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19 )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师生理想腾飞的基地。课堂能否产生奇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播种与收获道理。
一、 播种热情,收获活力
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其实就一个“人”字,人的素质、人的成长,人的发展等,始终是我们要考虑的核心要素。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带着学生走向课程,构建课堂。要使课堂精彩,我们不光要充分备好课,更要努力备好人。不光要懂得如何备学生,也要懂得如何备自己。不要只是责怪学生对语文课缺乏热情,要反思责问自己,我们把学生的语文热情都教到哪里去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热情固然和自身的成长环境与阅读经历息息相关,但绝对也和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对文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密不可分。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有硬度,有热度,才会有铁铸神奇。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热情。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条河。有了“源头活水”,生命的课堂才会永不枯竭。语文教师要有读书的热情,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多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多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要做新知识学习的领跑人。生命的课堂犹如飞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有“信息落差”,有落差的水流才会形成壮观的瀑流;有闻道的先后,有信息的交汇才有对话的精彩;有碰撞、有共鸣,才会有美丽的浪花。对于生命课堂来说,师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读书的热情去点燃课堂,今生不改读书乐,课堂自有活力来。
纵观当今语文大家,钱理群、孙绍振、魏书生、钱梦龙、李镇西、黄玉峰、王栋生等,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教学风格各异,但勤于读书,乐于笔耕这一点上却是惊人的相似。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走上讲台之所以底气十足,之所以热情满怀,豪情万丈,因为他们真正懂得了厚学之道和读书之乐。王栋生老师在谈到学生语文素养问题时一再强调“只要肯读书,一切都好办”,其实这话对语文老师,对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都适用。语文“大家”,其学可谓博矣,犹且捧书而读焉;我之众生,其学可谓贫矣,却耻于读书。每念及此,我们不能不汗颜。
本人才疏学浅,志趣皆平,但喜欢和学生一起读书。每次外出总喜欢买书,我自己读,也推荐给学生读,读完后大家在扉页上签字(我不但允许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篇目和语段做记号,而且要求读完后必须签字),然后交流心得。这个习惯使我们在课堂上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和精彩表达,总是给我以莫大的欣慰。《天下阅读》、《杂文选刊》、《散文精选》、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刘铁芳的《守望教育》、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李茂的《彼岸的教育》、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等都曾是我们互传的热门话题,这种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便是快乐增长的过程。
二、 播种激情,收获精彩
激情是生命课堂的活力之源,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课堂总是很受学生的欢迎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趣,言之有情。
也许我们的普通话讲得并不标准,也许我们的嗓音并不优美,但我们不能没有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点燃激情。记得有一次在高二上岳飞的《满江红》,无意中点到一位胆小的男生朗读课文,结果遭遇无言的拒绝。情急之下,我竟然斗胆发誓,“如果你能朗读一遍,我愿意再给大家唱一遍”。在全班热烈掌声鼓励之下,那位腼腆的小伙子居然高声读了起来。最后,是我用那很菜的唐老鸭嗓子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听着教室里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我不能不为之感动。我用诚意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用智慧还我们以惊喜,何乐而不为呢?教学激情固然和教师的个性有关,但肯定也与我们的职业境界有关。激情的源头是爱心和责任,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工作心存爱念,过早陷入职业倦怠,想要有激情,谈何容易?既然选择了做教师,我们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得学会用自己对生活、对学习的激情以及对他人的爱,去熏陶学生、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学会爱生活、爱学习、爱集体、爱他人。有了这样的激情,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学而从教”也许是一种偶然的选择,但“学为人师”肯定是一种美好的追求,而“学为良师”则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它需要我们无私无畏、持之以恒的教育良知和激情。
三、 播种思维,收获智慧
生命在于运动,智慧的课堂在于思维的互动。有思维活动的课堂总是会受到欢迎的。学生不喜欢某些课,不一定就是因为讨厌老师或者厌弃这门功课,很可能是参与思维活动的机会太少,而自我调控力又太差,因而走神迷路,茫然若失。一堂预设过于充分的讲授课,就如舟行平湖,虽也悠闲愉悦,但时间过久,人也会昏昏欲睡,恍然入梦。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得不断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就如以石漂水,使思维的石片不沉水底的最好办法是加速“奔跑”。因此,我们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在课堂的激流中去冲浪,途有曲折险阻,人有挫折彷徨,自然也会有拼搏惊喜,何其快哉!
这方面,叱咤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老师给我们很多启发。他的课常常有很多问题和故事,几乎每个问题后面都故事,每个故事后面也肯定留有问题。易老师视问题为课堂的生命,他的问题设计总是那样巧妙及时和发人深思,他的分析又是那样鞭辟入里,引人入胜。所以,他总是能抓住听众最敏感神经。他根本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和大家一起进行思维冲浪。他睿智和博学,他的幽默和风趣,也许我们望尘莫及,但他始终坚持用问题激活思维,以丰富的探究活动充实课堂的教学策略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不尽人意,常常是因为我们的问题设计不够精彩,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不读书,不思考,所以也很难提出什么问题,这是我们的悲哀。浅表化的问题加上虚假的小组讨论,或者说借来的问题和借来的答案,共同构成虚假的高潮,我们播种浮华,收获的只有浮躁。
教师作为课程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领者,我们不但要活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调适教学节奏,更要适时设置问题,诱导反思,让更多的人参与思考,让思维的单向的流动,变为多向互动。只有播种思维,我们才能收获智慧与感动。
四、 播种爱心,收获阳光
泰山不辞尘埃固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方能就其深。同样道理,课堂也往往因包容而和谐,因相互激励而精彩。十个指头有短长,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要正视差别,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能搞一刀切。就像在赛场上一样,我们可以让所有的选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我们不能强令所有的人都按照同一种速度赛跑。诚如《礼记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师生理想腾飞的基地。课堂能否产生奇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播种与收获道理。
一、 播种热情,收获活力
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其实就一个“人”字,人的素质、人的成长,人的发展等,始终是我们要考虑的核心要素。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带着学生走向课程,构建课堂。要使课堂精彩,我们不光要充分备好课,更要努力备好人。不光要懂得如何备学生,也要懂得如何备自己。不要只是责怪学生对语文课缺乏热情,要反思责问自己,我们把学生的语文热情都教到哪里去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热情固然和自身的成长环境与阅读经历息息相关,但绝对也和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对文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密不可分。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有硬度,有热度,才会有铁铸神奇。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热情。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条河。有了“源头活水”,生命的课堂才会永不枯竭。语文教师要有读书的热情,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多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多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要做新知识学习的领跑人。生命的课堂犹如飞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有“信息落差”,有落差的水流才会形成壮观的瀑流;有闻道的先后,有信息的交汇才有对话的精彩;有碰撞、有共鸣,才会有美丽的浪花。对于生命课堂来说,师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读书的热情去点燃课堂,今生不改读书乐,课堂自有活力来。
纵观当今语文大家,钱理群、孙绍振、魏书生、钱梦龙、李镇西、黄玉峰、王栋生等,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教学风格各异,但勤于读书,乐于笔耕这一点上却是惊人的相似。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走上讲台之所以底气十足,之所以热情满怀,豪情万丈,因为他们真正懂得了厚学之道和读书之乐。王栋生老师在谈到学生语文素养问题时一再强调“只要肯读书,一切都好办”,其实这话对语文老师,对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都适用。语文“大家”,其学可谓博矣,犹且捧书而读焉;我之众生,其学可谓贫矣,却耻于读书。每念及此,我们不能不汗颜。
本人才疏学浅,志趣皆平,但喜欢和学生一起读书。每次外出总喜欢买书,我自己读,也推荐给学生读,读完后大家在扉页上签字(我不但允许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篇目和语段做记号,而且要求读完后必须签字),然后交流心得。这个习惯使我们在课堂上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和精彩表达,总是给我以莫大的欣慰。《天下阅读》、《杂文选刊》、《散文精选》、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刘铁芳的《守望教育》、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李茂的《彼岸的教育》、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等都曾是我们互传的热门话题,这种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便是快乐增长的过程。
二、 播种激情,收获精彩
激情是生命课堂的活力之源,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课堂总是很受学生的欢迎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趣,言之有情。
也许我们的普通话讲得并不标准,也许我们的嗓音并不优美,但我们不能没有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点燃激情。记得有一次在高二上岳飞的《满江红》,无意中点到一位胆小的男生朗读课文,结果遭遇无言的拒绝。情急之下,我竟然斗胆发誓,“如果你能朗读一遍,我愿意再给大家唱一遍”。在全班热烈掌声鼓励之下,那位腼腆的小伙子居然高声读了起来。最后,是我用那很菜的唐老鸭嗓子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听着教室里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我不能不为之感动。我用诚意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用智慧还我们以惊喜,何乐而不为呢?教学激情固然和教师的个性有关,但肯定也与我们的职业境界有关。激情的源头是爱心和责任,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工作心存爱念,过早陷入职业倦怠,想要有激情,谈何容易?既然选择了做教师,我们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得学会用自己对生活、对学习的激情以及对他人的爱,去熏陶学生、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学会爱生活、爱学习、爱集体、爱他人。有了这样的激情,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学而从教”也许是一种偶然的选择,但“学为人师”肯定是一种美好的追求,而“学为良师”则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它需要我们无私无畏、持之以恒的教育良知和激情。
三、 播种思维,收获智慧
生命在于运动,智慧的课堂在于思维的互动。有思维活动的课堂总是会受到欢迎的。学生不喜欢某些课,不一定就是因为讨厌老师或者厌弃这门功课,很可能是参与思维活动的机会太少,而自我调控力又太差,因而走神迷路,茫然若失。一堂预设过于充分的讲授课,就如舟行平湖,虽也悠闲愉悦,但时间过久,人也会昏昏欲睡,恍然入梦。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得不断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就如以石漂水,使思维的石片不沉水底的最好办法是加速“奔跑”。因此,我们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在课堂的激流中去冲浪,途有曲折险阻,人有挫折彷徨,自然也会有拼搏惊喜,何其快哉!
这方面,叱咤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老师给我们很多启发。他的课常常有很多问题和故事,几乎每个问题后面都故事,每个故事后面也肯定留有问题。易老师视问题为课堂的生命,他的问题设计总是那样巧妙及时和发人深思,他的分析又是那样鞭辟入里,引人入胜。所以,他总是能抓住听众最敏感神经。他根本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和大家一起进行思维冲浪。他睿智和博学,他的幽默和风趣,也许我们望尘莫及,但他始终坚持用问题激活思维,以丰富的探究活动充实课堂的教学策略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不尽人意,常常是因为我们的问题设计不够精彩,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不读书,不思考,所以也很难提出什么问题,这是我们的悲哀。浅表化的问题加上虚假的小组讨论,或者说借来的问题和借来的答案,共同构成虚假的高潮,我们播种浮华,收获的只有浮躁。
教师作为课程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领者,我们不但要活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调适教学节奏,更要适时设置问题,诱导反思,让更多的人参与思考,让思维的单向的流动,变为多向互动。只有播种思维,我们才能收获智慧与感动。
四、 播种爱心,收获阳光
泰山不辞尘埃固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方能就其深。同样道理,课堂也往往因包容而和谐,因相互激励而精彩。十个指头有短长,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要正视差别,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能搞一刀切。就像在赛场上一样,我们可以让所有的选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我们不能强令所有的人都按照同一种速度赛跑。诚如《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