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语文实践能力
一、创新教学观念
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课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课文”,它提供给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充分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也便成了可能。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绝不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转变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齐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四、抓住特点入手,围绕主题展开
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其次是课文本身的写作特点。我们知道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应围绕主题来展开。
五、创新教学环节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从练习、阅读和写作三个环节的创新上下工夫。初中学生的依赖性是比较强的。他们习惯于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却很难提高。其实,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是有不同答案的。拿分段来说,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不要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要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镜平.创新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21):11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语文实践能力
一、创新教学观念
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课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课文”,它提供给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充分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也便成了可能。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绝不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转变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齐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四、抓住特点入手,围绕主题展开
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其次是课文本身的写作特点。我们知道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应围绕主题来展开。
五、创新教学环节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从练习、阅读和写作三个环节的创新上下工夫。初中学生的依赖性是比较强的。他们习惯于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却很难提高。其实,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是有不同答案的。拿分段来说,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不要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要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镜平.创新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