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角膜瘘临床治愈丝状角膜炎一例

来源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f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8岁,因"双眼干涩2年,左眼疼痛伴视力下降4 d"为主诉入院。约2年前出现双眼干涩、伴口干,无眼红、眼痛,诊断为左眼角膜穿孔,双眼边缘性角膜炎(免疫源性),双眼丝状角膜炎,双眼重度干眼。给予人工泪液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4 d前突然出现左眼疼痛伴视力下降,遂前来就诊。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8年,行抗风湿治疗,类风湿病情稳定。

症状体征

全身检查:体形消瘦,手、足等多个小关节严重变形,行走困难。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左眼视力光感/眼前1 m,颞上、鼻下方角膜近周边有半环形浸润混浊,颞下方角膜溃疡,大小约3 mm×1 mm,其间穿孔约1 mm,虹膜局部嵌顿,瞳孔呈梭形,前房消失,泪河增宽,角膜上皮多处卷丝,远端游离。右眼视力0.15,颞上、鼻下方角膜近周边有半环形浸润混浊,泪河隐见,角膜上皮多处卷丝,远端游离。

诊断方法

泪液三项检查:双眼泪膜破裂时间均为1 s,荧光染色范围均为Ⅳ级;双眼泪膜影像均为Ⅴ级;眼前段照相:左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后可见穿孔区房水渗染。

治疗方法

首诊左眼角膜佩戴绷带镜,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右眼玻璃酸钠滴眼液、0.1%氟米龙滴眼液、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后续治疗采用左眼摘除绷带镜,继续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右眼使用0.02%环孢素滴眼液、0.3%玻璃酸钠滴眼液。

临床转归

患者左眼丝状角膜炎临床治愈,病情稳定,无反复、干眼减轻;右眼丝状角膜炎与干眼无明显改善。

适合阅读人群

眼科;角膜及眼表疾病科

其他文献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50岁,因右侧鼻唇部涨闷感及右侧鼻塞流涕1个月,加重3 d入院。患者有右上颌前牙区疼痛病史。自行服用消炎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胀痛较前加重而收入院。患者既往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家族病中无类似疾病病史。症状体征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口腔检查:上唇龈沟膨隆,局部软,触之有乒乓球样感,21牙龈稍肿胀, 21略松动。鼻部检查:右侧鼻前庭局部隆起,鼻腔黏膜略充血
全结直肠切除(TPC)+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已成为外科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UC合并癌变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标准术式。IPAA术后除了常见手术并发症外,还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储袋相关的炎性疾病和功能异常,如储袋炎、储袋克罗恩病(CD)和直肠残端封套炎等,从而影响患者的手术恢复和生活质量,其中储袋炎是UC患者IPAA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累计发病率可达50%。随着我国IPAA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对从前列腺癌LNCaP细胞中分选出的CK5+CK8+细胞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从LNCaP细胞中分选CK5+CK8+细胞,使用慢病毒载体携带AR基因转入CK5+CK8+细胞。实验分为转入AR的AR CK5+CK8+组和转入空载体的V CK5+CK8+组,在1、10 nmol/L二氢睾酮(DHT)培养条件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R、p-AKT和bcl-2蛋
目的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0例ⅢA/N2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淋巴结转移率最佳截断值,依此截断值分为高淋巴结转移率组和低淋巴结转移率组。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
期刊
目的评价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并头臂血管转流术治疗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胸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总结复合手术治疗该类疾病的初始经验。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45例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胸降主动脉病变患者接受了复合手术,其中20例实施了腋-腋动脉转流,25例实施了腋-腋-颈动脉转流。截至2015年8月,所有患者随访14~77个月,平均(38.0± 17.1)个月;评估术后30天内以及随访期间死亡比
期刊
期刊
病史摘要患儿6 d前出现皮肤黄染。4 d前出现发热,热峰39.5 ℃。1 d来心率快,血压增高,气促,精神差,哺乳差,外院治疗效差,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症状体征患者生后出现皮肤黄染,住院期间发热,后出现心率快、血压高、气促。体格检查:体温38.1 ℃,脉搏206次/min,呼吸66次/min,血压110/66 mmHg(1 mmHg=0.133 kPa)。反应差,全身皮肤发花、中度黄染
我国是肝胆疾病大国,但在肝胆疾病大数据领域却发展滞后,目前尚无全国层面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标准,且行业内缺乏肝胆疾病的规范化标注专家共识。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全国肝胆专家制定首个《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团体标准。笔者团队就标准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及建立临床意义等对《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3项标准(标准号分别为T/CMDA 001-2020、T/CMDA 00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