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师生之间由于存在思维的定势,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沟通存在儿童状态、家长状态和成人状态三种状态。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爱在师生沟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沟通 儿童状态 家长状态 成人状态
一、案例过程
上学期,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学生在位置上无聊地看着远方,嘴里好像还哼着歌曲。
师:你在干什么?
生:没干什么。(他看了我一眼)
师:唱歌!
生:没有。
师:还要抵赖,站到后面去。
生:我没唱。(很气愤地站到教室后面)
我继续上课,他站在教室后面,人在教室,心却在九霄云外。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此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也爱讲话,但这节课上他的确没唱歌,(我从他同桌了解)是我误解了他,我立即向他承认是我误解了他。在交谈的过程中,他流下了眼泪,说以后要好好听讲,此后他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现象。
二、案例分析
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我没有处理好和学生的对话方式,所以出现了学生气愤地站到教室后面,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也影响到我的上课心情。作为教师,我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但下课后能和学生坦诚相待,就事论事,勇于承认错误,这是我的成功之处。
三、反思和感悟
沟通是一门学问,美国人伯恩(EricBerne)于1957年最早提出沟通分析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状态一般由儿童状态、家长状态和成人状态三部分所构成,而且这三种状态还会在每个人的身上交互存在。这三者的特点分别是:
(一)儿童状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于童年经历而形成的情感体验。其积极方面是能够与人合作,具有灵活性、想象力、创造性和乐观精神;消极方面是做事缺乏责任心,对别人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主动去关心别人。
(二)家长状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其积极方面是做事有原则性,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能够关心爱护别人,具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消极方面是会过分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别人,过于庇护,有恩赐和特权观念等。
(三)成人状态。表现出做事有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尊重别人。
相比优秀生,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不守纪律或学习不好,老师和同学长期用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是这些孩子往往又很机灵、活跃、反应灵敏。因为纪律不好,公众形象比较差,所以在主课上也会经常地犯些错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转化工作的难度。
在与学生交谈中,我首先是以家长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对话,处于明显的交错不对等的状态。以家长姿态呵斥学生在干什么,当众批评,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的伤害。这是学生会很气愤地站到教室后面去的缘故。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四条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显然我一开始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但在课后的谈话中,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之间的沟通变成成人状态和成人状态的对话,彼此能认识到问题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学生要和老师坦诚相见,老师首先要做到和学生坦诚相见。只有在坦诚相待中彼此的人格才能得到尊重。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真诚互动的人际关系。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对学生的关爱尤为重要,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关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成长的烦恼。当学生犯错,甚至冒犯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学生的行为,不是一味地惩罚,以消除心中的怨气,那样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学生坦诚相待、尊重彼此的人格、关爱学生是教师依法执教的要求。
沟通是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这座桥需要我们用关爱和尊重去养护。尼采说:“你对生命的爱,那是美感的根源。”教师从内心发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将绽放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 沟通 儿童状态 家长状态 成人状态
一、案例过程
上学期,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学生在位置上无聊地看着远方,嘴里好像还哼着歌曲。
师:你在干什么?
生:没干什么。(他看了我一眼)
师:唱歌!
生:没有。
师:还要抵赖,站到后面去。
生:我没唱。(很气愤地站到教室后面)
我继续上课,他站在教室后面,人在教室,心却在九霄云外。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此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也爱讲话,但这节课上他的确没唱歌,(我从他同桌了解)是我误解了他,我立即向他承认是我误解了他。在交谈的过程中,他流下了眼泪,说以后要好好听讲,此后他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现象。
二、案例分析
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我没有处理好和学生的对话方式,所以出现了学生气愤地站到教室后面,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也影响到我的上课心情。作为教师,我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但下课后能和学生坦诚相待,就事论事,勇于承认错误,这是我的成功之处。
三、反思和感悟
沟通是一门学问,美国人伯恩(EricBerne)于1957年最早提出沟通分析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状态一般由儿童状态、家长状态和成人状态三部分所构成,而且这三种状态还会在每个人的身上交互存在。这三者的特点分别是:
(一)儿童状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于童年经历而形成的情感体验。其积极方面是能够与人合作,具有灵活性、想象力、创造性和乐观精神;消极方面是做事缺乏责任心,对别人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主动去关心别人。
(二)家长状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其积极方面是做事有原则性,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能够关心爱护别人,具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消极方面是会过分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别人,过于庇护,有恩赐和特权观念等。
(三)成人状态。表现出做事有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尊重别人。
相比优秀生,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不守纪律或学习不好,老师和同学长期用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是这些孩子往往又很机灵、活跃、反应灵敏。因为纪律不好,公众形象比较差,所以在主课上也会经常地犯些错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转化工作的难度。
在与学生交谈中,我首先是以家长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对话,处于明显的交错不对等的状态。以家长姿态呵斥学生在干什么,当众批评,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的伤害。这是学生会很气愤地站到教室后面去的缘故。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四条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显然我一开始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但在课后的谈话中,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之间的沟通变成成人状态和成人状态的对话,彼此能认识到问题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学生要和老师坦诚相见,老师首先要做到和学生坦诚相见。只有在坦诚相待中彼此的人格才能得到尊重。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真诚互动的人际关系。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对学生的关爱尤为重要,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关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成长的烦恼。当学生犯错,甚至冒犯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学生的行为,不是一味地惩罚,以消除心中的怨气,那样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学生坦诚相待、尊重彼此的人格、关爱学生是教师依法执教的要求。
沟通是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这座桥需要我们用关爱和尊重去养护。尼采说:“你对生命的爱,那是美感的根源。”教师从内心发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将绽放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