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阿拉丁神灯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愿望,你想求什么?
姚宇林:神师阿、神灯,请再赐我一盏美丽的灯吧!
探秘千灯阁
早就听说姚宇林家藏了好些千奇百怪的灯。在四川成都的—个幽静小区,敲开姚宇林的家门,普通的客厅里除了家家户户都有的电灯,哪里有传说中的神灯?姚宇林看出了记者的疑虑,笑着推开卧室。—脚踏进去,记者顿时傻眼了……
不大的卧室里,依墙而立着大型收藏架,一层接—层,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灯具。有的造型怪异,完全联想不到是灯;有的中规中矩,相粗笨笨;有的活色生香像舞蹈的女子,乍—看,以为是摆件。姚宇林说,这里有汉代石灯、清代瓷灯、宋代木灯、明代玉灯以及德国马灯、美国油灯、苏联战场上的照明灯……灯的世界竟然如此丰富,看得人眼花缭乱。
“走,我带你们上楼参观一下我的博物馆。”姚宇林领着记者上了顶楼。这是一间阁楼。门上题着“千灯阁”字样。这里的灯挤满整整一间房,与卧室的相比,阁楼的灯体形要大得多。
“千灯阁”中—件高大的古佛灯特别引人瞩目。这件燃灯古佛全身上下有24盏小灯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表示佛光普照的意思。传说古代百姓如果身体哪个部位疼痛或生病了,就点燃哪个部位的灯祈祷,病很快就会好,也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姚宇林说,灯的分类非常的细,这些灯里最老的已经有两千多岁,它们每一盏都记录着那个时期的人文故事。我轻轻捧起一盏新石器时代的石灯,这个石头雕啄的灯里,还有些许烟薰的黑影,仿佛久远的洪荒年代重现,先民点燃这盏灯照明,驱散了黑夜的恐惧。
“这些灯大多是用来点油和插蜡烛的,但样式不一样,用途也不一样。”姚宇林指着一盏像水壶一样的铁灯说,那是清代的手电筒,前端的喇叭口是专门用来吸蚊子的“灭蚊灯”;精致镂空花纹加玲珑小盖帽的灯,是用来过烟瘾的“鸦片灯”;前有凹凸镜、旁有平光镜的方罐子灯是19世纪德国的马灯;看上去像个钵,拿起来却缠缠绕绕的是手提灯笼。
有句形容一个人爱折腾的俗语说“不是个省油的灯”,其实,历史上真有省自灯。在他收藏的数盏省油灯中,年代最久远的出自唐代。据说省油灯的奥秘全在灯的内部,点灯就会燃油,古时候人们为减缓灯油挥发,把灯做成中空,点灯时就往里注入冷水,以降低灯的温度,从而减缓灯油挥发。
在小小的“千灯阁”藏有2000多盏古今中外灯具,姚宇林为此花了20多年时间,耗资几十万元,其过程可谓历尽艰难。
一盏小油灯
上世纪70年代,姚宇林就来到四川成都,工作、安家,一晃十余年。1989年,他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河南老家探亲,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晚上睡觉时,他偶然发现窗台上还放着一盏熟悉的煤油灯。母亲说,这是他当年上学的时候用的煤油灯。尽管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但是母亲总舍不得扔:“看到它就能想起在一起的日子。”
后来,姚宇林把这盏灯带回了成都,放在床头。晚上睡觉的时候,或默默端详,或者点亮灯光,眼前浮现出千里之外的家乡,耳边又响起童年里的歌谣:“小老鼠,爬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在童谣的旧情怀驱使下,姚宇林开始四处搜集古灯。
他最宝贵的一套十二生肖灯具,是耗时10年才收集齐全的灯具。10年前,他在北方一个古玩市场得到一个兔形白瓷烛台,从此就萌生了凑齐一套十二生肖灯具的想法,直到最近在送仙桥古玩市场买到一只四方形的虎形烛台,十二生肖灯具才总算凑齐。
姚宇林是普通公务员,工资并不高。为了收藏这些灯具,几乎倾其所有。有一年,姚宇材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差,在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一盏西夏时期的青铜影灯,他爱不放手。但老板要价8000元,身无余钱的姚宇林只能一声叹息。几个月后,姚宇林又去了呼市,这次,他专门到古玩店,带上自己在灯具收藏方面的资料。老板被他的真诚和执著所打动,最终象征性收了1000元。老板感慨道,这灯也许是和你有缘,放在你那儿比放在我这儿更有意义和价值,所以我愿意割爱给你。从古玩店里出来后,天都快黑了,北风呼呼地刮着。为了省钱,姚宇林顶着寒风,抱着那盏灯,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住地。
在这个拥有大量藏灯的“千灯阁”,甚至有近百盏灯都是靠赊账收集来的。有一次,姚宇林买灯已花光当月工资,但他又看上了一盏要价1000元的汉代烛台,无奈之下只能求老板赊账。好在老板知道姚宇林是个灯迷,二话没说就让他带走了灯。姚宇林说,他收藏的古灯具也并非全是真品,为收藏到一些极罕见的古灯具,即便是赝品也不得不买。
他戏说:“我是‘坐拥千盏灯,身无三五元’。”每次发工资,除去孩子的费用和家里开销便所剩无几,但他每见到好灯具,就像见到“梦中情人”一样,忍不住想拥有。为此,家里经常被他弄得捉襟见肘,妻子也骂他是“败家子”。“不过,现在妻子也不吵了,她从灯具中看到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能理解我付出的心血了。”姚宇林笑着说。
点亮沉睡之燈
姚宇林业余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聊灯。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每个时期每种造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多年的幻具收藏过程,也是姚宇林无形地传播古灯文化的过程,其民间名气越来越大。
有一年,著名诗人流沙河慕名前来参观。得知这个消息后,姚宇林激动得把楼上的“千灯阁”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每一盏灯具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对照史实资料,把每一盏灯具的历史和典故都背得烂熟于心。流沙河老先生来参观那天,为表示对这位老人的尊重,他特意点上了两盏锡灯。没想到二人聊得特别投机,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姚宇林想起那两盏目耐,锡灯早就先化成了一滩黑水。
流沙河老先生看了这些宝贵的灯具后,非常高兴,临走时,在签名簿上留下了“千灯照眼明”几个大字。在访客的留言簿上,还有莫文蔚、中外专家等人士的签名和留言。一位外国教授在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看到了他的展出后,非常惊讶。他在留言簿上写道:“感谢你,因为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
可是,如今了解和理解这种文化的人太少了。姚宇林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这些灯具做一幅挂历呢,既高雅又有品位。还可以传递古灯文明。于是,他请来专业的摄影团队,精心选取了106盏古灯,费时十余天,拍了上千幅照片。最后选取最精美照片,汇编成一本名为《古灯历影》的20D9年挂历。这本古香古色的挂历在成都问世后,受到藏家的喜欢。如今,姚宇林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灯的历史书。“我要记录世界
各国历朝的灯,把一部世界光明史的发展进程装进书里!”
“每盏灯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及文字记载,这些灯是中国的一部光明史、文化史,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财富。”姚宇林说,林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座灯具历史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灯具并传承中国文化。名字他都想好了:中国阿拉丁——中外古灯博物馆。 传说,有一少年名叫阿拉丁,他穷困潦倒并受人欺凌。一天,有幸得到一盏神灯,只要将其擦拭并祈祷,所有的愿望便可以实现。从此,这盏无所不能的灯被称为“阿拉丁神灯”,并沿用至今。姚宇林的收藏里就有这种款型的“阿拉丁神灯”,每天,姚宇林都要像阿拉丁一样,轻轻擦拭它们。如果真有神明,姚宇林不求金银富贵,只愿再多赐他一盏美丽的灯。
古灯里的故事
古代的灯具以青铜灯具、陶瓷灯具和宫灯为主。这些灯,曾经照亮着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战国与秦汉时期的青铜灯具,无论在功能、结构、造型、装饰以及制作工艺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比如说,青铜灯具上已有能挡风调光的灯罩和能消烟除尘的导烟管,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
陶瓷灯具是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在材质上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古代的制灯工匠,在创造了各种以实用为主的照明灯具的同时,还结合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装饰欣赏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灯彩。
宫灯是封建社会宫殿建筑中特有的产物,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灯具形式。直到今天,宫灯还在现代化的中式建筑中使用。在明清时候,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的宫灯大势兴起,更开辞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灯盏数对”。
嘴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
到了现代,灯具造型就更多了。特别是汽油和电出现以后的变革更是日新月异了。
每个时代的灯具,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灯具,属于物质文化。一部灯具发展史,也是一個国家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姚宇林:神师阿、神灯,请再赐我一盏美丽的灯吧!
探秘千灯阁
早就听说姚宇林家藏了好些千奇百怪的灯。在四川成都的—个幽静小区,敲开姚宇林的家门,普通的客厅里除了家家户户都有的电灯,哪里有传说中的神灯?姚宇林看出了记者的疑虑,笑着推开卧室。—脚踏进去,记者顿时傻眼了……
不大的卧室里,依墙而立着大型收藏架,一层接—层,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灯具。有的造型怪异,完全联想不到是灯;有的中规中矩,相粗笨笨;有的活色生香像舞蹈的女子,乍—看,以为是摆件。姚宇林说,这里有汉代石灯、清代瓷灯、宋代木灯、明代玉灯以及德国马灯、美国油灯、苏联战场上的照明灯……灯的世界竟然如此丰富,看得人眼花缭乱。
“走,我带你们上楼参观一下我的博物馆。”姚宇林领着记者上了顶楼。这是一间阁楼。门上题着“千灯阁”字样。这里的灯挤满整整一间房,与卧室的相比,阁楼的灯体形要大得多。
“千灯阁”中—件高大的古佛灯特别引人瞩目。这件燃灯古佛全身上下有24盏小灯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表示佛光普照的意思。传说古代百姓如果身体哪个部位疼痛或生病了,就点燃哪个部位的灯祈祷,病很快就会好,也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姚宇林说,灯的分类非常的细,这些灯里最老的已经有两千多岁,它们每一盏都记录着那个时期的人文故事。我轻轻捧起一盏新石器时代的石灯,这个石头雕啄的灯里,还有些许烟薰的黑影,仿佛久远的洪荒年代重现,先民点燃这盏灯照明,驱散了黑夜的恐惧。
“这些灯大多是用来点油和插蜡烛的,但样式不一样,用途也不一样。”姚宇林指着一盏像水壶一样的铁灯说,那是清代的手电筒,前端的喇叭口是专门用来吸蚊子的“灭蚊灯”;精致镂空花纹加玲珑小盖帽的灯,是用来过烟瘾的“鸦片灯”;前有凹凸镜、旁有平光镜的方罐子灯是19世纪德国的马灯;看上去像个钵,拿起来却缠缠绕绕的是手提灯笼。
有句形容一个人爱折腾的俗语说“不是个省油的灯”,其实,历史上真有省自灯。在他收藏的数盏省油灯中,年代最久远的出自唐代。据说省油灯的奥秘全在灯的内部,点灯就会燃油,古时候人们为减缓灯油挥发,把灯做成中空,点灯时就往里注入冷水,以降低灯的温度,从而减缓灯油挥发。
在小小的“千灯阁”藏有2000多盏古今中外灯具,姚宇林为此花了20多年时间,耗资几十万元,其过程可谓历尽艰难。
一盏小油灯
上世纪70年代,姚宇林就来到四川成都,工作、安家,一晃十余年。1989年,他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河南老家探亲,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晚上睡觉时,他偶然发现窗台上还放着一盏熟悉的煤油灯。母亲说,这是他当年上学的时候用的煤油灯。尽管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但是母亲总舍不得扔:“看到它就能想起在一起的日子。”
后来,姚宇林把这盏灯带回了成都,放在床头。晚上睡觉的时候,或默默端详,或者点亮灯光,眼前浮现出千里之外的家乡,耳边又响起童年里的歌谣:“小老鼠,爬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在童谣的旧情怀驱使下,姚宇林开始四处搜集古灯。
他最宝贵的一套十二生肖灯具,是耗时10年才收集齐全的灯具。10年前,他在北方一个古玩市场得到一个兔形白瓷烛台,从此就萌生了凑齐一套十二生肖灯具的想法,直到最近在送仙桥古玩市场买到一只四方形的虎形烛台,十二生肖灯具才总算凑齐。
姚宇林是普通公务员,工资并不高。为了收藏这些灯具,几乎倾其所有。有一年,姚宇材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差,在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一盏西夏时期的青铜影灯,他爱不放手。但老板要价8000元,身无余钱的姚宇林只能一声叹息。几个月后,姚宇林又去了呼市,这次,他专门到古玩店,带上自己在灯具收藏方面的资料。老板被他的真诚和执著所打动,最终象征性收了1000元。老板感慨道,这灯也许是和你有缘,放在你那儿比放在我这儿更有意义和价值,所以我愿意割爱给你。从古玩店里出来后,天都快黑了,北风呼呼地刮着。为了省钱,姚宇林顶着寒风,抱着那盏灯,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住地。
在这个拥有大量藏灯的“千灯阁”,甚至有近百盏灯都是靠赊账收集来的。有一次,姚宇林买灯已花光当月工资,但他又看上了一盏要价1000元的汉代烛台,无奈之下只能求老板赊账。好在老板知道姚宇林是个灯迷,二话没说就让他带走了灯。姚宇林说,他收藏的古灯具也并非全是真品,为收藏到一些极罕见的古灯具,即便是赝品也不得不买。
他戏说:“我是‘坐拥千盏灯,身无三五元’。”每次发工资,除去孩子的费用和家里开销便所剩无几,但他每见到好灯具,就像见到“梦中情人”一样,忍不住想拥有。为此,家里经常被他弄得捉襟见肘,妻子也骂他是“败家子”。“不过,现在妻子也不吵了,她从灯具中看到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能理解我付出的心血了。”姚宇林笑着说。
点亮沉睡之燈
姚宇林业余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聊灯。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每个时期每种造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多年的幻具收藏过程,也是姚宇林无形地传播古灯文化的过程,其民间名气越来越大。
有一年,著名诗人流沙河慕名前来参观。得知这个消息后,姚宇林激动得把楼上的“千灯阁”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每一盏灯具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对照史实资料,把每一盏灯具的历史和典故都背得烂熟于心。流沙河老先生来参观那天,为表示对这位老人的尊重,他特意点上了两盏锡灯。没想到二人聊得特别投机,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姚宇林想起那两盏目耐,锡灯早就先化成了一滩黑水。
流沙河老先生看了这些宝贵的灯具后,非常高兴,临走时,在签名簿上留下了“千灯照眼明”几个大字。在访客的留言簿上,还有莫文蔚、中外专家等人士的签名和留言。一位外国教授在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看到了他的展出后,非常惊讶。他在留言簿上写道:“感谢你,因为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
可是,如今了解和理解这种文化的人太少了。姚宇林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这些灯具做一幅挂历呢,既高雅又有品位。还可以传递古灯文明。于是,他请来专业的摄影团队,精心选取了106盏古灯,费时十余天,拍了上千幅照片。最后选取最精美照片,汇编成一本名为《古灯历影》的20D9年挂历。这本古香古色的挂历在成都问世后,受到藏家的喜欢。如今,姚宇林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灯的历史书。“我要记录世界
各国历朝的灯,把一部世界光明史的发展进程装进书里!”
“每盏灯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及文字记载,这些灯是中国的一部光明史、文化史,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财富。”姚宇林说,林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座灯具历史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灯具并传承中国文化。名字他都想好了:中国阿拉丁——中外古灯博物馆。 传说,有一少年名叫阿拉丁,他穷困潦倒并受人欺凌。一天,有幸得到一盏神灯,只要将其擦拭并祈祷,所有的愿望便可以实现。从此,这盏无所不能的灯被称为“阿拉丁神灯”,并沿用至今。姚宇林的收藏里就有这种款型的“阿拉丁神灯”,每天,姚宇林都要像阿拉丁一样,轻轻擦拭它们。如果真有神明,姚宇林不求金银富贵,只愿再多赐他一盏美丽的灯。
古灯里的故事
古代的灯具以青铜灯具、陶瓷灯具和宫灯为主。这些灯,曾经照亮着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战国与秦汉时期的青铜灯具,无论在功能、结构、造型、装饰以及制作工艺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比如说,青铜灯具上已有能挡风调光的灯罩和能消烟除尘的导烟管,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
陶瓷灯具是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在材质上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古代的制灯工匠,在创造了各种以实用为主的照明灯具的同时,还结合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装饰欣赏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灯彩。
宫灯是封建社会宫殿建筑中特有的产物,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灯具形式。直到今天,宫灯还在现代化的中式建筑中使用。在明清时候,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的宫灯大势兴起,更开辞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灯盏数对”。
嘴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
到了现代,灯具造型就更多了。特别是汽油和电出现以后的变革更是日新月异了。
每个时代的灯具,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灯具,属于物质文化。一部灯具发展史,也是一個国家文化史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