重点是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如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等[4],代表性的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有论者明确地指出,“反思文学”的主题包括对历史的反思、对干群关系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5]。
四、鲁迅文学奖第一届评奖举行于1997年而非1998年
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85页的“知识链接”提到:鲁迅文学奖“第一届评奖工作于1998年举行”。不过,据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载:“根据评奖方案,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首次评奖从1997年开始,评选1995-1996年的作品。”[6]这里明确指出第一届评奖工作于1997年举行。教科书中提到的“1998年”不是评奖时间,乃是颁奖时间。
五、混淆“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人教版必修3第93页的“历史纵横”写到:“‘863计划’与后来的‘星火计划’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原子能、航天、高能物理、生物、计算机技术方面,中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94页则认为,“‘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两个版本的教材说法不同,人教版编者似乎混淆了“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1986年通过的“863计划”和1988年实施的“火炬计划”都是新时期国家的高科技规划。而“星火计划”则是1986年初开始实施的一项普及科技、发展农业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计划,因此该计划支持的多是“短、平、快”的项目,提倡“科技下乡”和“科技兴农”,与尖端科技关系不大。
六、文件名称和作品题目的引用不规范
四套教材均提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实施。岳麓版与北师大版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人教版和人民版则简称为《义务教育法》。笔者认为,为保持教材的严谨性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第一次提及某项法律时宜使用全称。
此外,教材中还有几处“一字之差”。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发布于1995年5月6日,该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90页却把它错印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作家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首发于1987年《当代》长篇小说专号增刊,歌颂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北师大版必修3第67页把这部小说误印为《战争与人》。《战争与人》是日本作家五味川纯平的一部反思日本侵华的小说,两者并非一部作品,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文献
[1]陈清泉,宋广渭.陆定一与“双百方针”的由来[N].光明日报,2000-04-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50年(修订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 当今多种门类文学实绩的一次大检阅[N].文艺报,1998-02-10.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