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及矫正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315157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留守儿童增多,有不良品德的小学生也在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探析,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矫正的方法。
  “扶正”必须“祛邪”,对不良品德的分析和矫正,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保证。只有探究清楚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准矫正不良品德的正确方法。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
  
  学生品德不良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只有具体分析,才能预防和矫正,使教育工作收到成效。
  
  1、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
  ①家长品行不端。有的家长不务正业,整天靠搓麻将度日,有时还让学生打几盘,赢了便夸耀孩子能干;有的家长满口粗话、行为粗野、酗酒闹事:有的家长散布庸俗世故、市侩哲学、封建迷信:有的家长道德败坏、作风不正。
  ②家庭重养轻教。有的家长文化低。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只是一味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迁就溺爱,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是个别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之一;有的家长误认为对学生生活上照顾是家长的事,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放任自流,使学生逐步走上了邪路。
  ③家庭宽严失度。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没有一个准则。心情愉快时,对子女溺爱有加,包庇、袒护、疏于管教;心情烦燥时,将自己的无名火烧到子女身上,抓住学生的丁点错误(如果当时无错就翻陈年老帐),训斥、罚跪、饿饭、赶出家门等。
  ④家长要求不一。父母要严管子女,爷爷、奶奶当着学生的面为之求情,并且严厉批评父母,为孙子或孙女“长风”,结果父母要管教,爷爷、奶奶却成了学生逃避惩罚的港湾;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时对孩子说的是一样,爷爷、奶奶在家里对孩子要求的又是另一样。
  (2)社会不良影响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上的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包括游戏厅的吸引、黄色书籍的侵蚀、小流氓集团的威逼利诱……
  (3)学校教育失误
  ①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的热情爱护和正确运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的能力,对学生不一视同仁,有时训斥、挖苦、嘲讽,这就有碍于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采取骗、哄的态度或者赶出教室等错误做法i有的教师不能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差异,教育谈话干枯无力,使学生不能产生兴趣和调动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使学生对错不分、善恶难辨。
  ②家校教育脱节。学校要求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政治活动和集体生活,不准孩子当学生干部,使劲叫孩子读书、做功课,参加各种各样的补课班、艺术培训班。
  ③教师师德较差。有些教师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佳,晚上搓麻将,白天上课没精打采;有些教师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些消极思想情绪,给学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2、主观原因
  (1)缺乏道德认识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不够稳定,容易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容易为个人欲望和需求所驱使,容易产生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的由于道德无知而产生不道德的行为。
  (2)表现异常情感
  由于不良环境的感染,加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还有错误道德观念的长期影响,学生形成了情感上的异常反应。他们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不明道理,只要触犯他一点个人利益就暴跳如雷、感情冲动、缺乏理智,做出不良道德行为。他们比较敏感、存戒心、有疑惧,疏远集体和老师,有时情绪对立,为情投意合的“小兄弟”两胁插刀,讲义气、善恶不分、是非不辨。
  (3)明显意志薄弱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尽管懂得道德行为的准则,但不能付诸行动,而是受个人欲望和冲动的支配,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认识战胜邪恶的欲念而出现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错误面前表示了要改正的决心,但因缺乏自觉性和自制能力,经不起外界诱因的诱惑而时常重犯错误。
  (3)不良行为习惯
  有的学生因为多次犯错,不断满足了个人的私欲,逐步形成了坏习惯,这些不良的坏习惯构成了产生不良道德品质的内部原因。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提高认识,转变态度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的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多与学校联系,与学校同心协力,家校要求一致,共同教育好学生。
  要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要设法政变他们原有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的态度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道德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品德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教师要关心爱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找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2、内外结合,感化引导
  不仅思品课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他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激发积极情感的方法来克服消极情感,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产生感染作用,特别是思品教师在课堂J二应选择有思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有趣故事向学生讲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辨是非,形成和巩固道德概念。讲述中,要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讲述后,要开展讨论、分析概括、形成概念、深化主题。课堂外,教师要与学生个别谈心,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感化他们,逐步引导他们走正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认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教师和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错的,少部分学生却认为是对的,他们往往与教师和同学对着干。比如;他们认为,为朋友两胁插刀、讲义气、有错误互相隐瞒、朋友受了气就应该帮忙“扎起”是对的。针对这类学生,应该根据具体案例讲清在集体中不遵守公共道德、拉帮结伙的危害性。对这部分人,光理论说教不行,只一次谈话也不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逐步渗透,反复抓,抓反复;对有偷窃行为的个别学生,要讲清偷窃行为的危害和“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防微杜渐,说明自己的偷窃对被窃人造成的伤害、对自己名誉的影响等道理:对情绪易激动、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学生,要让他们做事前三思而后行,并举出他们以前犯错时牛气冲天、事后又后悔不已的多次事例教育他们,教给他们改正毛病的办法:对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有过错时间较短的学生,可以要求 其迅速改变其行为,伴之思想教育;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错误的内部动力;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讲清错误的危害性,使之明白道理,积极改正。
  总之,对不同问题的学生、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感化、引导方法,才能矫正他们不同的不良道德行为。
  
  4、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工程。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不同、周围环境不同、行为习惯不同、道德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教育效果也就不同一小学生还很幼稚,偶尔犯错是很正常的,学校出现问题学生是很正常的事。出了问题,我们不应该害怕,不应该隐瞒,而应该积极分析犯错原因,找准救治的办法。我们应养成对学生问题记录、分析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有效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1)要善于寻找突破口
  要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就应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我们就打开了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道,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2)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
  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老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老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时,要抓住这种时机给予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对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求,促使他们用感激教师之心逐步转化。
  (3)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
  品德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及时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之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步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
  (4)要奖惩分明,不姑息迁就
  品德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理念方面本来就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果老师奖惩不明,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姑息迁就,只是一味地表扬,就会混淆是非。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并不是只表扬不批评——批评是必要的,批评是应讲究艺术的。我们在批评学生错误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选好时间、地点、场合,用关爱之心、诚恳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犯错原因及危害性,指明改正的方向。善意的规劝、和蔼的态度、融洽的氛围,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姑息迁就学生的错误,就是纵容学生犯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着眼点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反映在教学当中,就是逐节逐段作繁琐的内容分析,认为讲清了课文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做法事实上仅仅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而不是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课文只是“例子”,教师要凭借“例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如何凭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它为例子,进行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从对学生的指导入手。然而,面对高年级学困生的作文,我陷入了沉思。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识差缺的基础上,决定避免学生厌烦的大讲特讲审题立意之类重复内容的无效劳动,一改常规,从作文评改入手,辅以引导观察、打高分、开辟作文第二课堂等手段,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    一、注重“草
期刊
今秋开学,重庆将进入高中新课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开启一个新的里程碑,以往那些教师只上必修课、选修课学生自己随意读读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现在的选修课与必修课齐头并进,同等重要,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学分要求,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选修课的教学,让过去的选修课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自读基础上,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语文情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此,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期刊
一、什么是语感    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丐尊先生。他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由此可见,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创作性的训练过程{而作文之优劣,则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一、谨慎命题,引导学生分析命题    教师能命一个适合学生的作文题目,是作文练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是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
期刊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教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殊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不一样,
期刊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是当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班级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只有实现了孩子的自主管理,学校、家庭培养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反复实践和调整孩子自管的控制过程和方法,使孩子向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下面把我培养孩子自我管理方面的体会以及在其过程中如何发展孩子自信心方面的
期刊
作文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作文是所见、所闻、所感知识的结晶:作文是我们生活的倾吐和真情的流露……总之,作文来源于生活,同时使生活变得更有色彩,更具有诗情画意。然而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当指导学生快乐写作,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写出来才有真情实感,
期刊
快乐课堂、快乐学习,一直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没有快乐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无法忍受的。试想,在一节沉闷、乏味的课堂学习环境中,让学生无差别地接受知识,碍于教师的师道尊严,学生即使有看法,也恐怕是想说而不敢说,让它烂于心,永远作古,学生又如何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呢?心理学研究证明,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更易理解、掌握、牢记知识。因此,提倡快乐教学,首先要快乐课堂。中学语文作为特殊的工具学科,更应
期刊
美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这样,立足教材、深入开掘语文之美就成了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语文美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美在语言——欣赏妙趣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  优秀的作家决不会轻视对语言的追求。有人说:“在但丁的诗上砍一刀,会流出血来。”好的语言是鲜活的,它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