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因过敏而引起之紫癜病,临床上可分为两类:一为血管性的,因毛细管壁的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紫癜,如Schonlein-Henoch氏综合病征,多因食物过敏而起。血液学上的检查均为正常,但束臂试验可为阳性。另一类为血小板缺乏性紫癜,往往和急性特发性血小板缺乏性紫癜病很相似,除前者可以获得有密切关系的药物史外,临床上两者几不可分。停用药物后可以好转,因之预后较特发性者为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过敏而引起之紫癜病,临床上可分为两类:一为血管性的,因毛细管壁的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紫癜,如Schonlein-Henoch氏综合病征,多因食物过敏而起。血液学上的检查均为正常,但束臂试验可为阳性。另一类为血小板缺乏性紫癜,往往和急性特发性血小板缺乏性紫癜病很相似,除前者可以获得有密切关系的药物史外,临床上两者几不可分。停用药物后可以好转,因之预后较特发性者为佳。
其他文献
凝血酶元是一种类糖蛋白,含于血浆球蛋白成分中,为机体凝血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窦性静止(Sinus arrest),乃一种比较罕见的异常心律。此种心律的产生是由于窦房结停止发生冲动而形成了心脏或久或暂的停搏。如果这种停搏现象过多或过久便会造成异常现象。
根据文献(1-6),不论长程或短程酒石酸锑钾治疗血吸虫病时所最常见的心电图变化是T波变低以至倒置及Q-T间期明显延长。我们在21例血吸虫病七日短程疗法的心电图中,发现下列两种心电图变化:①在右胸导联中有酷似亚急性期心肌梗死时的S-T段及T波变化②在疗程中,U波趋于明显,在甚多导联中U波融入T波,甚至达到难以分出T波与U波的程度。因之,在测量Q-T间期时,极易以Q-U间期作为Q-T间期。但在同例T波
近20—30年来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显著增加。丹麦在1931—1950年间,大城市男性居民肺癌死亡率增加了7倍;瑞士在1905—1949年中男性肺癌病例增加了30倍;1951年后英国肺癌的死亡人数的已超过了肺结核的死亡人数。我国过去关于肺癌的报告不多(1-10),已见于文献的共有274例(表1),黄氏(4)、吴氏(11)认为,肺癌在我国必然不会少见。我国的肺癌在近六、七年来所报告的病例,比
胃扭转为一较罕见的腹部疾患。自1866年Berti氏首次报告急性胃扭转1例后(1),截止1940年,Gabor氏(2)搜集文献中所报告的急性及慢性胃扭转仅75例。自1940—1953年共有报告25例(3)。在此仅有之100例中,如除去急性胃扭转,而单就慢性胃扭转计算,则其数字将更稀少。此外,上述病例中,尚有部份患者之X线征象并不典型,故其诊断尚值得怀疑。我院于1953—1956年间共发现慢性胃扭转
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目前仍以锑剂(酒石酸锑钾)为主。该药具有相当疗效,但也常引起较严重的胃肠道与心脏方面的毒性反应。以往研究锑剂的血浓度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及在尿粪中的排泄情况者,颇不乏人(1-4)。Brady(5),Cowie(6),Bartter(7)等氏且曾用放射性锑进行研究,但在酒石酸锑钾治疗过程中,血锑浓度及尿锑排泄与毒性反应及治疗效果之间,究竟有无一定的关系,文献中尚无明确的答案。因此我们
早在1893年Павлов及Ненцкий二氏就认为造有Экк氏瘘管的狗如喂以肉食,其肠内的氮代谢产物因未经肝脏解毒可在体内积聚,以致中毒死亡。迨1927年Burchi氏首先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血“氨”量增高,1932年Van Caulaert等氏报告Laennec氏肝硬化病人,当予口服氯化铵或脲素时,可使血“氨”量增高而促成肝性昏迷。至1934年Monguio等氏指出:在有Экк氏瘘管的狗发生肝性昏
异菸肼长期或大量的服用,可以产生多种神经系机能障碍;颇不少见,但国内过去对这方面报道很少。叶氏等就此问题于1957年1月号内科杂志报告两例,并作了简单的文献温习与介绍,以期引起同道的注意与警惕,是值得欢迎的。
本病最早1例系Morgagni氏于1769年报告。其后,Combe氏等(1806)陆续报告多例。但本病之重要性,则在1932年Crohn氏等就14例的临床观察及病理检查所见,以“局部性廻肠炎”为题发表后,始为举世医界人士所识。各国文献所用病名十分繁杂,有:非特异性廻肠结肠炎、溃疡性廻肠结肠炎、慢性结疤性肠炎、终端廻肠炎、Crohn氏病、局部性廻肠炎等。目前以局部性肠炎一词较为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