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化学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控制效果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_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筛选出高效低毒并对作物安全的防治药剂,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选择7种常用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7种药剂对‘余茭4号’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7种杀菌剂中,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在用药7 d和14 d后达64.0%和55.67%,在7种杀菌剂防效中表现最优,同时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的茭白与对照处理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且植株的分蘖数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推荐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为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初期使用的杀菌剂。
  关键词:茭白;杀菌剂;胡麻叶斑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6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1)02-065-03
  Control effect of fungicides on brown spot disease of Zizania latifolia
  WENG Liqing1, ZHANG Juefeng2, CHENG Jianming2, LI Nenghui1
  (1. Yuy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General Station, Yuyao 315400, Zhejiang,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Microbiology,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out the control agent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toxicity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ield control of brown spot disease of Zizania latifolia, cymoxanil·mancozeb 72% WP and other 6 fungicides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trial in variety ‘Yujiao 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12.5% Diniconazole reached 64.0% and 55.67% after 7 days and 14 days, respectively, which was the best in 7 kinds of fungicid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nt height between 12.5% Diniconazol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treatment, and the plant tillers numb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refore,12.5% Diniconazole was recommended as a fungicid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arly stage of brown spot disease in Z. latifolia.
  Key words: Zizania latifolia; Fungicide; Brown spot disease; Control effect
  茭白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东南亚[1],可食用的肉质茎是其在生长期被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侵染后分泌吲哚乙酸(IAA)刺激茎基部细胞迅速增殖膨大形成的[2-3]。目前,茭白在全国栽培面积达7.33万hm2,是仅次于莲藕的第二大水生蔬菜种类[4]。胡麻叶斑病是茭白生产中一种重要病害,其致病病原菌是菰长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叶片,叶鞘也可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密麻麻布满叶片,且相互愈合成块状,导致叶片大面积枯死,严重影响茭白的产量与品质[5]。
  余姚市茭白产区由于连年种植茭白,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逐年加剧,尤其是单季茭与双季茭的秋茭发病更为严重,严重田块减产30%以上[6]。生产上除了采取种植耐病品种(暂未发现抗病品种)、合理密植与水旱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外,主要是在茭白发病初期辅以化学防治。目前,常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但由于长期连续使用,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因此,筛选出高效安全新型杀菌剂成为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评价7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和对茭白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茭农合理使用杀菌剂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杀菌剂:72%霜脲·锰锌(64%代森锰锌,8%霜脲氰)可湿性粉剂,由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5%咪鲜胺乳油,由江苏辉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丙环唑乳油,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由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由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由江苏江阴福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5%硫磺·三環唑(40%硫磺,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由杭州禾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余姚河姆渡镇罗江茭白基地进行。供试茭白品种为双季迟熟类型‘余茭4号’,经二段育秧于2018年7月27日移栽,种植规格为1.0 m×0.5 m。试验共设7个药剂处理,用量均参考推荐剂量,分别为72%霜脲·锰锌(64%代森锰锌,8%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5%硫磺·三环唑(40%硫磺,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另设不施药为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施等量清水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面积)约26.4 m2,茭白40丛,小区间设保护行,随机区组排列。共施药2次: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7 d后进行第2次施药。喷施药液量45 kg·667 m-2,使用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试验期间各处理肥水等管理措施一致,除处理药剂外,不施用其他防病药剂。   1.3 调查方法
  于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第1次喷药后7 d调查,第2次喷药后7 d、14 d调查,共调查4次。每个处理10墩茭白,每墩2株,每株查倒数第1、第2、第3叶病斑数。根据茭白胡麻叶斑病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依据单片叶的病斑个数进行病情严重度分级。0级:无病斑;1级:1~5个病斑;3级:6~10个病斑;5级:11~15个病斑;7级:16~20病斑;9级:21个以上病斑[7]。并按下列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校正防治效果,评价各个药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控制效果。病情指数和校正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值)×100;
  校正防效/%=[1-CK区用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用药后病情指数/(CK区用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用药前病情指数)]×100。
  药后14 d调查茭白株高、分蘖和叶色。
  1.4 数据处理
  使用DPS16.05高级版统计分析软件中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各处理间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由图1可知,第1次用药后7 d,7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防效均无显著差异。第2次用药后7 d,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防效最佳,达64.0%,其防效除略优于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外,显著优于其他5种杀菌剂。第2次用药后14 d,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防效最佳,达55.67%,其防效略优于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5%的丙环唑乳油,显著优于其他4种杀菌剂。
  2.2 不同杀菌剂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的安全性
  由表1可知,第2次用药后14 d,7种杀菌剂处理茭白植株的株高与对照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而25%咪鲜胺乳油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茭白植株的分蘖数分别为16.08、15.73个·丛-1,均显著高于对照。综合杀菌剂各方面药效可以得出,杀菌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不仅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田间防效较高,且对茭白植株生长与分蘖没有明显影响,未发现对茭白有明显的药害现象。
  3 讨论与结论
  茭白胡麻叶斑病的发生主要与气候、施肥、品种和其他管理条件等因子有关[8]。研究表明,不同茭白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差异大。其中‘四九茭’‘六月白’‘武义茭’和‘美人茭’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较强,‘浙991’‘浙茭2号’等相对感病[5]。茭白宽窄行种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和轮作种植等栽培技术有利于减轻茭白胡麻叶斑病的发生。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的方法有茭白与蔬菜的水旱轮作、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清除病叶(株)残体以及药剂防治等[9]。多菌灵、咪鲜胺、霜脲·锰锌等3种杀菌剂在浙江余姚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有较长历史,而烯唑醇是2013年开始在茭白锈病防治上使用[10],对胡麻叶斑病的防治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中选用7种杀菌剂,其中,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2次后7 d、14 d对茭白胡麻叶斑病防效分别为64.0%和55.67%,且供试药剂的使用浓度和喷药次数对茭白生长安全、无药害。这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可作为常用杀菌剂用于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建议田间在做好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预测基础上,确定是否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在该病一般发生或重发年份,可在发病初期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进行防治,喷施药液量45 kg·667 m-2,间隔 7~10 d,共用药2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茭白安全。但应注意,在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时须结合农业、生物等其他防治措施,注意轮换用药、使用剂量及使用次数,以避免或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减轻防治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守良,徐克学.菰属Zizania L.植物的分支分类研究[J].植物科学,1994,14(4):385-394.
  [2] 张治平,耿园,戴海博,等.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2):45-48.
  [3] 张珏锋,俞晓,陈建明,等.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策略[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49-153.
  [4] 尤文雨,叶子弘,刘倩,等.我国茭白的生物学研究[J].长江蔬菜,2008(17):35-38.
  [5] 俞晓平,陈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國农业出版社,2007.
  [6] 叶琪明,顾国平,李建荣,等.茭白锈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害化防治[J]. 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44-148.
  [7] 符长焕,郑春龙,郑许松,等.茭白胡麻叶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2):250-252.
  [8] 郑许松,陈建明,陈列忠,等.茭白种质资源对胡麻叶斑病和锈病的抗性鉴定和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5):337-339.
  [9] 郑许松,郑春龙,陈建明,等.不同间栽模式对茭白病虫害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06,47(6):672-674.
  [10] 陈建明,丁新天,潘远勇,等.4种杀菌剂对茭白锈病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3,54(11):1463-1465.
其他文献
为探究新鲜玉米秸秆在南方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单薯质量、商品薯
应用野生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及3种可驯化栽培的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 eximia)的15个样品共计52个分离株,包括相同子囊
对野外茅草林下采集到的一株野生羊肚菌(菌株命名为Y1)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经典分类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品种鉴定,并基于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密度及菌核数量从9种不同培
为建立平菇培养料发酵度的判定指标,选用以粉碎玉米芯小粒、中粒和大粒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平菇培养料,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含水量、pH值和总碳、总氮、水溶性有机碳(DOC)、氨含量
‘粉多纳’是以‘RT1402’为母本、‘YT110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无限生长型中熟番茄新品种。该品种生长势强,叶色深绿,7~8叶着生第1花序,坐果能力强。郑州地区秋延后栽培全生
通过比较5种培养料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商品性状及鲜菇产量,筛选猴头菇工厂化栽培适宜培养料配方。结果为:配方B(木屑37%,棉籽壳24%,麦麸20%,玉米粉19%)走菌速度快,菇
为了筛选出适宜石家庄地区早春塑料大棚栽培的辣椒品种,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4个辣椒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果质量与果形、商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研究了不同莲-渔共作的生态种养模式对莲藕的生长发育、产品商品性、营养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莲-渔共作模式有利于莲藕的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的提升。其中,T1莲-
为了驱赶隐蔽的豇豆蓟马,辅助化学药剂防治,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16种精油对豇豆蓟马的趋避活性,并观察了其田间趋避作用。结果表明,柑橘精油趋避活性最高,趋避率为86.67%,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