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城镇化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本文作者对城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关键词:城镇化 城市与农村 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城镇化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体系的完善以及城镇化率等指标的提高,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我国某些地区的城镇化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城镇建设缺乏规划和定位,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等问题。实质上,城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鲜明的个性特色,优化的城镇结构,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和,高尚的文明程度等,都是它的重要内容。
一、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城镇化建设有序进行
(一)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建设个性鲜明的美丽城镇
1.城镇发展建设应进行科学、系统的定位和规划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搞好城镇化规划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城镇本身的自然、历史、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国家整体城镇化发展战略统一性的前提下,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导,制定科学、系统的城镇规划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从全局出发,注重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着力发挥地区的优势,科学地制定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镇发展规划,实施不同的城镇发展战略,建立不同的规划标准,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城市建设要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乡情人脉
城市是人类建设活动的历史延续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都是当地历史文化、地域文明和民族特色的传承,也是未来发展建设的基础。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城市都有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这是每个城镇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也是它是最宝贵的东西。城镇化要以礼敬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尊重和敬畏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和城市建设要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要用现代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把关注自然、传承历史与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满足老百姓对当代文明现代生活自然生态的追求,不断创造出新的城市生活需求。
如果说绿化、亮化、美化这是城镇的外在美,那么其内在美无疑就是每个城镇自身的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精神。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内外兼修,将城镇化建设同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结合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使历史文化与城镇化相融共生。
3.探索建立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要改变过去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做法,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学习环境,确保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为宗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经营运作市场化等方式加快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民生关切。
(二)加快城市管理方式转型 ,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城市管理方式转型是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步骤。“我国城市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法律不健全,体制不完备,管理不科学,工作不精细。这导致了交通拥堵、污染加重、贫困人口聚集、公共安全风险显现等城市病的产生。”
治理城市病,让城市得更加美好,更加宜人,城市管理方式转型是关键。要逐步实现由粗放低效管理向精细高效管理的科学转型,由运动突击式管理向持续常态性的管理转型。加强立法和规划,要以即将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为指导,统筹协调各地区的城镇化,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抓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供气、供水、供电等公共事业建设,合理配套市政娱乐休闲设施,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舒适、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在旧城区改造中要合理规划、有效落实,防止过度改造。在征地和拆迁过程中,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设计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和补偿政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城市建设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不仅要重视各项建设,打造城市硬环境,更要重视管理,修炼内功,培育城市软实力。正确处理“硬”和“软”的关系,两手都要抓、都要抓好,才能全面发挥城市的功能,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进行
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一)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
中央明确强调,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仅是中央对城镇化的理性认识,也是对解决城乡关系失衡问题的总体部署。农村不应该在城镇化大潮中被“消灭”,城镇化也远不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城市在现代化中的支配地位。
(1)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在10倍~100倍之间,通过實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商品的附加值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甚至更高。劳动条件相对差的农业在获得高于工业的工资回报和利润回报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流才能在市场的作用下向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能将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拉动农村的消费需求,还能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保障城镇经济的发展之需。换句话说,没有现代农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空中楼阁。
(2)新农村建设推动“无形的城市化”
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崔功豪教授曾经指出,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化或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由此可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能大力推动“无形的城市化”。
(3)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使得农民被迫涌入城市,从而导致像拉美国家那样的“过度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健康的城市化的功夫要花在城市以外,即要使乡村得到较好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不仅能为农民带来更多农村就业的机会,而且也将不断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使一些农民更愿意留在农村,减轻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避免“城市病”在中国的出现和蔓延。而且,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优化中国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的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会不断增加,并鼓励和支持各种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这就给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一个反向的推力,从而使中国保持合理的城镇化进度,避免产生部分城镇因城镇化太快而“消化不良”的问题,防止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那样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大量贫民窟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城镇化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体系的完善以及城镇化率等指标的提高,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我国某些地区的城镇化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城镇建设缺乏规划和定位,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等问题。实质上,城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鲜明的个性特色,优化的城镇结构,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和,高尚的文明程度等,都是它的重要内容。
一、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城镇化建设有序进行
(一)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建设个性鲜明的美丽城镇
1.城镇发展建设应进行科学、系统的定位和规划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搞好城镇化规划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城镇本身的自然、历史、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国家整体城镇化发展战略统一性的前提下,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导,制定科学、系统的城镇规划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从全局出发,注重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着力发挥地区的优势,科学地制定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镇发展规划,实施不同的城镇发展战略,建立不同的规划标准,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城市建设要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乡情人脉
城市是人类建设活动的历史延续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都是当地历史文化、地域文明和民族特色的传承,也是未来发展建设的基础。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城市都有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这是每个城镇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也是它是最宝贵的东西。城镇化要以礼敬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尊重和敬畏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和城市建设要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要用现代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把关注自然、传承历史与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满足老百姓对当代文明现代生活自然生态的追求,不断创造出新的城市生活需求。
如果说绿化、亮化、美化这是城镇的外在美,那么其内在美无疑就是每个城镇自身的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精神。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内外兼修,将城镇化建设同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结合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使历史文化与城镇化相融共生。
3.探索建立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要改变过去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做法,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学习环境,确保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为宗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经营运作市场化等方式加快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民生关切。
(二)加快城市管理方式转型 ,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城市管理方式转型是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步骤。“我国城市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法律不健全,体制不完备,管理不科学,工作不精细。这导致了交通拥堵、污染加重、贫困人口聚集、公共安全风险显现等城市病的产生。”
治理城市病,让城市得更加美好,更加宜人,城市管理方式转型是关键。要逐步实现由粗放低效管理向精细高效管理的科学转型,由运动突击式管理向持续常态性的管理转型。加强立法和规划,要以即将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为指导,统筹协调各地区的城镇化,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抓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供气、供水、供电等公共事业建设,合理配套市政娱乐休闲设施,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舒适、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在旧城区改造中要合理规划、有效落实,防止过度改造。在征地和拆迁过程中,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设计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和补偿政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城市建设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不仅要重视各项建设,打造城市硬环境,更要重视管理,修炼内功,培育城市软实力。正确处理“硬”和“软”的关系,两手都要抓、都要抓好,才能全面发挥城市的功能,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进行
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一)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
中央明确强调,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仅是中央对城镇化的理性认识,也是对解决城乡关系失衡问题的总体部署。农村不应该在城镇化大潮中被“消灭”,城镇化也远不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城市在现代化中的支配地位。
(1)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在10倍~100倍之间,通过實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商品的附加值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甚至更高。劳动条件相对差的农业在获得高于工业的工资回报和利润回报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流才能在市场的作用下向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能将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拉动农村的消费需求,还能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保障城镇经济的发展之需。换句话说,没有现代农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空中楼阁。
(2)新农村建设推动“无形的城市化”
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崔功豪教授曾经指出,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化或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由此可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能大力推动“无形的城市化”。
(3)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使得农民被迫涌入城市,从而导致像拉美国家那样的“过度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健康的城市化的功夫要花在城市以外,即要使乡村得到较好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不仅能为农民带来更多农村就业的机会,而且也将不断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使一些农民更愿意留在农村,减轻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避免“城市病”在中国的出现和蔓延。而且,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优化中国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的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会不断增加,并鼓励和支持各种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这就给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一个反向的推力,从而使中国保持合理的城镇化进度,避免产生部分城镇因城镇化太快而“消化不良”的问题,防止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那样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大量贫民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