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方音乐史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对于音乐构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也逐步变得重要起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长期以来的音乐审美实践和各国重要音乐家带有倾向性的音乐创作的影响下,音乐——这一和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类精神食粮,以两个构成它的主要因素:形式和内容,带有倾向性的存在着。一类是更倾向于所蕴含具体的情感内容的音乐作品;而另一类则注重音乐自身的运动形式存在的音乐作品。当然对于音乐形式和内容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我们对已经以某一音乐构成因素为倾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审美以后总结的审美感受,进而得出对所欣赏的带有对内容或形式两者其一具有倾向性的作品作出美学层次上的判断。当然倾向于音乐内容存在于形式之外的,通过各种方式来和音乐以外的事物产生联系,从而表现了音乐之外的情感内容的音乐,成为他律论音乐。而自律论音乐的思想内容则认为音乐只表示其自己本身,不含有任何的感情等其它因素。
从西方音乐的各个发展时期来看,作为创作结果的音乐作品,基本上只有自律性和他律性两类。处于各时期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有的注重表现思想情感,有的则重于对音乐自身形式的体现。但是,在笔者看来,呈现给大众的音乐作品,究其是倾向于自律性,还是倾向于他律性,对于音乐作品在此方面的判断,最终还是要以听众的共性审美规律作以其最终倾向的判断。纵观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由于社会性质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再加上意识形态的不断更迭与进步,反映在音乐艺术上,其特定历史风格之烙印可谓形色各异,各具特点。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客观的历史内容必须有与其相吻合的主观意识存在。若人类的意识没有与客观的历史形态相适应,当然历史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和倒退。音乐艺术作为意识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样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对当时社会意识思维进行音乐化的反映。
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宗教与世俗、情感与理性、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艺等因素纵横交错的历史过程。就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而言,两者在历史发展的各时期都是在二者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呈现给大家具有特定历史风格的音乐的。所以,“无论哪一类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劳动,都要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因为形式与内容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要通过形式才能显现。”下面来回顾和讨论一下有关西方音乐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呈现出了具有什么样倾向的音乐构成要素的音乐作品。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西方音乐史渊源时期的音乐,更多的是与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神有关。音乐、诗歌、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相对我们现在的音乐概念来说,其包含的范围很广,音乐家与诗人没有明显的界限。由悲剧到喜剧的发展直至古罗马大型庆典仪式、军乐式的大型会场音乐的出现,其娱乐性在不断增强。因此,从当时的音乐构成和发展状况上来看,该历史阶段反映出了音乐对情感内容的倾向,即以他律性音乐为主。
然而,在音乐理论方面,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论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则成为西方美学自律论和他律论的最早代表。两者关于音乐上的美学思想,为以后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系统的形成作了准备。
中世纪时期
在西方的中世纪,世俗的娱乐性音乐遭到排斥,感性欲念被抑制,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基督教教会礼拜音乐活动主宰了此时期。人们采取宗教理性方式接受音乐,当时的音乐则承担着表现神学内容的责任,音乐内容的指向性十分明确。所以,这段被认为是黑暗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音乐更多的具有他律性。
但由于受到宗教理性的影响,音乐的形式成为当时宗教音乐作曲家关注的焦点,所以“由于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一旦这样一种音乐形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形成一种固定的音乐体裁,这种音乐形式便具有了特定的形式内涵,即它对音乐的内容也有了鲜明的约定性,而不会出现适合表现多种内容的现象。”即在一定意义上讲,音乐的形式会选择音乐的内容。其当时音乐形式的突出,无非也证明了当时音乐所蕴含的自律性。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
以人为中心作为主导思想的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了人的感性和理性。在音乐上有着严重的世俗倾向,音乐的伦理感情色彩浓重。这一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音乐的构成倾向,无疑为他律论音乐美学观的形成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晚期就已经初露端倪了,其特征在前古典主义到来时还有大量的残余。巴洛克时期,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各音乐体裁和形式初步定型的音乐发展时期,作曲技巧如复调和主调的融合发展以及大小调体系趋于成熟,歌剧、器乐、声乐等体裁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然而,自律论思想更多地反映在拉莫的《和声原理》中,他强调了和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功能和声思维就此确定了下来。但他的理论中也不乏有他律论的体现,如对和弦色彩的肯定阐述。而此时期的著名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提出的“激动论”以及在创作中对音乐要更多地表达感情内容的强调,无疑有着音乐感情说的倾向。
历史客观反映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是具有情感论的倾向,所以,他律论音乐思维占了该时期音乐创作的主导。
古典主义时期
到了18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观深受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在启蒙思想家中就有许多关于音乐他律和自律的各自代表人物。如卢梭等人坚持音乐的自律性学说。而像狄德罗、苏尔策等人则认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坚持音乐具有他律性的说法。
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其音乐对于感情的表达,主要还是在固有的特定音乐形式与框架当中。但音乐家的意志和思想无不鲜明地体现于音乐中。就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渗透了他很深的理想和意志在其中。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就音乐构成方式的倾向来看,说它倾向于形式也好,或是倾向于内容也好。武断地作出任何一种判断都很不合理。因为这段历史客观呈现于我们的主要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所以此时期音乐的辉煌成就,主要是自律性和他律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浪漫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音乐思维解体后,在音乐创作实践上,作曲家基本上都倾向于情感美学,音乐被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思想内涵。如柏辽兹、李斯特等音乐家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内心感情,无须以思想为中介,也不依靠情节和比喻,而是独立地显现感人魅力。当然,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产生就不言而喻了。
在音乐理论方面,汉斯力克则在1854年公开发表论文《论音乐的美》,以充足的例子作为理论根据,全面地阐释了音乐构成的完全自律性。“汉斯力克的音乐美学一向被认为是西方近代自律论美学的最早、最极端的代表。”这也标志着自律论美学的成熟。
所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历史呈现给后人的——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以音乐来诠释自我的内心感情世界;在音乐理论上,则以汉斯力克的自律论异军突起,并成为当时自律论美学的典型代表。“尽管坚持这种美学思想的人,为数不多,在当时也没有对音乐实践产生实质影响,但它埋下的种子,却在20世纪开花结果。”
20世纪现代音乐至今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这一崭新的时代时,传统的音乐创作技法及理论思维被逐步地颠覆或抛弃。作曲家们开始探寻新的音乐发展道路,使音乐的发展走向多元化。传统与先锋错综复杂,多种音乐流派错综林立。音乐自身的运动形式,成为作曲家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成为作曲家创作的思想主导。而细致入微、可听性的音乐内容荡然无存。这一时期的音乐内容完全是靠形式来支撑,音乐的创作以程式化技法为主要特点。如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新古典主义、偶然音乐、微分音音乐以及表现主义等等,还有些派别难以确定它们的归属。
可见,从进入20世纪至今西方音乐的发展则以形式化的构成方式存在了。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都是以自律音乐美学作为指导和基础。
而关于音乐的构成到底是倾向于内容,还是倾向于形式。这一问题如何作答呢?音乐作品中实际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表现某种内容的称作“依存美”和另一种则为纯粹形式的称作“纯粹美”。其次,音乐作品既然存在于人的意向性活动中,则必然包含着人的种种主观品质。而形式中本然地包含着精神内容。音乐形式中的内容是通过意向性存在赋予的。再者,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关系是松散的。从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呈现的音乐构成倾向来看,音乐作品的构成只有倾向于自律性或他律性某一方,而另一方也是存在的。而没有纯粹的自律或他律的音乐成为某个历史时期全部。
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混合了自律性和他律性两种倾向,其单一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有力地证明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凝聚于音乐作品这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的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因此,纵观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无论是自律论美学思想占主导还是他律论占主导。其历史的前进,无非都是两者相互争鸣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从西方音乐的各个发展时期来看,作为创作结果的音乐作品,基本上只有自律性和他律性两类。处于各时期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有的注重表现思想情感,有的则重于对音乐自身形式的体现。但是,在笔者看来,呈现给大众的音乐作品,究其是倾向于自律性,还是倾向于他律性,对于音乐作品在此方面的判断,最终还是要以听众的共性审美规律作以其最终倾向的判断。纵观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由于社会性质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再加上意识形态的不断更迭与进步,反映在音乐艺术上,其特定历史风格之烙印可谓形色各异,各具特点。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客观的历史内容必须有与其相吻合的主观意识存在。若人类的意识没有与客观的历史形态相适应,当然历史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和倒退。音乐艺术作为意识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样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对当时社会意识思维进行音乐化的反映。
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宗教与世俗、情感与理性、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艺等因素纵横交错的历史过程。就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而言,两者在历史发展的各时期都是在二者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呈现给大家具有特定历史风格的音乐的。所以,“无论哪一类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劳动,都要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因为形式与内容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要通过形式才能显现。”下面来回顾和讨论一下有关西方音乐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呈现出了具有什么样倾向的音乐构成要素的音乐作品。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西方音乐史渊源时期的音乐,更多的是与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神有关。音乐、诗歌、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相对我们现在的音乐概念来说,其包含的范围很广,音乐家与诗人没有明显的界限。由悲剧到喜剧的发展直至古罗马大型庆典仪式、军乐式的大型会场音乐的出现,其娱乐性在不断增强。因此,从当时的音乐构成和发展状况上来看,该历史阶段反映出了音乐对情感内容的倾向,即以他律性音乐为主。
然而,在音乐理论方面,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论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则成为西方美学自律论和他律论的最早代表。两者关于音乐上的美学思想,为以后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系统的形成作了准备。
中世纪时期
在西方的中世纪,世俗的娱乐性音乐遭到排斥,感性欲念被抑制,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基督教教会礼拜音乐活动主宰了此时期。人们采取宗教理性方式接受音乐,当时的音乐则承担着表现神学内容的责任,音乐内容的指向性十分明确。所以,这段被认为是黑暗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音乐更多的具有他律性。
但由于受到宗教理性的影响,音乐的形式成为当时宗教音乐作曲家关注的焦点,所以“由于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一旦这样一种音乐形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形成一种固定的音乐体裁,这种音乐形式便具有了特定的形式内涵,即它对音乐的内容也有了鲜明的约定性,而不会出现适合表现多种内容的现象。”即在一定意义上讲,音乐的形式会选择音乐的内容。其当时音乐形式的突出,无非也证明了当时音乐所蕴含的自律性。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
以人为中心作为主导思想的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了人的感性和理性。在音乐上有着严重的世俗倾向,音乐的伦理感情色彩浓重。这一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音乐的构成倾向,无疑为他律论音乐美学观的形成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晚期就已经初露端倪了,其特征在前古典主义到来时还有大量的残余。巴洛克时期,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各音乐体裁和形式初步定型的音乐发展时期,作曲技巧如复调和主调的融合发展以及大小调体系趋于成熟,歌剧、器乐、声乐等体裁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然而,自律论思想更多地反映在拉莫的《和声原理》中,他强调了和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功能和声思维就此确定了下来。但他的理论中也不乏有他律论的体现,如对和弦色彩的肯定阐述。而此时期的著名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提出的“激动论”以及在创作中对音乐要更多地表达感情内容的强调,无疑有着音乐感情说的倾向。
历史客观反映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是具有情感论的倾向,所以,他律论音乐思维占了该时期音乐创作的主导。
古典主义时期
到了18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观深受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在启蒙思想家中就有许多关于音乐他律和自律的各自代表人物。如卢梭等人坚持音乐的自律性学说。而像狄德罗、苏尔策等人则认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坚持音乐具有他律性的说法。
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其音乐对于感情的表达,主要还是在固有的特定音乐形式与框架当中。但音乐家的意志和思想无不鲜明地体现于音乐中。就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渗透了他很深的理想和意志在其中。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就音乐构成方式的倾向来看,说它倾向于形式也好,或是倾向于内容也好。武断地作出任何一种判断都很不合理。因为这段历史客观呈现于我们的主要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所以此时期音乐的辉煌成就,主要是自律性和他律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浪漫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音乐思维解体后,在音乐创作实践上,作曲家基本上都倾向于情感美学,音乐被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思想内涵。如柏辽兹、李斯特等音乐家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内心感情,无须以思想为中介,也不依靠情节和比喻,而是独立地显现感人魅力。当然,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产生就不言而喻了。
在音乐理论方面,汉斯力克则在1854年公开发表论文《论音乐的美》,以充足的例子作为理论根据,全面地阐释了音乐构成的完全自律性。“汉斯力克的音乐美学一向被认为是西方近代自律论美学的最早、最极端的代表。”这也标志着自律论美学的成熟。
所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历史呈现给后人的——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以音乐来诠释自我的内心感情世界;在音乐理论上,则以汉斯力克的自律论异军突起,并成为当时自律论美学的典型代表。“尽管坚持这种美学思想的人,为数不多,在当时也没有对音乐实践产生实质影响,但它埋下的种子,却在20世纪开花结果。”
20世纪现代音乐至今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这一崭新的时代时,传统的音乐创作技法及理论思维被逐步地颠覆或抛弃。作曲家们开始探寻新的音乐发展道路,使音乐的发展走向多元化。传统与先锋错综复杂,多种音乐流派错综林立。音乐自身的运动形式,成为作曲家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成为作曲家创作的思想主导。而细致入微、可听性的音乐内容荡然无存。这一时期的音乐内容完全是靠形式来支撑,音乐的创作以程式化技法为主要特点。如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新古典主义、偶然音乐、微分音音乐以及表现主义等等,还有些派别难以确定它们的归属。
可见,从进入20世纪至今西方音乐的发展则以形式化的构成方式存在了。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都是以自律音乐美学作为指导和基础。
而关于音乐的构成到底是倾向于内容,还是倾向于形式。这一问题如何作答呢?音乐作品中实际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表现某种内容的称作“依存美”和另一种则为纯粹形式的称作“纯粹美”。其次,音乐作品既然存在于人的意向性活动中,则必然包含着人的种种主观品质。而形式中本然地包含着精神内容。音乐形式中的内容是通过意向性存在赋予的。再者,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关系是松散的。从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呈现的音乐构成倾向来看,音乐作品的构成只有倾向于自律性或他律性某一方,而另一方也是存在的。而没有纯粹的自律或他律的音乐成为某个历史时期全部。
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混合了自律性和他律性两种倾向,其单一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有力地证明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凝聚于音乐作品这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的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因此,纵观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无论是自律论美学思想占主导还是他律论占主导。其历史的前进,无非都是两者相互争鸣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