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化学语言是用于表达化学思想的专门语言,是随着化学的发生与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储存、传承和加工化学思想的重要的、有效的思维工具和认识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准确运用某些语言进行交流,清晰阐述某种客观概念或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偏理科思维的人群而言,“说”与“写”的价值越来越被突显出来,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成为能否在自己的行业里脱颖而出的重要指标。而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准确运用化学语言传递信息、表达化学思想和交流的能力。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对化学信息的敏感程度,思维转换速度,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化学语言的加工整理的内化结果。
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能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能运用化学语言准确地解释或表述某些化学现象。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不难发现准确地使用化学语言表达贯穿在整套化学试题中,很多考生因化学用语的不规范和不准确而丢分。而这种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逐步形成。笔者经过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如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情境引入前提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取决于学生对化学语言的加工整理内化的能力。而这种内化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具备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表达,逐步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恰当的场景,创设让学生开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创设表达的机会。
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胶体的重要性质》时,可以这样来创设教学情景:第一篇:美景的秘密——丁达尔效应;第二篇:美食(豆腐)的诞生——聚沉;第三篇:环境的净化——电泳;第四篇:生命的延续——渗析。这样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学习完胶体的性质后,再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现象或问题。如:在风光摄影中“耶稣光”、“圣光”等美景,请解释这些美景产生的原因?为何在长江上游没有沙洲,而入海口海容易形成的沙洲,诞生了美丽的长江三角洲?荷兰艺术家丹·罗斯格德为北京量身定做的“雾霾吸尘器”的原理是什么?结合你对尿毒症的了解及所学知识,解释血液透析原理。
二、榜样示范是基础
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从模仿开始。在学生面前,教师如果能做随时随地运用规范地,准确地化学语言表达示范,那么在长期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会模仿使用化学语言来表达,悟到运用化学语言的技巧。
案例2:在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请阐述实验室检验某样品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操作方法。学生往往会这样表达: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而我们教师应该强调: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溶液中含有Cl-。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选修五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原子时,就能顺利地表述出:取少量溴乙烷于试管中,加NaOH溶液,加热。待分层后,取适量上层水溶液于另一试管,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溴乙烷中有溴原子。
当然,除了教师的形象示范之外,教材的直观简洁示范作用也是重要的方面。如在人教版必修一对电解质的概念的表述: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如此简洁的描述,但是却准确地表达出几点,一是“或”强调两种条件满足其一即可,二是“能够导电”体现的是有离子即可,并不在于能其强弱,三是“化合物”就直接否定了单质(金属,石墨)和混合物(溶液)这类能导电的物质。因此,把握教材模板也是学生提高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
三、启发引导是关键
在课堂上,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虽然不能代办,但可以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
案例3:化学语言表达专题课《典型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钠》分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大致流程是:先让学生描述实验操作过程或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他们表达描述中的优缺点,强调表达时要用化学语言规范描述,最后给出参考模板。具体如:①教师演示钠的取用操作,学生能描述取出钠,用滤纸将煤油吸干,用小刀切一小块。引导学生描述是注意其逻辑性和完整性,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②观察钠的物理性质,学生能表述出银白色,很软,比水轻等。引导学生描述是注意其学科性和全面性,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密度,溶沸点,导电性等方面入手,从而得出白、软、轻、低、导;③学生分组实验钠与水(滴有酚酞)的反应。学生只能描述剧烈反应,溶液变红,缺乏全面整体的观察与分析。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结合“海,陆,空”三个维度去观察實验现象,从而得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浮,熔,游,响,红。通过这样的表达专题课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描述时明确从哪些方面描述,怎么样准确精炼的表达。
当然,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两节课就能提高的。只有通过师生的长期坚持,反复的运用强化,才能有所提高。提高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学化学教学,已超过了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涛.课程·教材·教法,2005(2):37.
[2]王军国.化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9(12):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能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能运用化学语言准确地解释或表述某些化学现象。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不难发现准确地使用化学语言表达贯穿在整套化学试题中,很多考生因化学用语的不规范和不准确而丢分。而这种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逐步形成。笔者经过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如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情境引入前提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取决于学生对化学语言的加工整理内化的能力。而这种内化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具备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表达,逐步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恰当的场景,创设让学生开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创设表达的机会。
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胶体的重要性质》时,可以这样来创设教学情景:第一篇:美景的秘密——丁达尔效应;第二篇:美食(豆腐)的诞生——聚沉;第三篇:环境的净化——电泳;第四篇:生命的延续——渗析。这样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学习完胶体的性质后,再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现象或问题。如:在风光摄影中“耶稣光”、“圣光”等美景,请解释这些美景产生的原因?为何在长江上游没有沙洲,而入海口海容易形成的沙洲,诞生了美丽的长江三角洲?荷兰艺术家丹·罗斯格德为北京量身定做的“雾霾吸尘器”的原理是什么?结合你对尿毒症的了解及所学知识,解释血液透析原理。
二、榜样示范是基础
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从模仿开始。在学生面前,教师如果能做随时随地运用规范地,准确地化学语言表达示范,那么在长期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会模仿使用化学语言来表达,悟到运用化学语言的技巧。
案例2:在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请阐述实验室检验某样品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操作方法。学生往往会这样表达: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而我们教师应该强调: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溶液中含有Cl-。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选修五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原子时,就能顺利地表述出:取少量溴乙烷于试管中,加NaOH溶液,加热。待分层后,取适量上层水溶液于另一试管,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溴乙烷中有溴原子。
当然,除了教师的形象示范之外,教材的直观简洁示范作用也是重要的方面。如在人教版必修一对电解质的概念的表述: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如此简洁的描述,但是却准确地表达出几点,一是“或”强调两种条件满足其一即可,二是“能够导电”体现的是有离子即可,并不在于能其强弱,三是“化合物”就直接否定了单质(金属,石墨)和混合物(溶液)这类能导电的物质。因此,把握教材模板也是学生提高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
三、启发引导是关键
在课堂上,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虽然不能代办,但可以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
案例3:化学语言表达专题课《典型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钠》分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大致流程是:先让学生描述实验操作过程或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他们表达描述中的优缺点,强调表达时要用化学语言规范描述,最后给出参考模板。具体如:①教师演示钠的取用操作,学生能描述取出钠,用滤纸将煤油吸干,用小刀切一小块。引导学生描述是注意其逻辑性和完整性,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②观察钠的物理性质,学生能表述出银白色,很软,比水轻等。引导学生描述是注意其学科性和全面性,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密度,溶沸点,导电性等方面入手,从而得出白、软、轻、低、导;③学生分组实验钠与水(滴有酚酞)的反应。学生只能描述剧烈反应,溶液变红,缺乏全面整体的观察与分析。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结合“海,陆,空”三个维度去观察實验现象,从而得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浮,熔,游,响,红。通过这样的表达专题课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描述时明确从哪些方面描述,怎么样准确精炼的表达。
当然,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两节课就能提高的。只有通过师生的长期坚持,反复的运用强化,才能有所提高。提高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学化学教学,已超过了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涛.课程·教材·教法,2005(2):37.
[2]王军国.化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9(12):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