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资深维修工张仕旭登上了全国劳模领奖台。
“与机器打交道得按套路出牌,一招一式需切中要害,图的就是个手起刀落,药到病除。”作为重庆聚兴交通机械公司的“维修大王”,一谈起机械维修,张仕旭总会滔滔不绝,“一颗钻研技术的心,一身经得起考验的本领,就是我十多年来最大的收获。”
扎根聚兴17年,张仕旭不断跟机器“过招”,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悟取门道,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全能追魂铲”
——技巧是熟练后的升华,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让自己更为熟练。
2000年2月的一天,聚兴交通机械公司大修班训练车间。
因铁砂卡住了骨架,一张刨床动弹不得。
对这样的问题,一般是由维修工将铁铲伸入机器内部铲刮铁砂,从而恢复运转。
然而,大部分维修工只会用右手进行顺时针铲刮,够不到的地方就只能用砂轮切割机器。
这次,由于刮不到左边的铁砂,工人想用砂轮将机械切开。
“张仕旭,给我递个砂轮来,我要把这个刨床好好磨磨。”
“这个可以不用砂轮,让我试试。”
听到张仕旭的话,工人们不由一愣。
张仕旭从一旁缓缓爬上刨床,从工友手中接过铁铲。
只见他撂起左手衣袖,将铁铲抵在肩上,往刨床内一送,铁砂点点落地。
工人眼睛都看直了,但是刮完后机器并没有正常运转。
一瞧,床身中间的铁砂没清除,而这个位置,站着无法铲刮。
正在工友递砂轮时,张仕旭撩起了衣服,将铁铲置于左腹,双手扶着把手。
一进一出间,铁砂滚滚落地,机器轰然鸣响。
工友们目瞪口呆。
张仕旭取下铁铲,腹间两道厚茧赫然出现在眼前。
“都是一起进公司的,他什么时候会了这门技艺?”工友私下议论。
张仕旭不为所动,个中辛酸唯他一人自知。
1998年,张仕旭和其他6名工友应聘到聚兴学习设备维修。
在大修班内,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练习铲刮。
一段时间后,不少工友开始抱怨:“成天反复练铲刮,毫无意义。”
而张仕旭明白,铲刮的真正意图在于夯实基本功,掌握机器内部结构。
在课程之外,張仕旭也开始练习反手铲刮,肩腹铲刮……他为此流过血,受过痛。
但张仕旭坚持了下来。
一把铁铲在手,铁砂无处遁形,张仕旭练就了响当当的“全能追魂铲”。
“火眼金睛”
——维修的真谛在于“基于整体观察局部,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张师傅,车间有台机床出问题了,不停地震动。”
2002年的一天,接到拨叉车间的电话,张仕旭立即赶了过去。
2002年大修班解散,张仕旭被调至拨叉车间担任维修技工。
赶到车间后,张仕旭并没有说话,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机器。
良久,张仕旭突然发问:“其他师傅怎么说?”
“车孔主轴螺帽松了。”
问完话,张仕旭转身盯着主轴的抽动情况。
“据我对这机器的了解,是变速箱出了问题。”
“什么?你不碰这机器就得出结论了?”
“主轴螺帽松了只是诱因,但是由于主轴的抽动幅度加大,使得变速箱产生了问题,单纯拧紧主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带着似信非信的态度,工人拆开了机床,拿出变速箱的一瞬间,被磨损的销子掉了出来。
“还真的是变速箱出了问题,这真是奇了。”
“不仅仅是变速箱,据我推测,主轴螺帽也磨损了。”
工人又取下主轴螺帽,一看果然如张仕旭所料,工人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17年磨砺,让张仕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保证了拨叉车间98%以上的设备正常运转率——凭着从整体到局部的维修思路,他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机器的问题所在。
2006年聚兴新建“庆铃生产线”,张仕旭升任为组长。
“斗转星移”
——维修不仅是简单的修修补补,更是借力打力,实现对现有资源的重组利用。
2007年,接手“庆铃生产线”刚过一年,张仕旭便遇到了难题。
“生产线接手了C25副支座汽车配件的加工,其中加工扁方这道工序需要采购新的单价8万元的设备。”张仕旭说。
“或许我们可以自己制造设备。”张仕旭大胆建议。
“造配件我们倒是有一帮子人,造设备谁搞得来?”
“是‘改造’,不是‘生产’。”
“改造也得有设备。”
“设备不是现成的吗?
“在哪儿?”
“废品区。”
张仕旭右手指向窗外。
原来,张仕旭仔细观察了C25副支座的扁方,发现跟以前生产的一种汽车零件极为类似。
由于多年未再进行生产,那一批机器也就闲置在了废品区内。
“如果能对机器进行符合要求的改装,生产扁方完全没有问题。”张仕旭胸有成竹。
得到领导同意后,张仕旭带领一批维修技工对废旧设备进行了改装,成功生产出了达到技术要求的扁方。
而改装一台机器,只花费了1万余元。
通过对废旧设备的改装利用,张仕旭借力打力,优化重组资源,几年间为聚兴节约开支200余万元。
“易筋经”
——立足深厚的技术功底,对整个生产程序这个“肌体”进行优化,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2007年年底,拨叉车间又碰到了一个难题。
因为车间加工量持续增加,校表人员日益紧缺。
校表对工人经验要求较高,员工招聘存在困难,拨叉车间准备向张仕旭寻求人手支援。
张仕旭态度坚决。
毕竟是在拨叉车间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困难张仕旭看在眼里。
在拨叉车间的生产程序里,钻孔、校表、总检是相邻的三道程序,由于不同的配件钻孔的标准并不一致,校表就是为了保证钻孔合符相应配件的要求。
“人是不能动,那能不能动一下程序?”张仕旭思索着。
在张仕旭的考量中,校表的功能完全可以分置到前后两道程序里。
“可以将校表的标准前置于钻孔,并以此为指导对钻孔设备进行精细化改装,总检本身也能进行问题排查,保障产品合格率。”张仕旭提出建议。
车间领导决定尝试。
“没想到这一方法既简化了我们的生产流程,免去了招聘人员的烦恼,还让我们收获了意外之喜。”拨叉车间负责人蒋安说。
以前校表人员每校对一件产品便会获得7分钱的收入,取消校表环节后,其中2分钱补贴到了钻孔环节,每件产品节约了5分钱。
通过简化生产流程,拨叉车间每月节约支出数万元。
“九阳神功”
——从具体技术中进行延展,达到多技术兼收并蓄。
2011年,聚兴机械迎来了一项新挑战。
上游聚兴集团所属的一家分公司要向聚兴机械转移三条“高频淬火热处理生产线”。
这个全新玩意儿,聚兴机械上下没有任何人接触过,没人愿意接手管理。
由于张仕旭本身具有维修经验,聚兴把三条生产线交给了张仕旭。
此时,张仕旭虽然身兼数职,依然听从了上级的安排。
高频淬火对于张仕旭来说,完全是个新事物,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但是,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张仕旭明白,任何技术和学问都有核心可循。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张仕旭找到了高频淬火的核心——不完全淬透。
然而,不完全淬透的程度很难掌握,得靠调试淬火机的参数来调节。
“一台淬火机有十多个表,每个都参数不一,不同产品淬火程度也不一致,所有的数据都得靠记忆。”張仕旭明确了任务。
此后,张仕旭便一头扎进了高频淬火生产线上,一边加强专业数据的记忆,一边适应设备。
仅仅两个月,张仕旭便能够使用设备进行产品淬火,三条“高频淬火热处理生产线”顺利地实现了过渡。
对新技术的兼收并蓄,让张仕旭更为全面。如今,他一人掌管4条不同专业的生产线,成为聚兴独当一面的管理骨干。
“与机器打交道得按套路出牌,一招一式需切中要害,图的就是个手起刀落,药到病除。”作为重庆聚兴交通机械公司的“维修大王”,一谈起机械维修,张仕旭总会滔滔不绝,“一颗钻研技术的心,一身经得起考验的本领,就是我十多年来最大的收获。”
扎根聚兴17年,张仕旭不断跟机器“过招”,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悟取门道,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全能追魂铲”
——技巧是熟练后的升华,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让自己更为熟练。
2000年2月的一天,聚兴交通机械公司大修班训练车间。
因铁砂卡住了骨架,一张刨床动弹不得。
对这样的问题,一般是由维修工将铁铲伸入机器内部铲刮铁砂,从而恢复运转。
然而,大部分维修工只会用右手进行顺时针铲刮,够不到的地方就只能用砂轮切割机器。
这次,由于刮不到左边的铁砂,工人想用砂轮将机械切开。
“张仕旭,给我递个砂轮来,我要把这个刨床好好磨磨。”
“这个可以不用砂轮,让我试试。”
听到张仕旭的话,工人们不由一愣。
张仕旭从一旁缓缓爬上刨床,从工友手中接过铁铲。
只见他撂起左手衣袖,将铁铲抵在肩上,往刨床内一送,铁砂点点落地。
工人眼睛都看直了,但是刮完后机器并没有正常运转。
一瞧,床身中间的铁砂没清除,而这个位置,站着无法铲刮。
正在工友递砂轮时,张仕旭撩起了衣服,将铁铲置于左腹,双手扶着把手。
一进一出间,铁砂滚滚落地,机器轰然鸣响。
工友们目瞪口呆。
张仕旭取下铁铲,腹间两道厚茧赫然出现在眼前。
“都是一起进公司的,他什么时候会了这门技艺?”工友私下议论。
张仕旭不为所动,个中辛酸唯他一人自知。
1998年,张仕旭和其他6名工友应聘到聚兴学习设备维修。
在大修班内,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练习铲刮。
一段时间后,不少工友开始抱怨:“成天反复练铲刮,毫无意义。”
而张仕旭明白,铲刮的真正意图在于夯实基本功,掌握机器内部结构。
在课程之外,張仕旭也开始练习反手铲刮,肩腹铲刮……他为此流过血,受过痛。
但张仕旭坚持了下来。
一把铁铲在手,铁砂无处遁形,张仕旭练就了响当当的“全能追魂铲”。
“火眼金睛”
——维修的真谛在于“基于整体观察局部,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张师傅,车间有台机床出问题了,不停地震动。”
2002年的一天,接到拨叉车间的电话,张仕旭立即赶了过去。
2002年大修班解散,张仕旭被调至拨叉车间担任维修技工。
赶到车间后,张仕旭并没有说话,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机器。
良久,张仕旭突然发问:“其他师傅怎么说?”
“车孔主轴螺帽松了。”
问完话,张仕旭转身盯着主轴的抽动情况。
“据我对这机器的了解,是变速箱出了问题。”
“什么?你不碰这机器就得出结论了?”
“主轴螺帽松了只是诱因,但是由于主轴的抽动幅度加大,使得变速箱产生了问题,单纯拧紧主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带着似信非信的态度,工人拆开了机床,拿出变速箱的一瞬间,被磨损的销子掉了出来。
“还真的是变速箱出了问题,这真是奇了。”
“不仅仅是变速箱,据我推测,主轴螺帽也磨损了。”
工人又取下主轴螺帽,一看果然如张仕旭所料,工人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17年磨砺,让张仕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保证了拨叉车间98%以上的设备正常运转率——凭着从整体到局部的维修思路,他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机器的问题所在。
2006年聚兴新建“庆铃生产线”,张仕旭升任为组长。
“斗转星移”
——维修不仅是简单的修修补补,更是借力打力,实现对现有资源的重组利用。
2007年,接手“庆铃生产线”刚过一年,张仕旭便遇到了难题。
“生产线接手了C25副支座汽车配件的加工,其中加工扁方这道工序需要采购新的单价8万元的设备。”张仕旭说。
“或许我们可以自己制造设备。”张仕旭大胆建议。
“造配件我们倒是有一帮子人,造设备谁搞得来?”
“是‘改造’,不是‘生产’。”
“改造也得有设备。”
“设备不是现成的吗?
“在哪儿?”
“废品区。”
张仕旭右手指向窗外。
原来,张仕旭仔细观察了C25副支座的扁方,发现跟以前生产的一种汽车零件极为类似。
由于多年未再进行生产,那一批机器也就闲置在了废品区内。
“如果能对机器进行符合要求的改装,生产扁方完全没有问题。”张仕旭胸有成竹。
得到领导同意后,张仕旭带领一批维修技工对废旧设备进行了改装,成功生产出了达到技术要求的扁方。
而改装一台机器,只花费了1万余元。
通过对废旧设备的改装利用,张仕旭借力打力,优化重组资源,几年间为聚兴节约开支200余万元。
“易筋经”
——立足深厚的技术功底,对整个生产程序这个“肌体”进行优化,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2007年年底,拨叉车间又碰到了一个难题。
因为车间加工量持续增加,校表人员日益紧缺。
校表对工人经验要求较高,员工招聘存在困难,拨叉车间准备向张仕旭寻求人手支援。
张仕旭态度坚决。
毕竟是在拨叉车间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困难张仕旭看在眼里。
在拨叉车间的生产程序里,钻孔、校表、总检是相邻的三道程序,由于不同的配件钻孔的标准并不一致,校表就是为了保证钻孔合符相应配件的要求。
“人是不能动,那能不能动一下程序?”张仕旭思索着。
在张仕旭的考量中,校表的功能完全可以分置到前后两道程序里。
“可以将校表的标准前置于钻孔,并以此为指导对钻孔设备进行精细化改装,总检本身也能进行问题排查,保障产品合格率。”张仕旭提出建议。
车间领导决定尝试。
“没想到这一方法既简化了我们的生产流程,免去了招聘人员的烦恼,还让我们收获了意外之喜。”拨叉车间负责人蒋安说。
以前校表人员每校对一件产品便会获得7分钱的收入,取消校表环节后,其中2分钱补贴到了钻孔环节,每件产品节约了5分钱。
通过简化生产流程,拨叉车间每月节约支出数万元。
“九阳神功”
——从具体技术中进行延展,达到多技术兼收并蓄。
2011年,聚兴机械迎来了一项新挑战。
上游聚兴集团所属的一家分公司要向聚兴机械转移三条“高频淬火热处理生产线”。
这个全新玩意儿,聚兴机械上下没有任何人接触过,没人愿意接手管理。
由于张仕旭本身具有维修经验,聚兴把三条生产线交给了张仕旭。
此时,张仕旭虽然身兼数职,依然听从了上级的安排。
高频淬火对于张仕旭来说,完全是个新事物,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但是,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张仕旭明白,任何技术和学问都有核心可循。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张仕旭找到了高频淬火的核心——不完全淬透。
然而,不完全淬透的程度很难掌握,得靠调试淬火机的参数来调节。
“一台淬火机有十多个表,每个都参数不一,不同产品淬火程度也不一致,所有的数据都得靠记忆。”張仕旭明确了任务。
此后,张仕旭便一头扎进了高频淬火生产线上,一边加强专业数据的记忆,一边适应设备。
仅仅两个月,张仕旭便能够使用设备进行产品淬火,三条“高频淬火热处理生产线”顺利地实现了过渡。
对新技术的兼收并蓄,让张仕旭更为全面。如今,他一人掌管4条不同专业的生产线,成为聚兴独当一面的管理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