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如何“入味”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人已经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恢复古人读书的方法。但是古人的读书经验,对于我们如何在阅读中做到最大限度地贴近文本,从文本中挖掘出尽可能多的内在含义,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我想从六个方面,谈谈古人读书的方式。它们是:诵、录、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

古人的背诵能力让我们大吃一惊


  “诵”字的原意即大声背诵。古人的背诵能力,今天看来很让我们大吃一惊。
  宋代江阴有一个姓葛的秀才,有一次,他去拜见地方官。在候见厅里,他碰到另一名“意象轩骜”的士人已先等在那儿。这位葛君便很恭敬地向他作揖问候。对方见葛君穿戴贫寒,有点看不起他,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葛君非常不满意。坐了一会儿,他便问道:“你来见地方官,有没有‘衔袖之文’?”这是指古代士人为求长官、前辈的赏识,在见面时向后者呈献的代表作品,也叫“行卷”。那人自然没有忘记带着它。葛君便向他要求看一看。那人素来自负,于是很得意地拿出自己的行卷给葛君。葛君接过来“疾读一过”,口称“大好”,当即交还。不一会儿,两人一起见地方官。眼看谈话就要结束,葛君突然说:“我这些不成样子的文章,都被这位老兄占为己有。刚刚他呈献的那些篇章都是我写的。我可以当场背一遍,以作证明。”然后他就高声背诵起来,居然“不差一字”。在座的人都信以为真,纷纷责备那个真正的作者。“其人出不意,无以自解,仓皇却退。归而惭恚,得疾几死。”
  有关葛秀才的传闻之词,未必完全真实。但是,当时人们的记诵能力很强,则肯定是事实。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更不用说在纸张取代竹帛成为最基本的书写材料之前(此种取代之完全实现要晚至两晋之际),也就是人们在一生中只有很珍贵、很稀少的几次机会能够接触到典籍的时候,人记诵文本的潜在能力就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这种能力不但在少数人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就是对很大一部分读书人来说,也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证据呢?只要回忆一下唐人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宋人所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个中的道理便可看作最直接的证据。人们对科举的两个主要科目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进士的取录标准是文学创作的才能,所以进士科成为展示读书人才华的主要竞争科目。考的人多,录取难,中选者也更受社会的尊敬。明经科考的是记诵,可谓“手抄义疏,口诵集解,心熟笺注”,所以被当时人看作是一条“舍精就简,去难从易”的晋身之路。可见记诵已经变成古代士人的寻常技能。
  记诵潜力的发挥固然与典籍难求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读书传统中,记诵又远远超出了用以机械地保存典籍文本的一种方法或手段的意义。朱熹说“读书须成诵,方精熟”,就是这个意思。
  举苏东坡为例。有一个夜晚,他在《赤壁赋》中提到过的“雪堂”内,再三再四地诵读《阿房宫赋》。每读完一遍,即反复咨嗟叹息,至夜深时分还不肯罢休。这就苦了在外间侍候的两名陕西籍老兵。主人不就寝,他们当然也只好干等。其中一人长叹说:“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另一人说:“也有两句好。”先说话的这位大怒道:“你又理会得甚底?”答曰:“我爱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原來他是将杜牧的这两句话,当作了宣泄自己怨气的寄托。
  所以,成诵的目的,主要还不是为了简单地复制一个文本,而是为了在“精熟”的程度上充分地对它加以解读。它不是一种储存书籍的方法,而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司马光藏书万卷,仍经常动手抄书


  “录”就是抄书。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为《送东阳马生序》。在那篇文章里,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给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与记诵一样,录书也不仅是保存文本的方法而已,它本身即是一种读书方法。所以古人有“一录则胜数过”的说法,意思是抄录一遍,其效果远胜于从头到尾读上好几遍。司马光在位于洛阳的“独乐园”里有一个著名的“读书堂”,堂内藏书万卷。但他仍然经常动手抄书。除了整篇整本地抄录,摘录、笔记也是通过“录”来加深对文本理解的一种途径。所谓“不动笔墨不翻书”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录”的一义。
  “校”即校勘。在印刷术投入使用前,古书都经历过以记诵文本和抄本形式流传的阶段,记诵或抄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差错,致使同一典籍的文本在辗转流传之中变得差异极大。这种情况即使在印刷书籍出现之后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据的底本原有差异,二是刻板印刷过程中又可能出现新的错误。所以古人读书,在诵、录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对,以便尽可能地保持文本的准确性。
  这里有两个很不容易做到的地方。首先,照本改字,要做到不错不漏,本身即是一件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校书如扫落叶。院子里的落叶,绝不可能一遍就打扫干净。校书也是这样。其次,要在不同文本的字句差异之间进行准确的判断与取舍,更是一件显现真功夫、硬功夫的难事。所以段玉裁曾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钱大昕读《后汉书》卷六十八《郭泰传》,在传文末尾处发现有七十四字“词句不伦”,于是举出不依前文避讳体例称字而称名、叙事重出、书字而不书名、词意重沓等“四疑”,推测此七十四字本非《后汉书》中的原文。此后,人们发现了一部嘉靖年间的福建版《后汉书》,是当时根据一种宋代刊本翻刻的,这个刊本中的《郭泰传》,果然如钱氏所言,没有那七十四字。

长生殿夜半私语,白居易错了吗?


  “疑”是指一种积极追问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许衡,就最喜欢善于“疑”的学生。他的传记有曰:“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因语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学斯有得矣。’”不过,这个意思并非他自己的发明,比他早一点的朱熹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   所谓“疑”,当然不是提倡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怀疑一切,或者蛮不讲理、吹毛求疵地去否定别人。清朝有个学者叫毛奇龄,平生不喜欢苏东坡。一次在京师中,有人问他:你说苏轼的诗文不好,那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难道也写得不好吗?这一问没有难倒毛奇龄。他当即愤然地回答:“鹅也先知,怎只说鸭!”在场的朋友无不为之捧腹。显然,“疑”不是指这种毛奇龄式的强辩。相反,中国学术传统所推崇的最高境界倒是“平实”,即所谓“极于高远,而卒反就于平实”。追问应当一直追到平实之处,而不是靠危言耸听、巧言令色,使人蒙蔽于一时。
  白居易的诗篇《长恨歌》中有两句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有人说,长生殿是祭神的宫殿,绝非“私语”之处,当改作“飞霜殿”才符合情理。清代的考据家阎若璩指出,这种见解的根据出于《长安志》。据该书,天宝六载改温泉宫为华清宫,重新命名其中专用于洗浴的宫室为九龙殿,寝宫为飞霜殿,祭神的宫殿则名为长生殿。这样说来,唐明皇和杨贵妃夜半私语的地方,似乎应当在供他们休寝的飞霜殿才是。那么,白居易错了吗?
  阎氏接着征引《资治通鉴》的一条注文指出,唐代皇帝寝殿亦可通称长生殿。洛阳、长安、骊山都有长生殿。故此阎氏以为,长生殿实有两义。一为专名,华清宫祭神宫殿是也;二为通名,唐宫中的寝殿是也。白诗所谓长生殿,即以该名的后一义言之,所以未必有不妥之处。
  陈寅恪又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华清池是温泉。唐皇华清宫之行,实乃继承北朝贵族以温汤疗疾来除寒祛风的旧俗而已,而这只能发生在冬春之际寒风料峭的时节。事实上,细检史书,可知唐皇驻跸温泉,确实也多在冬末春初,未见以夏日炎暑临幸骊山之例。白居易不谙内宫规制,“长生殿夜半私语”的文学描写,殊不必看作就是史实。考据家的失误之处,恰在于过分认真地把白诗与记录史实的文献等同对待了。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家黄永年更在以上说法的基础上指出,白诗如此描写,非因“常识之不足,盖实有其苦心在也”。这番“苦心”便是:诗人必欲合并当时已流行民间的七夕牛女故事、玄宗宴乐最典型的背景华清宫,以及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的蓝本为一体。也就是说,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既须为骊山华清宫,其中心复须为七夕。“鱼与熊掌,必欲兼得,此‘七月七日长生殿’故事之所以产生也。”
  从引出对白诗的质疑,到否定此一质疑,再到对质疑的否定之否定。经过这一番反复,阅读者的理解就可能比过去又前进了那么一小步。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约而博、又反博归约的思考过程。有疑故而要发问,有问然后才有学。“疑”的态度,就这样推动着我们读书的深入和学问的长进。

这大概就是“睡余书味在胸中”


  所谓“入味”,是我从古人的以下这些话中间概括出来的一个说法:“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朱熹);“弃书册而游息时,书味犹在胸中”(黄庭坚);“睡余书味在胸中”(陆游)。
  关于读书读到“见得真味”,略举两个有趣的例子。13世纪中叶,华北有一个名叫刘德渊的士人,某夜与另一个读书人“对榻学馆”。半夜三更,他突然起床,把同屋者摇醒,说:“我对诸葛亮的言论忽然产生一种不同看法。可惜未能与他生在同时,否则一定要当面向他指出来。”这大概就是陆游所谓“睡余书味在胸中”的境界。否则他怎么会在半夜三更这么激动地从床上爬起来?
  另一个是司马光的故事。这位老先生罢官退居洛阳的時候,每天用读书打发日子。一天早晨,有一个学生去拜访他。见面后老先生兴奋地向学生宣布:“昨夕看《三国志》,识破一事。”于是叫学生搬出《三国志》和《文选》,当场检阅有关魏武帝曹操《遗令》的记载。我们知道,遗嘱必定会选择最紧要的事情来交代后人。曹操的《遗令》有数百言之多,对他死后如何处置曹氏与东汉王室的关系问题,却一字不曾提及。对于怎么样分配家里储存的香料、妻妾应靠织履卖钱而自食其力一类琐细的事情,他反而说得再详细不过。老先生曰:“遗令之意如何?”学生回答:“曹公一生奸诈,死到临头,总算说出了几句有点人情味的话。”司马光大不以为然,他说:“此乃操之微意也。……其意若曰:禅代之事,自是子孙所为,吾未尝教为之。是实以天下遗子孙而身享汉臣之名。”他对窥破了曹操虽“蓄无君之心久矣”,然固畏于“名义”,仍欲保全自己“汉臣”身份的“微意”颇为得意,说道:“此《遗令》之意,历千百年无人识得。昨夕偶窥破之。”司马光的这种眼光,与他“见得真味”的读书法当然是息息相关的。
  提倡读书要存“疑”、要“入味”,不等于说就可以对文本作任情随意的主观发挥。毫无约束地“疑”,会变成“疑心生浪鬼”;毫无规定性地“入味”,会引得人走火入魔。为此,在读书时保持一种“大其心”而“使自得”的精神状态,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说读书“当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着实体验。……学问之道无它,求之于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颐所说:“读书当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疑与入味,都应当避免过分的、刻意的人为操作成分,尽可能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认识过程。完美实现这一过程,关键在于要保持一种平心易气的精神境界。平心易气,换一个说法,即“须放心、宽快、公平以求之”,或曰“须是大其心,使开阔”。“大其心”之所以必要,因为“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心大则能看得百物皆通,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自然达成,这叫“优游涵泳,使之自得也已”。所以宋儒认为“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这里所谓“安排布置”,指挖空心思的纯主观臆测,指过分地依赖于各种人为技巧或手段,对文本作牵强附会的过度解释,指拿某种绝对的、主观的、一成不变的尺度去衡量人间和自然世界。
  “使自得”还有一个意思,即强调通过直接地接触文本去感知和体察它的丰富含义,而不须经过有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隔靴搔痒。在这方面,章学诚的一段话讲得极透彻。他说,文章的佳胜,只有靠读者自己去体悟,是他人无法代劳的。“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旨;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
  这些古人读书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精读”特别有启发作用。当然,无论是谁,一辈子能够精读的书籍,其品种和数量都是很有限的。我们做不到、事实上也不必用精读的方法来对待每一本需要看的书。但是,根据各人的不同需要,选择几种或十几种最重要的书籍来精读,我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必要的。只有具备了起码的精读经验,你的读书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缺少了对精读的体验,也就很难说真正学会了读书。
  (选自《解放日报》2018年2月19日。有删节)
其他文献
甲子a,上御丹鳳门b,赦天下,诸色逋负,一切蠲免c,常贡之外,悉罢进奉d。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e、五坊小儿之类f,悉罢之。  先是,五坊小儿张捕鸟雀于闾里者,皆为暴横以取人钱物,至有张罗网于门不许人出入者,或张井上使不得汲者,近之,辄曰:“汝惊供奉鸟雀!”即痛殴之,出钱物求谢,乃去。或相聚饮食于酒食之肆,醉饱而去,卖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殴詈。或时留蛇一囊为质,曰:“此蛇所以致鸟雀而捕之
期刊
SONY产品总有一种让人心动的感觉。无论是从产品的外观设计还是内置在其中的技术上看都很好的散发出让人心动的味道,这种源自特定品牌的气息并不是单单依靠硬件配置所能拥有的。这是SONY设计理念的传承,在全新的Xperia系列产品更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纯正的日系味道。独特的外观设计已经成功的吸引到了众人的眼球,Xperia Z L36h将镜面作为自己标志,以方正且简洁的设计风格展示在用户面前。  方正风格 
期刊
编者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为此,本刊设立“中华茶文化”专栏,邀请茶文化专家、“多聊茶”创始人杨多杰为您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茶的曾用名  油条,是北京人都爱吃的早点。可到了天津,这种吃食被称作“果子”。天津煎饼与北京的不同,用油条代
期刊
触感决定体验  PadFone2与PadFone在外观风格上有着绝对的相似度。轻薄依旧是PadFane2的主旋律,而机身侧边的金属线条便是它的间奏乐章;金属与工程塑料材质的组合优雅却不失质感,机身电池后盖上的弧形防滑花纹设计为整体外观增添了美感,同时又带来了良好的握持体验;机身底部的斜角切面设计,在视觉上让Padfone2的轻薄感再次提升。拥有135g机身重量与138 mm x 68.9 mm x
期刊
不暖不寒天气,无思无虑山人。竹窗时听野禽鸣。更有松风成韵。 竟日蒲团打坐,有时藜杖闲行。呼童开酒荐杯羹。欲睡攜书就枕。  (《全宋词》)【品读】  “不暖不寒天气,无思无虑山人。”开篇这句,很是散淡,倒像副对子。这对子,念念直觉空灵,实有禅意。记忆中很多对联都有这样的意味,如“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如“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无锁待云封”,如“风叫万岳,月照千峰”。此一联,似该给取个横批,或曰:被
期刊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①,历故栈道下谷②,俗谓千梁无柱也③。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④,烧坏赤崖以北阁道⑤,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⑥,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⑦,魏延先退而焚之⑧,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
期刊
[摘 要] 自从Blog面世以来,如何有效地将Blog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学界感兴趣的课题之一,但Blog的“零技术”之说让很多人忽略了Blog开发者提供的支持技术。Blog有三大核心功能,RSS、TrackBack Ping和Permalink。本文详细介绍了前两者和Tag标签的应用现状和使用方法,并对Blog及其技术的教育应用有效性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Blog;RSS;Track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与课件内容共享有关的IMS内容包装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课件内容共享和重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已有的Web授课系统构架,设计一个基于Web的授课系统,实现了IMS关于课件内容共享的包装规范的思想。  [关键词]IMS;课件内容;内容包装规范;授课系统;系统设计教学
期刊
[摘 要]发展现代网络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建设,而改进资源的重用性和通用性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教育资源元数据及目前流行的几种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重点从基于CILTS(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技术规范)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原理着手,介绍一种基于CELTS元数据标准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及过程,旨在通过推广和应用,实现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共享和重用。  [关键词]CEL
期刊
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对今天领导干部的启发,还体现在“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上。  儒家认为从政者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与上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与平级的关系。要想处理好这三种关系,首先应该讲“礼”。  “礼”就是礼让、礼节。孔子的弟子有子曾经说过,“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违反礼而讲“和”则是绝对不行的(见《论语·学而》)。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心里想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