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作者孙中林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中国人今后喝什么酒、酿什么酒?中国酒业的天平到底该倾向哪一方?这确实是一个干系重大的课题。欢迎读者来信来稿就此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眼下我们说喝什么酒,不单指朋友们走进酒店餐厅聚会时的选择,也不单指节庆家宴时的挑选,而是泛指当今时代,中国人喝什么酒。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全国4.75亿人口,各种酒类总和人均年消费为0.4公斤;2003年统计,13亿人口各种酒类总和人均年消费量为25.5公斤。其中消费量依次为啤酒19.5公斤,白酒2.5公斤,黄酒1.15公斤,其他酒2.35公斤。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快速繁荣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今后酒类的消费必然与日俱增。那么究竟喝什么酒,酿什么酒,该不该核计核计呢?
就拿排在前两位的啤酒和白酒来说,啤酒已由改革开放起始时的1978年年产48万吨增长至2003年的2540万吨;白酒却由1997年年产800万吨降为2003年的600万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呢?其原因有“两说”,一说认为酿造白酒“浪费粮食”,另一说则认为“白酒酒精浓度高,容易让人喝醉,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倡导国人朝着“最终用啤酒和葡萄酒代替白酒”的目标前进。按如此观点,关于喝什么酒的问题用不着讨论了,只要让酿造白酒的酒厂逐渐关闭,大力发展啤酒、葡萄酒,老百姓的餐桌上也好,酒店餐厅的酒谱上也好,甚至中国辞典上也好,压根就不再有“白酒”二字,不就是完事大吉了吗?
其实,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取消白酒,只喝啤酒、葡萄酒,中国的酒民是否认同,中国的国情是否认同,科学道理是否认同,是关键的关键。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眼下白酒仍然是主流,所谓无酒不成席,主要是指白酒。其实,所谓“浪费粮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把农产品粮食用来酿酒,粮食就成了工业原料,生产出的酒和酒糟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创造价值,而随之带动相关产业,如制瓶、制盒、广告、酒店服务创造的附加值相当可观,怎么说是浪费粮食呢?那么,白酒“酒精浓度高容易让人喝醉”是怎么回事呢?最近美国内布拉斯州林肯大学学者纽曼专门对中国的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三市的青少年饮酒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青少年喝醉酒的酒种依次为啤酒、果酒和白酒。据我们对社会醉酒者抽样调查,结果与纽曼的结论基本相同。那么,啤酒的酒精度只有三四度,而低度白酒酒精度也有38度,为什么喝啤酒反倒醉得更多呢?其实,喝醉与否主要在人而不在酒。白酒因为酒精度数高,人们警觉性也高,往往适可而止。而对啤酒,因其酒精度低,精神上不设防,不知不觉就喝高了。特别是豪饮者,喝起啤酒来,动辄数瓶甚至一箱,一醉方休。如此看来,容易喝醉的罪名也该为白酒洗清了。
也许有人会说,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啤酒产业会带来更大益处,当然应该支持鼓励。其实,近十多年来,全国20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80%中外合资了,形成中国的水、中国的设备、中国的工人、中国的市场,由外国资本控股,产品打外国品牌。主要的利润当然都装进国外酒商的腰包了。
如果拿白酒和啤酒生产经营中各种因素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中国的白酒完全是民族酿造业,外国资本基本没有染指;而大型啤酒企业多数中外合资。白酒完全使用中国现有7亿农民生产的粮食为原料,而啤酒以2003年论,进口了170万吨外国大麦和啤酒花;中国白酒是全世界六大蒸馏酒中独树一帜的酒种,而啤酒是西方生产历史悠久的酒种。
据西方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传统饮酒方式是:成年人吃饭时才喝酒,节庆时喝酒,朋友聚会时喝酒;而西方饮酒方式是:酒商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开发出男女老少都能喝的酒如啤酒,随时随地可以喝。因此,认为中国传统的饮酒方式造成酒害、酒祸的危险性小,而西方的饮酒方式危险性大,特别是中国在面临汽车越来越多的形势下,如果由传统饮酒方式逐渐转变为西方饮酒方式,其潜在的危险不是更大吗?
絮叨了半天,中国人到底喝什么酒呢?此事还是要国人经过认真思考之后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笔者决无对任何酒种褒贬抑扬之意,无非针对“代替论”大声呐喊,试图唤起警觉罢了。
眼下我们说喝什么酒,不单指朋友们走进酒店餐厅聚会时的选择,也不单指节庆家宴时的挑选,而是泛指当今时代,中国人喝什么酒。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全国4.75亿人口,各种酒类总和人均年消费为0.4公斤;2003年统计,13亿人口各种酒类总和人均年消费量为25.5公斤。其中消费量依次为啤酒19.5公斤,白酒2.5公斤,黄酒1.15公斤,其他酒2.35公斤。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快速繁荣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今后酒类的消费必然与日俱增。那么究竟喝什么酒,酿什么酒,该不该核计核计呢?
就拿排在前两位的啤酒和白酒来说,啤酒已由改革开放起始时的1978年年产48万吨增长至2003年的2540万吨;白酒却由1997年年产800万吨降为2003年的600万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呢?其原因有“两说”,一说认为酿造白酒“浪费粮食”,另一说则认为“白酒酒精浓度高,容易让人喝醉,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倡导国人朝着“最终用啤酒和葡萄酒代替白酒”的目标前进。按如此观点,关于喝什么酒的问题用不着讨论了,只要让酿造白酒的酒厂逐渐关闭,大力发展啤酒、葡萄酒,老百姓的餐桌上也好,酒店餐厅的酒谱上也好,甚至中国辞典上也好,压根就不再有“白酒”二字,不就是完事大吉了吗?
其实,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取消白酒,只喝啤酒、葡萄酒,中国的酒民是否认同,中国的国情是否认同,科学道理是否认同,是关键的关键。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眼下白酒仍然是主流,所谓无酒不成席,主要是指白酒。其实,所谓“浪费粮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把农产品粮食用来酿酒,粮食就成了工业原料,生产出的酒和酒糟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创造价值,而随之带动相关产业,如制瓶、制盒、广告、酒店服务创造的附加值相当可观,怎么说是浪费粮食呢?那么,白酒“酒精浓度高容易让人喝醉”是怎么回事呢?最近美国内布拉斯州林肯大学学者纽曼专门对中国的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三市的青少年饮酒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青少年喝醉酒的酒种依次为啤酒、果酒和白酒。据我们对社会醉酒者抽样调查,结果与纽曼的结论基本相同。那么,啤酒的酒精度只有三四度,而低度白酒酒精度也有38度,为什么喝啤酒反倒醉得更多呢?其实,喝醉与否主要在人而不在酒。白酒因为酒精度数高,人们警觉性也高,往往适可而止。而对啤酒,因其酒精度低,精神上不设防,不知不觉就喝高了。特别是豪饮者,喝起啤酒来,动辄数瓶甚至一箱,一醉方休。如此看来,容易喝醉的罪名也该为白酒洗清了。
也许有人会说,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啤酒产业会带来更大益处,当然应该支持鼓励。其实,近十多年来,全国20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80%中外合资了,形成中国的水、中国的设备、中国的工人、中国的市场,由外国资本控股,产品打外国品牌。主要的利润当然都装进国外酒商的腰包了。
如果拿白酒和啤酒生产经营中各种因素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中国的白酒完全是民族酿造业,外国资本基本没有染指;而大型啤酒企业多数中外合资。白酒完全使用中国现有7亿农民生产的粮食为原料,而啤酒以2003年论,进口了170万吨外国大麦和啤酒花;中国白酒是全世界六大蒸馏酒中独树一帜的酒种,而啤酒是西方生产历史悠久的酒种。
据西方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传统饮酒方式是:成年人吃饭时才喝酒,节庆时喝酒,朋友聚会时喝酒;而西方饮酒方式是:酒商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开发出男女老少都能喝的酒如啤酒,随时随地可以喝。因此,认为中国传统的饮酒方式造成酒害、酒祸的危险性小,而西方的饮酒方式危险性大,特别是中国在面临汽车越来越多的形势下,如果由传统饮酒方式逐渐转变为西方饮酒方式,其潜在的危险不是更大吗?
絮叨了半天,中国人到底喝什么酒呢?此事还是要国人经过认真思考之后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笔者决无对任何酒种褒贬抑扬之意,无非针对“代替论”大声呐喊,试图唤起警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