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视野下魏晋时期女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来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时期的女性是中国古代史上精神、行为举止极为自由奔放的女性,她们崇尚才智、能言善辩、才识过人,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对身体和精神的束缚,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与当时女性所受的多元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多样化的教育下,魏晋时期的女子获得了不输于男子的渊博学识和巾帼气概。
其他文献
《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其中“女”部字238个,重文13个,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婚姻习俗及亲属关系等内容。以“婚、姻、嫁、娶、媒、妁、娉”为例,研究和分析古代传统婚俗文化。其中,“娶、婚、姻”三字体现了劫掠婚的实质,“嫁”字反映了交换婚的情况,“娉、媒、妁”三字完整地展现了古代聘娶婚的面貌。
每次到岳麓书院,在讲堂南北两壁『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八个近两米高的大字碑前徘徊,目光便会随着那些笔力矫劲的笔画游走,有一股袭人的静气,让人沉默,让人静穆,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刘墉书法风格形成过程,以明末清初逄哥庄刘氏的家学传承为切入点,探析在家族文化教育的氛围下,处于赵董书风风靡的时代环境中,以赵孟、董其昌为家族书法传承的主要取法对象,刘墉书法即自赵董书法入手并根深蒂固,中年以后上溯钟繇、苏轼,并浸淫《阁帖》,晚年沾取碑版古拙之气的成长过程。在分析刘墉书风塑造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同时,注重探究其笔墨技巧,明晰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所谈刘墉的用笔问题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书风特色。本文从书风形成的角度思考刘墉作为清初一流书家的历史地位的确立,从风格特点上分析其书法高度,同时亦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