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也逐步面向世界市场,这为我国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高校外资利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基于入世后我国高校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机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监管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随着世界银行软贷款的取消,日元贷款也即将取消,通过举债来利用外资将逐渐萎缩,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日益显示出其发展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推动了教育发展的全球化,以及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共享。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桥梁,更为求学者提供了除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出国留学之外新的深造途径。
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在高校利用外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我们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以保证教育质量,防止非法伪劣的教育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牟取暴利,使中外合作办学能真正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据了解,2005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年”,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通过了一系列的整顿活动,规范市场,提高办学质量,切实引进国内急需专业,保证真正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同时,教育部相关部门还为社会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信息咨询服务,采用国际化认证体系标准,逐步树立合作办学的品牌效应。
2、合理有效地利用境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高校对外资的利用,不能仅限于国外的资金,也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入我国高校急需和薄弱的专业,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办学模式、教学系统、管理体制,或者优秀的教材等,并有效的利用这些高教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才的质量。同时,还要积极保护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
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我国高校自身建设的同时,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并把将要流向国外的留学投资逐步引回国内。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需花人民币14万元至18万元来计算,每年我国民间留学投资就有40亿元流向国外。如果能让这部分资金回流,那么也是在变相的利用外资。
3、通过实现高校产业化来利用外资
高校在科研和人才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办产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实现高校产业化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科研资源。根据((2003年中国高校科技进展年度报告》显示2003年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3个。以校办产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成立以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吸收国内外投资;或者通过与跨国公司联合成立“科研基地”,利用外资发展高校高科产业。近几年,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02年深沪两市高校控股或借壳上市公司已有近30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显示;2003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826.67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07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的80.81%。
高校实现产业化,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高校利用其智力资本,来参与资本市场配置,使其科研成果市场化,获得资本增值,同时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投资,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高校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
4、建立境外教育基金
在境外建立教育基金,鼓励捐资助学。成立境外教育基金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境外筹资,对捐赠者予以精神和经济上的激励,并利用舆论提高其社会声誉。尤其是海外华人和海外校友的潜力还可以大力挖掘,可以通过冠名奖学金、研究所等方式筹集资金。因此,在境外建立教育基金,向海外民间融资具有现实可行性,但是,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加以支持。
5、在境外发行高等教育债券
在境外面向社会发行教育债券,用于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弥补国内高校教育经费的缺口。美国1993年高等教育债券发行总额达到138亿美元,1996年,发行债券的学校增加到189所,且该年债券发行总额达到41.4亿美元。2001年债券总额更达到了187亿美元。高校在境外发行教育债券,以学校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偿债能力作担保,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投资于高校债券,尤其是投资于名誉卓越的高校,能使投资者感到较为安心;加上高等教育债券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投资者能明确了解资金用途;若外资企业投资于我国高等教育债券,有助于提升该企业的国际形象。因此,在境外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具有可行性。但并不是任何高校都可以发行,这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要求比较高,可以几所高校联合起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教育债券的发行。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1、加强监管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随着世界银行软贷款的取消,日元贷款也即将取消,通过举债来利用外资将逐渐萎缩,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日益显示出其发展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推动了教育发展的全球化,以及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共享。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桥梁,更为求学者提供了除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出国留学之外新的深造途径。
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在高校利用外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我们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以保证教育质量,防止非法伪劣的教育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牟取暴利,使中外合作办学能真正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据了解,2005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年”,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通过了一系列的整顿活动,规范市场,提高办学质量,切实引进国内急需专业,保证真正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同时,教育部相关部门还为社会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信息咨询服务,采用国际化认证体系标准,逐步树立合作办学的品牌效应。
2、合理有效地利用境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高校对外资的利用,不能仅限于国外的资金,也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入我国高校急需和薄弱的专业,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办学模式、教学系统、管理体制,或者优秀的教材等,并有效的利用这些高教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才的质量。同时,还要积极保护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
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我国高校自身建设的同时,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并把将要流向国外的留学投资逐步引回国内。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需花人民币14万元至18万元来计算,每年我国民间留学投资就有40亿元流向国外。如果能让这部分资金回流,那么也是在变相的利用外资。
3、通过实现高校产业化来利用外资
高校在科研和人才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办产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实现高校产业化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科研资源。根据((2003年中国高校科技进展年度报告》显示2003年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3个。以校办产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成立以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吸收国内外投资;或者通过与跨国公司联合成立“科研基地”,利用外资发展高校高科产业。近几年,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02年深沪两市高校控股或借壳上市公司已有近30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显示;2003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826.67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07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的80.81%。
高校实现产业化,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高校利用其智力资本,来参与资本市场配置,使其科研成果市场化,获得资本增值,同时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投资,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高校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
4、建立境外教育基金
在境外建立教育基金,鼓励捐资助学。成立境外教育基金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境外筹资,对捐赠者予以精神和经济上的激励,并利用舆论提高其社会声誉。尤其是海外华人和海外校友的潜力还可以大力挖掘,可以通过冠名奖学金、研究所等方式筹集资金。因此,在境外建立教育基金,向海外民间融资具有现实可行性,但是,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加以支持。
5、在境外发行高等教育债券
在境外面向社会发行教育债券,用于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弥补国内高校教育经费的缺口。美国1993年高等教育债券发行总额达到138亿美元,1996年,发行债券的学校增加到189所,且该年债券发行总额达到41.4亿美元。2001年债券总额更达到了187亿美元。高校在境外发行教育债券,以学校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偿债能力作担保,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投资于高校债券,尤其是投资于名誉卓越的高校,能使投资者感到较为安心;加上高等教育债券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投资者能明确了解资金用途;若外资企业投资于我国高等教育债券,有助于提升该企业的国际形象。因此,在境外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具有可行性。但并不是任何高校都可以发行,这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要求比较高,可以几所高校联合起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教育债券的发行。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