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工作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也是最艰巨的一项任务,不能光喊口号,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真抓实干。要是到2020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
太白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地处秦岭腹地。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太白人走出大山,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现代化生活。然而山谷深处依然还散居着少数特困人群,因为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无力改善自己的生活。73岁的谭世荣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宝鸡市实施的“暖居”工程即将让他开启新的生活。
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见到谭世荣时,他正和同村的几位老人坐在山脚下一排白墙红瓦的新房子前晒太阳。他告诉我们,这里是村小学撤并后留下的地方,也是村里交通最便利的地方,现在盖的新房就是他即将入驻的新家!
谭世荣是太白县咀头镇强里川村一个普通村民,由于患小儿麻痹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也是残疾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山沟沟里的土坯房住了20年,儿子30岁了还娶不到媳妇。今年国家给我们特困户盖了新房子,成本就得六七万,而我家只掏了一万五,连盖房工钱都不够。要不是国家好政策,我哪敢想着住新房?”谭老汉说。
谭世荣所说的“好政策”,就是宝鸡市实施的“三无户”(无安全住房、无收入来源、无依靠力量)“暖居”工程。据了解,太白全县人口5.2万,其中贫困人口1.4705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县。根据太白县实际情况,当地政府采取移民搬迁的方式,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环境,逐渐摆脱贫困。
“太白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最远的黄柏塬镇距县城七八十公里,部分村距离镇政府三四十公里,农民生活极其不便,‘进城进镇’成了他们多年的愿望。”太白县扶贫办主任严天录介绍说。
2011年太白县开展移民扶贫,整合多种政策资源,给进城进镇购房群众在资金上给予补助。目前全县7镇66个村中已有674户村民在城镇安了家。
有能力的人进了城镇,家庭条件好的要么搬迁了,要么就地盖了新房,剩下的都是困难户中的特困户。“一人向隅,举座不悦”。如何让这些无依赖资源、无可靠收入、无安全住房,因自身条件所限,而盖不起新房的“三无户”住上温暖的安全房,成了当地政府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宝鸡市“三无户”“暖居”工程的启动,使太白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太白县选择靖口镇先行试点。在市农村“三无户”移民搬迁推进动员会后第四天,县政府就在靖口镇召开现场推进会。在那次会议上,领导不带讲稿,参会干部现场观摩,县领导当场点评。几个还在选址、协调的镇听到要开流动现场会,一两天就落实了地皮,全县村村镇镇争先开工建设“暖居”工程住房。过去曾被遗忘了的少数特困户,成了引人关注的“新闻人物”。
宝鸡市“三无户”“暖居”工程不但得到了所辖乡镇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宝鸡市扶贫办主任高锁扬介绍说:“这次移民搬迁的补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每户‘三无户’,省里补助3万元,市里补助1万元,各县区再配套不低于1万元的资金。对‘三无户’中的残疾人家庭,市、县残联再为每户补助5000元。建房标准为单人单户每户30平方米左右,二至三人户每户50平方米左右,4人以上的每户60平方米左右。对单人单户来说,补助的资金基本能满足建房需求。”
谭世荣一家三口分到的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套间,考虑到特困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房间里家具,床上用品都已配备齐全。等到2014年5月墙面涂料完全干透,谭世荣一家和村里的其余7户特困户将正式入住新房。
谭世荣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会遇上这样的好事。在宝鸡,像谭老汉一样幸运的特困群众还有2550户,“三无户”暖居工程将陆续让他们的安居梦变为现实。
如何把好事办好
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暖居”工程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关注。房子怎么分?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影响“暖居”工程能否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我们把调查摸底作为基础性工作,反复核实,所有搬迁对象均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镇审查公示、县区审核公告’的程序确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各级扶贫部门干部和乡镇干部走村入户,既不漏掉一户,也不冒报一户。许多‘三无户’住在偏远难行、不通车辆的地方,走访的干部就步行前往,确保见人,见房,逐户调查。”严天录介绍说。
从2014年5月20日—7月18日,太白县扶贫办对申报的500多户进行探访,最终审核通过205户作为“暖居”工程扶贫对象。其中残疾人户72户,因病致贫53户、缺少劳动力53户、生存环境恶劣20户、其他原因7户。
“暖居”房的选址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居住质量。“‘暖居’工程安置地不能边缘化,建设地址要全部选择临近公路、靠近中心社区或中心村,与大多数群众住在一起,水电接入方便、无地质灾害等危险隐患的地方。”严天录强调。然而,在秦岭山区和中国农村实施了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的大背景下,选出这样一块条件适宜的地皮也并非易事。
“我们一般会选择旧村改造闲置土地,或是填平荒滩等。哪怕多花一点钱,也尽量不占用耕地。14个搬迁点确定下来,占用耕地仅有2.2亩。”此外,严天录还透露,在县领导亲自出面协调下,“暖居”工程拿下了很多以前很难搞定的好地段,确保了“暖居”房的居住环境。
在建房形式上,“暖居”工程采取镇村统建、集体代建、农户自建三种方式。“最初,我们鼓励农民自主建房,但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但增加了特困户的经济压力,而且房屋质量也没保障。后来,就逐渐调整为镇村统建、集体代建相结合的形式。”在工程质量上,太白县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建房样式进行优化设计,明确钢筋、水泥等建材的规格、型号,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各项目村都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实时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 “为了监督每一个施工细节,镇村从打地基开始,就给各户明确了自己房子的位置。这下,主人自觉担当起工程质量监督员。从砖块放置的密度、灰层的厚度、砂浆的稀稠、混凝土的干湿,一样一样盯得死死的。上下有圈梁,四角有立柱,地面铺瓷砖,水电一应俱全,‘三无户’的房子,成了全县农村最漂亮、最牢固的房子。”一名村干部介绍说,“困难群众自己无力建房,有的人家几辈子住的都是漏雨的土坯房,这次国家掏钱给他们建房,他们很珍惜这个机会。”
“暖居”安置点的配套设施也丝毫不马虎。工程一开始,县政府就整合民政、交通、水利、通信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在靖口镇庙台村的一处安置点,记者看到“暖居”房铝合金窗户干净明亮,防护网、防盗门一应俱全,就连室内的火炕、厨房的灶台都已修砌完成。院旁还建起了公共浴室和公厕,安装了健身器械,街道页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值得一提的是,“暖居”工程建设还与新村落建设、文化广场、幸福院结合在一起。凡是有集中安置点的地方,都配套建有幸福院。
“‘三无户’老人们有很多是留守老人。入住安居点后,可以到幸福院活动、娱乐,赶走了昔日的孤独与寂寞。中午只要花三块钱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一名村干部介绍说。
据了解,此次太白县“三无户”“暖居”工程总投资1984.3万元人民币,其中,建房资金1347万元,基础设施配套637.3万元。资金量之大在太白县历次扶贫和移民搬迁中位居第一。
“全县205户‘暖居’房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建成,63户已经入住新房。这些特困户的安居,解决了村干部们的一块心病。以前他们住在山上的危房里,遇到刮风下雨,干部们就要去看看,担心他们被砸着。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使这些贫困群众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严天录说。
彻底脱贫有多远
“现在老百姓住得好,下一步就是要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安居才能乐业,我们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太白县多头并举,通过产业开发、雨露计划、综合治理,建立互助资金试点等多种创新方式,使扶贫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据了解,太白县人事局、再就业中心、农业局已开展多期养殖、种植技术培训;对于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群众,也可以通过申请互助资金项目获得借款、贷款。太白县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扶持,结合每户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让他们在两三年内建立起自己的增收产业,实现彻底摆脱贫困。
太白县是宝鸡市成功实践“暖居”工程的缩影,也是中国不断探索扶贫创新的样本。随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扶贫面不断收窄,扶贫任务日益艰巨,“硬骨头”越来越多,中国扶贫开发正在驶入“深水区”。
太白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地处秦岭腹地。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太白人走出大山,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现代化生活。然而山谷深处依然还散居着少数特困人群,因为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无力改善自己的生活。73岁的谭世荣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宝鸡市实施的“暖居”工程即将让他开启新的生活。
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见到谭世荣时,他正和同村的几位老人坐在山脚下一排白墙红瓦的新房子前晒太阳。他告诉我们,这里是村小学撤并后留下的地方,也是村里交通最便利的地方,现在盖的新房就是他即将入驻的新家!
谭世荣是太白县咀头镇强里川村一个普通村民,由于患小儿麻痹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也是残疾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山沟沟里的土坯房住了20年,儿子30岁了还娶不到媳妇。今年国家给我们特困户盖了新房子,成本就得六七万,而我家只掏了一万五,连盖房工钱都不够。要不是国家好政策,我哪敢想着住新房?”谭老汉说。
谭世荣所说的“好政策”,就是宝鸡市实施的“三无户”(无安全住房、无收入来源、无依靠力量)“暖居”工程。据了解,太白全县人口5.2万,其中贫困人口1.4705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县。根据太白县实际情况,当地政府采取移民搬迁的方式,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环境,逐渐摆脱贫困。
“太白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最远的黄柏塬镇距县城七八十公里,部分村距离镇政府三四十公里,农民生活极其不便,‘进城进镇’成了他们多年的愿望。”太白县扶贫办主任严天录介绍说。
2011年太白县开展移民扶贫,整合多种政策资源,给进城进镇购房群众在资金上给予补助。目前全县7镇66个村中已有674户村民在城镇安了家。
有能力的人进了城镇,家庭条件好的要么搬迁了,要么就地盖了新房,剩下的都是困难户中的特困户。“一人向隅,举座不悦”。如何让这些无依赖资源、无可靠收入、无安全住房,因自身条件所限,而盖不起新房的“三无户”住上温暖的安全房,成了当地政府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宝鸡市“三无户”“暖居”工程的启动,使太白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太白县选择靖口镇先行试点。在市农村“三无户”移民搬迁推进动员会后第四天,县政府就在靖口镇召开现场推进会。在那次会议上,领导不带讲稿,参会干部现场观摩,县领导当场点评。几个还在选址、协调的镇听到要开流动现场会,一两天就落实了地皮,全县村村镇镇争先开工建设“暖居”工程住房。过去曾被遗忘了的少数特困户,成了引人关注的“新闻人物”。
宝鸡市“三无户”“暖居”工程不但得到了所辖乡镇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宝鸡市扶贫办主任高锁扬介绍说:“这次移民搬迁的补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每户‘三无户’,省里补助3万元,市里补助1万元,各县区再配套不低于1万元的资金。对‘三无户’中的残疾人家庭,市、县残联再为每户补助5000元。建房标准为单人单户每户30平方米左右,二至三人户每户50平方米左右,4人以上的每户60平方米左右。对单人单户来说,补助的资金基本能满足建房需求。”
谭世荣一家三口分到的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套间,考虑到特困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房间里家具,床上用品都已配备齐全。等到2014年5月墙面涂料完全干透,谭世荣一家和村里的其余7户特困户将正式入住新房。
谭世荣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会遇上这样的好事。在宝鸡,像谭老汉一样幸运的特困群众还有2550户,“三无户”暖居工程将陆续让他们的安居梦变为现实。
如何把好事办好
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暖居”工程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关注。房子怎么分?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影响“暖居”工程能否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我们把调查摸底作为基础性工作,反复核实,所有搬迁对象均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镇审查公示、县区审核公告’的程序确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各级扶贫部门干部和乡镇干部走村入户,既不漏掉一户,也不冒报一户。许多‘三无户’住在偏远难行、不通车辆的地方,走访的干部就步行前往,确保见人,见房,逐户调查。”严天录介绍说。
从2014年5月20日—7月18日,太白县扶贫办对申报的500多户进行探访,最终审核通过205户作为“暖居”工程扶贫对象。其中残疾人户72户,因病致贫53户、缺少劳动力53户、生存环境恶劣20户、其他原因7户。
“暖居”房的选址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居住质量。“‘暖居’工程安置地不能边缘化,建设地址要全部选择临近公路、靠近中心社区或中心村,与大多数群众住在一起,水电接入方便、无地质灾害等危险隐患的地方。”严天录强调。然而,在秦岭山区和中国农村实施了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的大背景下,选出这样一块条件适宜的地皮也并非易事。
“我们一般会选择旧村改造闲置土地,或是填平荒滩等。哪怕多花一点钱,也尽量不占用耕地。14个搬迁点确定下来,占用耕地仅有2.2亩。”此外,严天录还透露,在县领导亲自出面协调下,“暖居”工程拿下了很多以前很难搞定的好地段,确保了“暖居”房的居住环境。
在建房形式上,“暖居”工程采取镇村统建、集体代建、农户自建三种方式。“最初,我们鼓励农民自主建房,但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但增加了特困户的经济压力,而且房屋质量也没保障。后来,就逐渐调整为镇村统建、集体代建相结合的形式。”在工程质量上,太白县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建房样式进行优化设计,明确钢筋、水泥等建材的规格、型号,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各项目村都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实时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 “为了监督每一个施工细节,镇村从打地基开始,就给各户明确了自己房子的位置。这下,主人自觉担当起工程质量监督员。从砖块放置的密度、灰层的厚度、砂浆的稀稠、混凝土的干湿,一样一样盯得死死的。上下有圈梁,四角有立柱,地面铺瓷砖,水电一应俱全,‘三无户’的房子,成了全县农村最漂亮、最牢固的房子。”一名村干部介绍说,“困难群众自己无力建房,有的人家几辈子住的都是漏雨的土坯房,这次国家掏钱给他们建房,他们很珍惜这个机会。”
“暖居”安置点的配套设施也丝毫不马虎。工程一开始,县政府就整合民政、交通、水利、通信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在靖口镇庙台村的一处安置点,记者看到“暖居”房铝合金窗户干净明亮,防护网、防盗门一应俱全,就连室内的火炕、厨房的灶台都已修砌完成。院旁还建起了公共浴室和公厕,安装了健身器械,街道页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值得一提的是,“暖居”工程建设还与新村落建设、文化广场、幸福院结合在一起。凡是有集中安置点的地方,都配套建有幸福院。
“‘三无户’老人们有很多是留守老人。入住安居点后,可以到幸福院活动、娱乐,赶走了昔日的孤独与寂寞。中午只要花三块钱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一名村干部介绍说。
据了解,此次太白县“三无户”“暖居”工程总投资1984.3万元人民币,其中,建房资金1347万元,基础设施配套637.3万元。资金量之大在太白县历次扶贫和移民搬迁中位居第一。
“全县205户‘暖居’房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建成,63户已经入住新房。这些特困户的安居,解决了村干部们的一块心病。以前他们住在山上的危房里,遇到刮风下雨,干部们就要去看看,担心他们被砸着。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使这些贫困群众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严天录说。
彻底脱贫有多远
“现在老百姓住得好,下一步就是要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安居才能乐业,我们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太白县多头并举,通过产业开发、雨露计划、综合治理,建立互助资金试点等多种创新方式,使扶贫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据了解,太白县人事局、再就业中心、农业局已开展多期养殖、种植技术培训;对于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群众,也可以通过申请互助资金项目获得借款、贷款。太白县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扶持,结合每户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让他们在两三年内建立起自己的增收产业,实现彻底摆脱贫困。
太白县是宝鸡市成功实践“暖居”工程的缩影,也是中国不断探索扶贫创新的样本。随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扶贫面不断收窄,扶贫任务日益艰巨,“硬骨头”越来越多,中国扶贫开发正在驶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