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种子肾形,黄色。多用块茎繁殖。性喜冷凉干燥,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土为佳。马铃薯水分利用率是小麦和玉米的8倍,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一个很好的选择。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饲菜兼用作物,块茎可供食用,营养成分齐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面的,在欧洲被誉为第二面包。马铃薯是我国五大主食之一,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全国产量将达到1.5亿吨,种植面积达到1.2亿亩。我县是个农业大县,马铃薯作为主要种植品种之一,已扩展至2.5万亩,年产量4.2万吨,总产值0.6亿元,已占到我县蔬菜总产值的1/9。
但是,由于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一是多未避开与茄科作物、薯蓣科作物轮作,造成了土传病害不能根治;二是种薯消毒不严,致使了菌源扩大;三是管理不够精细,种植户间产量不均衡,滞育了整体产量的提升;四是由于农户的科技意识还不完全到位,生产中不免依然在用一些无公害蔬菜生产禁忌的农药、化肥品种,减缓了无公害蔬菜进展步伐。
为改变以上现状,经实践,摸索出一套无公害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种薯不行,产量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推荐应用紫花白、荷兰七号等成熟早、产量高、品质好、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品种。
2 地块选择
尽量选用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地块种植。
3 播前准备
3.1 冬灌 将准备种植马铃薯的地块秋耕冬灌,起到杀灭越冬害虫及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作用。
3.2 种薯处理
(1)催芽:于2月上旬选择健壮种薯置于室内散射光下,保持15-20℃,进行催芽处理,至多数种薯芽眼萌动即可切块。
(2)切块:播前一天将种薯切块,切块重量不低于20—25克,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薯块切成立块(不能切成片状),宁大勿小,多带薯肉。切块时发现的带菌种薯坚决抛弃不用。
(3)拌种:播种前应用“草木灰+百菌清+新高脂膜”或高巧进行拌种。切块要置于阴凉处晾至伤口愈合,防止腐烂。3.3 整地施肥 播前,亩施用农家肥3000—3500公斤。
4 适时播种
于3月上中旬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采用宽窄行起垄覆膜套种模式,垄间距110厘米,宽行(垄宽)7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30—40厘米。
5 田间管理
(1)炼苗:播后30天马铃薯开始出苗,此时要经常到田间观察,在出苗的地方打孔进行炼苗,也避免因气温过高幼苗生长过快长至薄膜处烧苗。
(2)放苗:于晚霜过后于晴天进行放苗,每穴只留一株壮苗,有多余的苗及时拔除,同时进行培土。
(3)现蕾期管理
现蕾期开始浇头水,浇水后及时中耕,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4)控制旺长
浇头水后20天开始,5月底—6月底,注意观察株型及生长情况,田间植株封垄,叶面积系数大于2.5时,每亩喷施多效唑600倍控制旺长,亩用量60—70克,辅以4‰磷酸二氢钾和硕丰481进行生长调节。
(5)薯块膨大期管理
马铃薯于开花后进入薯块膨大期,此时土壤要保持湿润,尤其是初花期、盛花期及终花期的浇水尤为关键。一般天旱时6月5—10日浇第二水,6月底浇第三水,实施垄间浇灌。浇水后待地面干时及时松土,防止地表板结。此时一定要及时摘花、掐蕾。
(6)采收
一般于七月中下旬、小暑左右开始采收。
6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豆芫菁等。
6.1 晚疫病
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生育阶段密切相关。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病害在10天内可传遍全田,损失严重。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无毒种薯,二是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地面撒施石灰,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6.2 病毒病
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表现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茎叶异常现象,并造成巨大损失。
防治方法:在发生病毒病后也可用1.5%的植病灵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喷雾。
6.3 地下害虫
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可咬断幼苗或危害块茎造成商品率下降。
防治方法:(1)秋翻、秋耙,破坏其越冬场所,可杀死大量幼虫和卵,减少越冬基数。(2)中耕灭虫。(3)设置糖蜜诱杀器或黑光灯诱杀成虫。(4)药剂防治: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400~500g。
6.4 豆芫菁
成虫有群集为害习性,可于清晨用网捕成虫,集中消灭。也可亩用40%辛硫磷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5%杀虫双水剂喷雾防治,连续喷雾2次,间隔7天。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饲菜兼用作物,块茎可供食用,营养成分齐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面的,在欧洲被誉为第二面包。马铃薯是我国五大主食之一,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全国产量将达到1.5亿吨,种植面积达到1.2亿亩。我县是个农业大县,马铃薯作为主要种植品种之一,已扩展至2.5万亩,年产量4.2万吨,总产值0.6亿元,已占到我县蔬菜总产值的1/9。
但是,由于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一是多未避开与茄科作物、薯蓣科作物轮作,造成了土传病害不能根治;二是种薯消毒不严,致使了菌源扩大;三是管理不够精细,种植户间产量不均衡,滞育了整体产量的提升;四是由于农户的科技意识还不完全到位,生产中不免依然在用一些无公害蔬菜生产禁忌的农药、化肥品种,减缓了无公害蔬菜进展步伐。
为改变以上现状,经实践,摸索出一套无公害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种薯不行,产量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推荐应用紫花白、荷兰七号等成熟早、产量高、品质好、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品种。
2 地块选择
尽量选用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地块种植。
3 播前准备
3.1 冬灌 将准备种植马铃薯的地块秋耕冬灌,起到杀灭越冬害虫及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作用。
3.2 种薯处理
(1)催芽:于2月上旬选择健壮种薯置于室内散射光下,保持15-20℃,进行催芽处理,至多数种薯芽眼萌动即可切块。
(2)切块:播前一天将种薯切块,切块重量不低于20—25克,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薯块切成立块(不能切成片状),宁大勿小,多带薯肉。切块时发现的带菌种薯坚决抛弃不用。
(3)拌种:播种前应用“草木灰+百菌清+新高脂膜”或高巧进行拌种。切块要置于阴凉处晾至伤口愈合,防止腐烂。3.3 整地施肥 播前,亩施用农家肥3000—3500公斤。
4 适时播种
于3月上中旬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采用宽窄行起垄覆膜套种模式,垄间距110厘米,宽行(垄宽)7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30—40厘米。
5 田间管理
(1)炼苗:播后30天马铃薯开始出苗,此时要经常到田间观察,在出苗的地方打孔进行炼苗,也避免因气温过高幼苗生长过快长至薄膜处烧苗。
(2)放苗:于晚霜过后于晴天进行放苗,每穴只留一株壮苗,有多余的苗及时拔除,同时进行培土。
(3)现蕾期管理
现蕾期开始浇头水,浇水后及时中耕,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4)控制旺长
浇头水后20天开始,5月底—6月底,注意观察株型及生长情况,田间植株封垄,叶面积系数大于2.5时,每亩喷施多效唑600倍控制旺长,亩用量60—70克,辅以4‰磷酸二氢钾和硕丰481进行生长调节。
(5)薯块膨大期管理
马铃薯于开花后进入薯块膨大期,此时土壤要保持湿润,尤其是初花期、盛花期及终花期的浇水尤为关键。一般天旱时6月5—10日浇第二水,6月底浇第三水,实施垄间浇灌。浇水后待地面干时及时松土,防止地表板结。此时一定要及时摘花、掐蕾。
(6)采收
一般于七月中下旬、小暑左右开始采收。
6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豆芫菁等。
6.1 晚疫病
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生育阶段密切相关。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病害在10天内可传遍全田,损失严重。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无毒种薯,二是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地面撒施石灰,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6.2 病毒病
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表现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茎叶异常现象,并造成巨大损失。
防治方法:在发生病毒病后也可用1.5%的植病灵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喷雾。
6.3 地下害虫
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可咬断幼苗或危害块茎造成商品率下降。
防治方法:(1)秋翻、秋耙,破坏其越冬场所,可杀死大量幼虫和卵,减少越冬基数。(2)中耕灭虫。(3)设置糖蜜诱杀器或黑光灯诱杀成虫。(4)药剂防治: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400~500g。
6.4 豆芫菁
成虫有群集为害习性,可于清晨用网捕成虫,集中消灭。也可亩用40%辛硫磷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5%杀虫双水剂喷雾防治,连续喷雾2次,间隔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