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不期而至的7.1级地震,不仅考验着青藏高原腹地这片净土应对灾难的能力,也考验着国人对于协同灾害的生死救援。
汶川地震救援体现了中国救灾“举国体制”的强大动员能力,而当前在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运输困难、受灾地域集中的玉树开展救援和重建工作,则既要重现汶川地震时全体国民的无私大爱,也需要发扬中国式救灾中日益凸显的科学精神和专业能力。
考验
4月14日7.1级地震的震中位于青海省玉树县境内海拔4300余米的山区,距离县城约30公里。距震中25公里以内为无人区,25—50公里内有6.4万人,50—75公里内有2.4万人,100公里内有青海、四川两省20个乡镇。从地理学上分析,玉树县位于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属于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板块活动较为活跃。
在地震发生后的8个小时以内,统计数据显示玉树震区已经发生了18次余震,1次5级,1次6.3级。8小时后,余震次数仍在不停增加。
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人们条件反射式地将其与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比:虽然在震级和破坏力上,玉树地震相对较为缓和,但是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碎屑流倾斜等次生灾害使得当地的道路状况堪虞。据青海省民政厅透露,地震发生当日,该厅派出的5辆开往震区的运输车就有3辆因路况恶劣而抛锚。
更大的挑战来自震区的地理位置,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3700米,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从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处得到的消息显示,高原反应给专业救援队员以及搜索犬都带来了影响,很多救援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与此同时,当地的后勤保障条件也非常有限。玉树的道路虽然可以通行,但它距离西宁、成都都十分遥远,单程就需要十多个小时,补给的难度加大。恶劣的状况考验着国人应对灾难的信心和决心。
驰援
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对于震后救援尤为珍贵。
玉树地震刚刚发生,根据2008年6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下称《预案》),中国地震局立即决定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升为一级,与此同时,其他各政府部门也纷纷联动,进行配套部署。
地震发生仅半个小时后,民政部就启动了四级应急预案,派遣救灾司工作组奔赴青海。4个小时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将玉树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并紧急从天津、沈阳、郑州、武汉、西安5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向青海灾区调拨5000顶棉帐篷、5万件棉大衣、5万床棉被,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也陆续赶往灾区。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王莘立即召集相关处室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就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地震进行救援及开展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民航局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利用短波无线电台,迅速建立了玉树机场与外界的联系。当天下午15时18分,从青海省西宁市出发的第一架救援飞机,安全降落在距离县城仅20多公里的玉树巴塘机场。
当晚,在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补助5000万元后,中央财政又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
4月14日19时20分左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就抵达玉树机场,实地指导现场救灾工作。
14日晚,卫生部、发改委、农业部等七个部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要求,各成员单位应千方百计抢救伤病员,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一场全国联动的救援开始了它与时间的赛跑。
地震发生的当天,甘肃省救援总队120名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从兰州奔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参与地震救援。
同日,北京999急救中心救援队紧急出发,64名医护、救援人员和15辆车组成的紧急救援队紧急出征,驰援地震灾区。
翌日1时,河南省消防总队赴青海灾区抢险突击队在郑州新郑机场集结奔赴灾区。数千里之外的广东、山东等省的救援,也相继赶到。
继政府部门之后,更多的社会力量与组织也相继驰援。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涌向震区。仅中央电视台的赈灾晚会,便筹得了逾20亿元的赈灾款项。
新闻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震后的仅37分钟,中央电视台就播发了第一条玉树地震的新闻,各媒体记者们不断发回来自地震灾区的现场报道。对于此次地震的新闻报道,外界普遍认为及时、客观、透明。
更为外界赞誉的是,每当自然灾害来临,我国政府的领导人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奔赴第一线。玉树地震发生后仅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乘专机抵达玉树巴塘机场,随后慰问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核安全峰会和“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会晤并对巴西进行访问后,推迟了对委内瑞拉和智利的访问,于17日提前回国,18日即到达灾区。
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救援活动也在第一时刻开始进行。作为最贴近震区的民间组织,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残障人士医疗康复保健中心也在震后一小时就开始了行动,并为多家国际国内NGO提供相关信息。
成立于2008年11月的中国蓝天救援队青海分队,在得知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分两组火速赶往结古镇,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凌晨1点30分到达地震灾区现场,成为最早来到玉树的外地民间救援队伍。
截止发稿前,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随之而来的重建工作也即提上日程。
反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救灾场面,让每个人都为之感动,痛未定而思痛,灾难再一次让人警醒:对地震的准确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不可抗力面前,理性的应对与灾后的弥复似乎更为重要。
早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书中,就曾详细介绍了地震频发的日本针对地震的种种应急举措。书中介绍,在这个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次地震的邻邦,防灾早已成为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无论是日本小学的防灾演习,还是深入人心的防灾观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这种已经内化为全民族观念的防灾意识能在灾难不期而至的时刻,极大地减少伤亡和损失。
2010年,先后发生的海地、智利和青海玉树三次7级以上的地震加剧了人们对于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期的担忧。就在玉树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办的网站上称,玉树地震标志着中国有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跃阶段。尽管对于“世界将进入地震高发期”的判定还有待认定,但是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与全民防灾的科学理念应该先行。
可喜的是,无论是对于地震本身的反思,还是对地震的合理应对,我们都正在进行。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即将上映。在两分钟的预告片里,压抑、悲怆和艰苦成为如一的主题,国人对铭刻在民族身骨之上的苦难有了越来越多的记忆与理解。
从目前所能收集到的信息看,这次玉树地震的初期救援方面是让人满意的,甚至应该给一个高分,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进步,国民的进步。
汶川地震救援体现了中国救灾“举国体制”的强大动员能力,而当前在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运输困难、受灾地域集中的玉树开展救援和重建工作,则既要重现汶川地震时全体国民的无私大爱,也需要发扬中国式救灾中日益凸显的科学精神和专业能力。
考验
4月14日7.1级地震的震中位于青海省玉树县境内海拔4300余米的山区,距离县城约30公里。距震中25公里以内为无人区,25—50公里内有6.4万人,50—75公里内有2.4万人,100公里内有青海、四川两省20个乡镇。从地理学上分析,玉树县位于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属于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板块活动较为活跃。
在地震发生后的8个小时以内,统计数据显示玉树震区已经发生了18次余震,1次5级,1次6.3级。8小时后,余震次数仍在不停增加。
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人们条件反射式地将其与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比:虽然在震级和破坏力上,玉树地震相对较为缓和,但是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碎屑流倾斜等次生灾害使得当地的道路状况堪虞。据青海省民政厅透露,地震发生当日,该厅派出的5辆开往震区的运输车就有3辆因路况恶劣而抛锚。
更大的挑战来自震区的地理位置,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3700米,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从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处得到的消息显示,高原反应给专业救援队员以及搜索犬都带来了影响,很多救援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与此同时,当地的后勤保障条件也非常有限。玉树的道路虽然可以通行,但它距离西宁、成都都十分遥远,单程就需要十多个小时,补给的难度加大。恶劣的状况考验着国人应对灾难的信心和决心。
驰援
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对于震后救援尤为珍贵。
玉树地震刚刚发生,根据2008年6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下称《预案》),中国地震局立即决定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升为一级,与此同时,其他各政府部门也纷纷联动,进行配套部署。
地震发生仅半个小时后,民政部就启动了四级应急预案,派遣救灾司工作组奔赴青海。4个小时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将玉树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并紧急从天津、沈阳、郑州、武汉、西安5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向青海灾区调拨5000顶棉帐篷、5万件棉大衣、5万床棉被,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也陆续赶往灾区。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王莘立即召集相关处室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就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地震进行救援及开展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民航局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利用短波无线电台,迅速建立了玉树机场与外界的联系。当天下午15时18分,从青海省西宁市出发的第一架救援飞机,安全降落在距离县城仅20多公里的玉树巴塘机场。
当晚,在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补助5000万元后,中央财政又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
4月14日19时20分左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就抵达玉树机场,实地指导现场救灾工作。
14日晚,卫生部、发改委、农业部等七个部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要求,各成员单位应千方百计抢救伤病员,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一场全国联动的救援开始了它与时间的赛跑。
地震发生的当天,甘肃省救援总队120名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从兰州奔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参与地震救援。
同日,北京999急救中心救援队紧急出发,64名医护、救援人员和15辆车组成的紧急救援队紧急出征,驰援地震灾区。
翌日1时,河南省消防总队赴青海灾区抢险突击队在郑州新郑机场集结奔赴灾区。数千里之外的广东、山东等省的救援,也相继赶到。
继政府部门之后,更多的社会力量与组织也相继驰援。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涌向震区。仅中央电视台的赈灾晚会,便筹得了逾20亿元的赈灾款项。
新闻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震后的仅37分钟,中央电视台就播发了第一条玉树地震的新闻,各媒体记者们不断发回来自地震灾区的现场报道。对于此次地震的新闻报道,外界普遍认为及时、客观、透明。
更为外界赞誉的是,每当自然灾害来临,我国政府的领导人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奔赴第一线。玉树地震发生后仅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乘专机抵达玉树巴塘机场,随后慰问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核安全峰会和“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会晤并对巴西进行访问后,推迟了对委内瑞拉和智利的访问,于17日提前回国,18日即到达灾区。
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救援活动也在第一时刻开始进行。作为最贴近震区的民间组织,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残障人士医疗康复保健中心也在震后一小时就开始了行动,并为多家国际国内NGO提供相关信息。
成立于2008年11月的中国蓝天救援队青海分队,在得知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分两组火速赶往结古镇,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凌晨1点30分到达地震灾区现场,成为最早来到玉树的外地民间救援队伍。
截止发稿前,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随之而来的重建工作也即提上日程。
反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救灾场面,让每个人都为之感动,痛未定而思痛,灾难再一次让人警醒:对地震的准确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不可抗力面前,理性的应对与灾后的弥复似乎更为重要。
早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书中,就曾详细介绍了地震频发的日本针对地震的种种应急举措。书中介绍,在这个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次地震的邻邦,防灾早已成为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无论是日本小学的防灾演习,还是深入人心的防灾观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这种已经内化为全民族观念的防灾意识能在灾难不期而至的时刻,极大地减少伤亡和损失。
2010年,先后发生的海地、智利和青海玉树三次7级以上的地震加剧了人们对于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期的担忧。就在玉树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办的网站上称,玉树地震标志着中国有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跃阶段。尽管对于“世界将进入地震高发期”的判定还有待认定,但是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与全民防灾的科学理念应该先行。
可喜的是,无论是对于地震本身的反思,还是对地震的合理应对,我们都正在进行。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即将上映。在两分钟的预告片里,压抑、悲怆和艰苦成为如一的主题,国人对铭刻在民族身骨之上的苦难有了越来越多的记忆与理解。
从目前所能收集到的信息看,这次玉树地震的初期救援方面是让人满意的,甚至应该给一个高分,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进步,国民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