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的点睛之笔。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力保障。
从问题的内容优化
传统的课堂提问,大多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问题的启发性不够。要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就要精选问题的内容。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类学科。与普通的实践类学科相比,数学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抽象化、符号化、严谨性。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到困惑,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深奥的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一定贴合学生的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认识平均数》一课,让学生死记硬背平均数的概念不仅学生累,而且效果不好。老师就将生活中的日常情境带到课堂上。“家里一共6个苹果,爸爸、妈妈、我平均分配,一人几个?”“实际是爸爸吃了苹果,妈妈吃了两个苹果,我只吃了一个苹果。”这时候再求3、2、1的平均数,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了。对于平均数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多。学校食堂准备饭菜也都是按平均数来算的,如果登记学校所有学生的饭量然后再相加,这样计算难度就大了,但是如果用平均数乘以学生的数量就容易算得多。讲解完之后,老师可以继续提问:“现实生活中,平均数特别多,大家可以想想我们都用过哪些平均数?”学生就会联系日常生活,积极思考,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老师们都也很重视,但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做起来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将课件做的异彩纷呈,可结果往往是学生反而走神了,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而忽略了课堂。还有老师觉得讲课堂问题问得简单一点,让学生都会答、都答对,回答正确后再给学生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意义。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大部分还不清楚学习加减法的意义,有的学生就不想学,老师就可以问大家:“现在大家都能自己去超市购物吗?你要去买一包6元的饼干、2元的铅笔、3元的跳绳,你需要带多少钱去才能够?”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从提问方式方法优化
教学是启迪智慧的过程,而提问就是开启学生思維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利用好这把钥匙,让其成为优化课堂的关键。如果课堂提问过多,“随心所欲”地问,问题提出后,反应快的学生很快给出答案,而反应慢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样,提问对他们来讲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
如果是启发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就尽量选择课堂开始时进行提问,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求答。而如果是检测性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开始新课前的回顾时间,也可以放在新课内容结束后,进行回顾检测,这时的提问以简短的提问为主,让学生尽可能快的给出解答。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计算量非常大,在巩固学生计算能力时,老师就可以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多道计算题目,让学生快速解答,甚至还可以将这种提问方式更换,让学生在本子上直接写得数,叫到谁,谁就快速将得数说出来。
有些拓展性问题则不需要学生当堂回答,甚至是要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过一两周的时间再给出答案,最好是能给出阶段性的答案,教师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应用。著名教师马骉说:“课堂没有意外不精彩。”课堂的提问要精彩,就要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灵活出现。
从教师对待回答的态度优化
课堂问题重在问,而并非重在答。“问”是要问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不要只关注真确答案,从一些非标准答案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学生迸发出的思维之花。尤其是一些观察型问题,这些最好不要确定标准答案,重点是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考,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给出问题更多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过程。
有的学生会惧怕传统的课堂提问。老师一问到自己,就开始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平时会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了。笔者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太注重问题的答案了。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提问不是要“考”学生,而是要和学生交流,要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学生就能克服这种紧张现象了。同时,需要学生多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在课堂上,教师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将提问的过程本身分解为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一步步地思考,识别和找出问题的存在条件和原因,从而分析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这些问题都不是看重答案,而是更看重学生思考过程的,这也就回到了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的本质上来了。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呈现其精彩和艺术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多做准备,注意观察,自己多思考,并且换位从儿童的视角进行思考,让问题发挥其火种与催化剂之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小)
从问题的内容优化
传统的课堂提问,大多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问题的启发性不够。要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就要精选问题的内容。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类学科。与普通的实践类学科相比,数学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抽象化、符号化、严谨性。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到困惑,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深奥的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一定贴合学生的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认识平均数》一课,让学生死记硬背平均数的概念不仅学生累,而且效果不好。老师就将生活中的日常情境带到课堂上。“家里一共6个苹果,爸爸、妈妈、我平均分配,一人几个?”“实际是爸爸吃了苹果,妈妈吃了两个苹果,我只吃了一个苹果。”这时候再求3、2、1的平均数,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了。对于平均数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多。学校食堂准备饭菜也都是按平均数来算的,如果登记学校所有学生的饭量然后再相加,这样计算难度就大了,但是如果用平均数乘以学生的数量就容易算得多。讲解完之后,老师可以继续提问:“现实生活中,平均数特别多,大家可以想想我们都用过哪些平均数?”学生就会联系日常生活,积极思考,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老师们都也很重视,但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做起来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将课件做的异彩纷呈,可结果往往是学生反而走神了,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而忽略了课堂。还有老师觉得讲课堂问题问得简单一点,让学生都会答、都答对,回答正确后再给学生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意义。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大部分还不清楚学习加减法的意义,有的学生就不想学,老师就可以问大家:“现在大家都能自己去超市购物吗?你要去买一包6元的饼干、2元的铅笔、3元的跳绳,你需要带多少钱去才能够?”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从提问方式方法优化
教学是启迪智慧的过程,而提问就是开启学生思維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利用好这把钥匙,让其成为优化课堂的关键。如果课堂提问过多,“随心所欲”地问,问题提出后,反应快的学生很快给出答案,而反应慢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样,提问对他们来讲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
如果是启发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就尽量选择课堂开始时进行提问,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求答。而如果是检测性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开始新课前的回顾时间,也可以放在新课内容结束后,进行回顾检测,这时的提问以简短的提问为主,让学生尽可能快的给出解答。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计算量非常大,在巩固学生计算能力时,老师就可以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多道计算题目,让学生快速解答,甚至还可以将这种提问方式更换,让学生在本子上直接写得数,叫到谁,谁就快速将得数说出来。
有些拓展性问题则不需要学生当堂回答,甚至是要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过一两周的时间再给出答案,最好是能给出阶段性的答案,教师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应用。著名教师马骉说:“课堂没有意外不精彩。”课堂的提问要精彩,就要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灵活出现。
从教师对待回答的态度优化
课堂问题重在问,而并非重在答。“问”是要问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不要只关注真确答案,从一些非标准答案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学生迸发出的思维之花。尤其是一些观察型问题,这些最好不要确定标准答案,重点是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考,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给出问题更多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过程。
有的学生会惧怕传统的课堂提问。老师一问到自己,就开始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平时会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了。笔者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太注重问题的答案了。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提问不是要“考”学生,而是要和学生交流,要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学生就能克服这种紧张现象了。同时,需要学生多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在课堂上,教师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将提问的过程本身分解为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一步步地思考,识别和找出问题的存在条件和原因,从而分析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这些问题都不是看重答案,而是更看重学生思考过程的,这也就回到了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的本质上来了。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呈现其精彩和艺术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多做准备,注意观察,自己多思考,并且换位从儿童的视角进行思考,让问题发挥其火种与催化剂之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