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在向纵深发展,教育体制也不例外地进行着改革。这些改革对学校、学生、家长都触动较大,特别是“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教育体制,在农村中犹如一响闷雷,令老师、家长一时难以接受。家长、学生中固有的“读书出人头地”“读书洗脚上田”的观念受到冲击,加上经济转折期中出现的“不读书也能挣大钱”的不合理现象的辐射等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开始了动摇,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泛滥,农民群众对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不闻不问,家校教育脱节,农村学生中出了较多的问题:普通存在厌学、辍学现象,不良行为的积聚,日渐发展导致他们成为差生。因此,如何改变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转化他们成为合格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分析本质、探其原因
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孩子成长,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古时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证明。但在今天,很多家长却有意无意地人为地给孩子创设了不良的成长环境,我们在家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在家里设局、赌牌,随意播放一些暴力、色情影片,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耳濡目染,试问,他们怎能独善其身,不受污染呢?社会环境也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社会的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他们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导致无心向学,品行渐差。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更大,好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推动作用,劣质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还有农村学校的设备设施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开展的活动和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因此,他们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有样学样,不辨是非、不分好坏,日积月累,好的没有学到,坏的却学了一身。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伤害孩子心灵
教师的职责是设计塑造全面、和諧发展的人,在教育中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教师对学生教育不当,如处事不公或态度冷淡或动辄训斥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偏差或行为上的误入歧途。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宠爱,表现差的学生受到嫌弃。椐不完全统计,学生在校时遭老师讨厌的占15%,经常挨批评的占17%。由此可见,我们有些教师的教育态度存在缺陷。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关爱,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宜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动他们,呵护他们那细小稚嫩的情感,让他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失误,孩子性格畸形发展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源泉,孩子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有些家长误解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子女的天职一推了之,自己只顾忙于农活或者小生意赚钱,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不闻不问,有些家长夫妻一起到外地打工,一年半载没回家一趟,甚至连电话都少与学校老师联系,把教育管理子女的职责留给了祖父母,而现在的孩子一般不听老人的话,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出现真空。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就不高,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动辄责骂、出言粗暴、出手恶打。只养不教,长此以往,孩子是很容易走向反面的。
二、寻求对策、多方努力
(一)适应教育体制的转变,倡导新型的成长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成为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教育体制的变革意义,转变传统的读书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成长观,不为眼前的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偏颇现象所蒙蔽,积极进取和不断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
(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育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和转化他们为好学生,家长要明确职责,负起责任,提高自身修养,时刻关注孩子(特别是孩子在校外、家庭)的情况,密切学校和老师的关系。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三)走素质教育之路,优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尤其要注重抓好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灵魂。加强《中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促进差生向好的方面转变,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尝试赏识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呼唤高素质的老师。因此要重视老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能力强,有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学生心理,懂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教师要爱生如子,深入到他们中间去,做他们知心朋友,在课堂教学方面,要进行多层次的、立体式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尽量减轻作业负担,对待差生要因“材”制宜,激励上进。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差生一展所长
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增强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兴趣活动中个性得以发展,智力得以发掘,潜能得以发挥。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他们有一展所长的机会,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自然增强了。
(六)激发差生的热忱,树立他们的信心
实践证明,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委任一些他们可以胜任的职务,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也可以激发他们关心集体的热忱。让差生参与班级管理,融入集体怀抱,激发其积极的一面,他们不良表现随着信心增强而得到改善。
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综合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只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坚信教育的力量、爱心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新一代品学兼优的学生定能茁壮成长!
一、分析本质、探其原因
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孩子成长,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古时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证明。但在今天,很多家长却有意无意地人为地给孩子创设了不良的成长环境,我们在家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在家里设局、赌牌,随意播放一些暴力、色情影片,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耳濡目染,试问,他们怎能独善其身,不受污染呢?社会环境也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社会的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他们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导致无心向学,品行渐差。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更大,好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推动作用,劣质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还有农村学校的设备设施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开展的活动和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因此,他们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有样学样,不辨是非、不分好坏,日积月累,好的没有学到,坏的却学了一身。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伤害孩子心灵
教师的职责是设计塑造全面、和諧发展的人,在教育中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教师对学生教育不当,如处事不公或态度冷淡或动辄训斥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偏差或行为上的误入歧途。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宠爱,表现差的学生受到嫌弃。椐不完全统计,学生在校时遭老师讨厌的占15%,经常挨批评的占17%。由此可见,我们有些教师的教育态度存在缺陷。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关爱,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宜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动他们,呵护他们那细小稚嫩的情感,让他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失误,孩子性格畸形发展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源泉,孩子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有些家长误解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子女的天职一推了之,自己只顾忙于农活或者小生意赚钱,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不闻不问,有些家长夫妻一起到外地打工,一年半载没回家一趟,甚至连电话都少与学校老师联系,把教育管理子女的职责留给了祖父母,而现在的孩子一般不听老人的话,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出现真空。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就不高,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动辄责骂、出言粗暴、出手恶打。只养不教,长此以往,孩子是很容易走向反面的。
二、寻求对策、多方努力
(一)适应教育体制的转变,倡导新型的成长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成为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教育体制的变革意义,转变传统的读书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成长观,不为眼前的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偏颇现象所蒙蔽,积极进取和不断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
(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育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和转化他们为好学生,家长要明确职责,负起责任,提高自身修养,时刻关注孩子(特别是孩子在校外、家庭)的情况,密切学校和老师的关系。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三)走素质教育之路,优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尤其要注重抓好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灵魂。加强《中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促进差生向好的方面转变,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尝试赏识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呼唤高素质的老师。因此要重视老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能力强,有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学生心理,懂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教师要爱生如子,深入到他们中间去,做他们知心朋友,在课堂教学方面,要进行多层次的、立体式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尽量减轻作业负担,对待差生要因“材”制宜,激励上进。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差生一展所长
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增强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兴趣活动中个性得以发展,智力得以发掘,潜能得以发挥。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他们有一展所长的机会,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自然增强了。
(六)激发差生的热忱,树立他们的信心
实践证明,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委任一些他们可以胜任的职务,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也可以激发他们关心集体的热忱。让差生参与班级管理,融入集体怀抱,激发其积极的一面,他们不良表现随着信心增强而得到改善。
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综合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只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坚信教育的力量、爱心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新一代品学兼优的学生定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