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留守儿童增多,有不良品德的小学生也在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探析,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矫正的方法。
“扶正”必须“祛邪”,对不良品德的分析和矫正,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保证。只有探究清楚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准矫正不良品德的正确方法。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
学生品德不良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只有具体分析,才能预防和矫正,使教育工作收到成效。
1、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
①家长品行不端。有的家长不务正业,整天靠搓麻将度日,有时还让学生打几盘,赢了便夸耀孩子能干;有的家长满口粗话、行为粗野、酗酒闹事:有的家长散布庸俗世故、市侩哲学、封建迷信:有的家长道德败坏、作风不正。
②家庭重养轻教。有的家长文化低。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只是一味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迁就溺爱,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是个别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之一;有的家长误认为对学生生活上照顾是家长的事,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放任自流,使学生逐步走上了邪路。
③家庭宽严失度。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没有一个准则。心情愉快时,对子女溺爱有加,包庇、袒护、疏于管教;心情烦燥时,将自己的无名火烧到子女身上,抓住学生的丁点错误(如果当时无错就翻陈年老帐),训斥、罚跪、饿饭、赶出家门等。
④家长要求不一。父母要严管子女,爷爷、奶奶当着学生的面为之求情,并且严厉批评父母,为孙子或孙女“长风”,结果父母要管教,爷爷、奶奶却成了学生逃避惩罚的港湾;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时对孩子说的是一样,爷爷、奶奶在家里对孩子要求的又是另一样。
(2)社会不良影响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上的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包括游戏厅的吸引、黄色书籍的侵蚀、小流氓集团的威逼利诱……
(3)学校教育失误
①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的热情爱护和正确运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的能力,对学生不一视同仁,有时训斥、挖苦、嘲讽,这就有碍于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采取骗、哄的态度或者赶出教室等错误做法i有的教师不能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差异,教育谈话干枯无力,使学生不能产生兴趣和调动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使学生对错不分、善恶难辨。
②家校教育脱节。学校要求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政治活动和集体生活,不准孩子当学生干部,使劲叫孩子读书、做功课,参加各种各样的补课班、艺术培训班。
③教师师德较差。有些教师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佳,晚上搓麻将,白天上课没精打采;有些教师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些消极思想情绪,给学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2、主观原因
(1)缺乏道德认识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不够稳定,容易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容易为个人欲望和需求所驱使,容易产生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的由于道德无知而产生不道德的行为。
(2)表现异常情感
由于不良环境的感染,加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还有错误道德观念的长期影响,学生形成了情感上的异常反应。他们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不明道理,只要触犯他一点个人利益就暴跳如雷、感情冲动、缺乏理智,做出不良道德行为。他们比较敏感、存戒心、有疑惧,疏远集体和老师,有时情绪对立,为情投意合的“小兄弟”两胁插刀,讲义气、善恶不分、是非不辨。
(3)明显意志薄弱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尽管懂得道德行为的准则,但不能付诸行动,而是受个人欲望和冲动的支配,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认识战胜邪恶的欲念而出现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错误面前表示了要改正的决心,但因缺乏自觉性和自制能力,经不起外界诱因的诱惑而时常重犯错误。
(3)不良行为习惯
有的学生因为多次犯错,不断满足了个人的私欲,逐步形成了坏习惯,这些不良的坏习惯构成了产生不良道德品质的内部原因。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提高认识,转变态度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的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多与学校联系,与学校同心协力,家校要求一致,共同教育好学生。
要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要设法政变他们原有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的态度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道德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品德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教师要关心爱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找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2、内外结合,感化引导
不仅思品课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他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激发积极情感的方法来克服消极情感,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产生感染作用,特别是思品教师在课堂J二应选择有思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有趣故事向学生讲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辨是非,形成和巩固道德概念。讲述中,要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讲述后,要开展讨论、分析概括、形成概念、深化主题。课堂外,教师要与学生个别谈心,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感化他们,逐步引导他们走正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认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教师和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错的,少部分学生却认为是对的,他们往往与教师和同学对着干。比如;他们认为,为朋友两胁插刀、讲义气、有错误互相隐瞒、朋友受了气就应该帮忙“扎起”是对的。针对这类学生,应该根据具体案例讲清在集体中不遵守公共道德、拉帮结伙的危害性。对这部分人,光理论说教不行,只一次谈话也不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逐步渗透,反复抓,抓反复;对有偷窃行为的个别学生,要讲清偷窃行为的危害和“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防微杜渐,说明自己的偷窃对被窃人造成的伤害、对自己名誉的影响等道理:对情绪易激动、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学生,要让他们做事前三思而后行,并举出他们以前犯错时牛气冲天、事后又后悔不已的多次事例教育他们,教给他们改正毛病的办法:对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有过错时间较短的学生,可以要求 其迅速改变其行为,伴之思想教育;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错误的内部动力;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讲清错误的危害性,使之明白道理,积极改正。
总之,对不同问题的学生、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感化、引导方法,才能矫正他们不同的不良道德行为。
4、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工程。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不同、周围环境不同、行为习惯不同、道德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教育效果也就不同一小学生还很幼稚,偶尔犯错是很正常的,学校出现问题学生是很正常的事。出了问题,我们不应该害怕,不应该隐瞒,而应该积极分析犯错原因,找准救治的办法。我们应养成对学生问题记录、分析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有效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1)要善于寻找突破口
要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就应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我们就打开了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道,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2)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
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老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老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时,要抓住这种时机给予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对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求,促使他们用感激教师之心逐步转化。
(3)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
品德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及时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之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步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
(4)要奖惩分明,不姑息迁就
品德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理念方面本来就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果老师奖惩不明,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姑息迁就,只是一味地表扬,就会混淆是非。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并不是只表扬不批评——批评是必要的,批评是应讲究艺术的。我们在批评学生错误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选好时间、地点、场合,用关爱之心、诚恳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犯错原因及危害性,指明改正的方向。善意的规劝、和蔼的态度、融洽的氛围,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姑息迁就学生的错误,就是纵容学生犯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
“扶正”必须“祛邪”,对不良品德的分析和矫正,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保证。只有探究清楚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准矫正不良品德的正确方法。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探析
学生品德不良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只有具体分析,才能预防和矫正,使教育工作收到成效。
1、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
①家长品行不端。有的家长不务正业,整天靠搓麻将度日,有时还让学生打几盘,赢了便夸耀孩子能干;有的家长满口粗话、行为粗野、酗酒闹事:有的家长散布庸俗世故、市侩哲学、封建迷信:有的家长道德败坏、作风不正。
②家庭重养轻教。有的家长文化低。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只是一味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迁就溺爱,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是个别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之一;有的家长误认为对学生生活上照顾是家长的事,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放任自流,使学生逐步走上了邪路。
③家庭宽严失度。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没有一个准则。心情愉快时,对子女溺爱有加,包庇、袒护、疏于管教;心情烦燥时,将自己的无名火烧到子女身上,抓住学生的丁点错误(如果当时无错就翻陈年老帐),训斥、罚跪、饿饭、赶出家门等。
④家长要求不一。父母要严管子女,爷爷、奶奶当着学生的面为之求情,并且严厉批评父母,为孙子或孙女“长风”,结果父母要管教,爷爷、奶奶却成了学生逃避惩罚的港湾;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时对孩子说的是一样,爷爷、奶奶在家里对孩子要求的又是另一样。
(2)社会不良影响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上的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包括游戏厅的吸引、黄色书籍的侵蚀、小流氓集团的威逼利诱……
(3)学校教育失误
①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的热情爱护和正确运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的能力,对学生不一视同仁,有时训斥、挖苦、嘲讽,这就有碍于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采取骗、哄的态度或者赶出教室等错误做法i有的教师不能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差异,教育谈话干枯无力,使学生不能产生兴趣和调动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使学生对错不分、善恶难辨。
②家校教育脱节。学校要求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政治活动和集体生活,不准孩子当学生干部,使劲叫孩子读书、做功课,参加各种各样的补课班、艺术培训班。
③教师师德较差。有些教师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佳,晚上搓麻将,白天上课没精打采;有些教师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些消极思想情绪,给学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2、主观原因
(1)缺乏道德认识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不够稳定,容易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容易为个人欲望和需求所驱使,容易产生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的由于道德无知而产生不道德的行为。
(2)表现异常情感
由于不良环境的感染,加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还有错误道德观念的长期影响,学生形成了情感上的异常反应。他们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不明道理,只要触犯他一点个人利益就暴跳如雷、感情冲动、缺乏理智,做出不良道德行为。他们比较敏感、存戒心、有疑惧,疏远集体和老师,有时情绪对立,为情投意合的“小兄弟”两胁插刀,讲义气、善恶不分、是非不辨。
(3)明显意志薄弱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尽管懂得道德行为的准则,但不能付诸行动,而是受个人欲望和冲动的支配,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认识战胜邪恶的欲念而出现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错误面前表示了要改正的决心,但因缺乏自觉性和自制能力,经不起外界诱因的诱惑而时常重犯错误。
(3)不良行为习惯
有的学生因为多次犯错,不断满足了个人的私欲,逐步形成了坏习惯,这些不良的坏习惯构成了产生不良道德品质的内部原因。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提高认识,转变态度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的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多与学校联系,与学校同心协力,家校要求一致,共同教育好学生。
要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要设法政变他们原有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的态度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道德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品德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教师要关心爱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找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2、内外结合,感化引导
不仅思品课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他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激发积极情感的方法来克服消极情感,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产生感染作用,特别是思品教师在课堂J二应选择有思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有趣故事向学生讲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辨是非,形成和巩固道德概念。讲述中,要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讲述后,要开展讨论、分析概括、形成概念、深化主题。课堂外,教师要与学生个别谈心,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感化他们,逐步引导他们走正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认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教师和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错的,少部分学生却认为是对的,他们往往与教师和同学对着干。比如;他们认为,为朋友两胁插刀、讲义气、有错误互相隐瞒、朋友受了气就应该帮忙“扎起”是对的。针对这类学生,应该根据具体案例讲清在集体中不遵守公共道德、拉帮结伙的危害性。对这部分人,光理论说教不行,只一次谈话也不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逐步渗透,反复抓,抓反复;对有偷窃行为的个别学生,要讲清偷窃行为的危害和“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防微杜渐,说明自己的偷窃对被窃人造成的伤害、对自己名誉的影响等道理:对情绪易激动、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学生,要让他们做事前三思而后行,并举出他们以前犯错时牛气冲天、事后又后悔不已的多次事例教育他们,教给他们改正毛病的办法:对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有过错时间较短的学生,可以要求 其迅速改变其行为,伴之思想教育;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错误的内部动力;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讲清错误的危害性,使之明白道理,积极改正。
总之,对不同问题的学生、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感化、引导方法,才能矫正他们不同的不良道德行为。
4、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工程。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不同、周围环境不同、行为习惯不同、道德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教育效果也就不同一小学生还很幼稚,偶尔犯错是很正常的,学校出现问题学生是很正常的事。出了问题,我们不应该害怕,不应该隐瞒,而应该积极分析犯错原因,找准救治的办法。我们应养成对学生问题记录、分析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有效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1)要善于寻找突破口
要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就应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我们就打开了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道,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2)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
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老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老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时,要抓住这种时机给予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对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求,促使他们用感激教师之心逐步转化。
(3)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
品德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及时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之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步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
(4)要奖惩分明,不姑息迁就
品德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理念方面本来就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果老师奖惩不明,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姑息迁就,只是一味地表扬,就会混淆是非。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并不是只表扬不批评——批评是必要的,批评是应讲究艺术的。我们在批评学生错误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选好时间、地点、场合,用关爱之心、诚恳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犯错原因及危害性,指明改正的方向。善意的规劝、和蔼的态度、融洽的氛围,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姑息迁就学生的错误,就是纵容学生犯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