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情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我们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用心、用情的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空间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编组,也可让学生自愿结合,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展开探索、讨论、合作,扩充信息反馈的容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淡化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量展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支持,互相竞争,真正形成创新课堂的气氛。
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以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1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1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可以选择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找出了4的倍数和6的倍数,从而发现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是4和6的公倍数。
二、构建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教学中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提倡解题思路的多、奇、活、新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指出:“优秀学生倒不在于他的优秀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可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解答:求100以内不能被5整除的数的和。如果一一列举,再来求和就显得较麻烦。如果变通题目,只要我们从相反角度去思考,从1到100各数之和中减去能被5整除的数之和,解题方法就简便多了。
三、开放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每节课的重点、关键处,要给学生提供引起观察、探索、讨论、发现的疑问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递进式的质疑问难。三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竞赛,评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
学生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四、课后延伸,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的时空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必须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要加强课内知识的延伸与应用,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数学小课题研究
根据学科内容进行小课题研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问题”之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外实践作业:为了反映家乡近几年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案例,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小组汇总后用平均数知识进行分析,写一篇小论文。
汇报交流,有的小组调查了外出务工人员给家中寄回的钱的开支情况;有的调查了场镇居民几个家庭的平均用水量;有的调查了现在家庭用电情况;有的调查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投资办企业产销情况……有的还从网上、图书资料中找来平均数的有关数据加以引证,而且不少小组汇报了调查过程的感受。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成功体验,并在体验中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拓展和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可设计房屋装修费用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摸索预算房屋装修费用必须知道那些数据,经过哪些步骤。学生经过调查、访问,弄清了预算装修费用需要经过以下步骤:一是先测量有关数据;二是运用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公式估算房屋装修面积;三是要摸清装修材料价格;四是运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预算装修费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自身能力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无不蕴藏着可点燃的创造火种。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情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我们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用心、用情的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空间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编组,也可让学生自愿结合,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展开探索、讨论、合作,扩充信息反馈的容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淡化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量展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支持,互相竞争,真正形成创新课堂的气氛。
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以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1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1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可以选择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找出了4的倍数和6的倍数,从而发现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是4和6的公倍数。
二、构建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教学中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提倡解题思路的多、奇、活、新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指出:“优秀学生倒不在于他的优秀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可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解答:求100以内不能被5整除的数的和。如果一一列举,再来求和就显得较麻烦。如果变通题目,只要我们从相反角度去思考,从1到100各数之和中减去能被5整除的数之和,解题方法就简便多了。
三、开放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每节课的重点、关键处,要给学生提供引起观察、探索、讨论、发现的疑问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递进式的质疑问难。三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竞赛,评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
学生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四、课后延伸,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的时空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必须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要加强课内知识的延伸与应用,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数学小课题研究
根据学科内容进行小课题研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问题”之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外实践作业:为了反映家乡近几年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案例,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小组汇总后用平均数知识进行分析,写一篇小论文。
汇报交流,有的小组调查了外出务工人员给家中寄回的钱的开支情况;有的调查了场镇居民几个家庭的平均用水量;有的调查了现在家庭用电情况;有的调查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投资办企业产销情况……有的还从网上、图书资料中找来平均数的有关数据加以引证,而且不少小组汇报了调查过程的感受。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成功体验,并在体验中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拓展和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可设计房屋装修费用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摸索预算房屋装修费用必须知道那些数据,经过哪些步骤。学生经过调查、访问,弄清了预算装修费用需要经过以下步骤:一是先测量有关数据;二是运用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公式估算房屋装修面积;三是要摸清装修材料价格;四是运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预算装修费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自身能力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无不蕴藏着可点燃的创造火种。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