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自幼与父母客居在北平,童年最早结识的朋友是中国的曹氏兄弟,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一年级。7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曹大叔一家人就住在我家东边,曹大叔在协和医院实验室工作,显得挺有学问;曹大嫂主要料理家中琐事,很是和蔼可亲。他们家有两个男孩子,老大叫曹兴武,那时候上五年级;老二叫曹兴文,那时候上三年级。
我家院子里有两架葡萄,靠东墙有三棵枣树,很高大,树枝伸过东墙,每年结出来的枣儿又脆又甜。一年秋天的夜里,狂风大作下起大雨,树上的枣儿掉了不少。第二天,曹兴武和曹兴文就把掉在他们院子里的枣儿放在笸箩里,给我们送回来了。我爹剪下一笸箩葡萄亲自送过去,以示感谢。两家因此相识,我和曹氏兄弟亦成了好友,有时我会去曹家院子玩,曹氏兄弟也常过来找我玩。
我爹是汉学家,会说中国话,有时遇到费解的歇后语、俏皮话,他就去向曹大叔请教;曹大叔偶尔也会过来,用我父亲的字典查个字。每次曹大婶包了饺子,总会给我送来一碗,我家做了日本凉糕,也会给曹家送一些。
自从认识了曹氏兄弟,我单调的童年生活变得多彩起来。春天,曹氏兄弟会带我出安定门,在小河沟里捞蛤蟆骨朵儿,夏天粘季鸟儿、钓青蛙,秋天逮蛐蛐儿、油葫芦,冬天在冰上玩小冰车。
好景不長,曹大叔失业了,他们家经常叫打鼓的卖东西,曹氏兄弟也变蔫了。有一天,他们俩来我家,我爹问他们寒假的计划,他们说去卖报,把下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挣出来。我爹夸他们是好样的,说他自己就是半工半读念的书。当时他就给我下了命令:“从明天起,你跟他们去卖三天报。”
第二天早晨4点,天还没亮,曹氏兄弟就来找我了。我们顶着寒风从安定门走到灯市口,许多卖报的围着批发报纸的人,我好不容易挤到跟前,选了四种报纸,每种十份。拿着报纸穿了两条胡同,一个人影也没有,我只好站在十字路口吆喝。那时我的中国话并不熟练,像背书一样:“《华北日报》《新民报》……”路人看见这样一个穿着日本学生制服、戴着日本学生帽,敞穿一件粗呢子大衣的报童,都报以奇异的眼光,我喊破嗓子,也没人买报。
就这样一个路口一个路口地移动,到交道口我也没卖出一张报纸。快到家了,我把报纸藏在大衣里,直奔厨房找我妈,我妈见状,说:“快把报纸藏到煤箱子里,留着引火用。”然后递给我一张钞票。我拿着钞票,缩着脖子,进了我爹的书房。我爹夺过钞票揉成一团,拽到我脸上,大吼:“这不是你挣的钱!”我赶紧跑出来,心中纳闷:他又没跟着我,怎么知道这不是我卖报挣来的钱呢?
第二天,报纸又扔到煤箱子里了。正巧曹氏兄弟过来了,问我卖报卖得怎么样,我说:“一张也没卖出去。”
曹兴武说:“报呢?”
我说:“扔到煤箱子里了。”
曹兴文说:“那都是钱,别扔啊!”他们让我拿上报纸,一同到交道口去卖。
我们找了一块干净的地方,将报纸一份份摆好,用砖头、瓦块和石头压好,三个人一起吆喝:“买报嘞!《华北日报》《北平日报》……”不一会儿,报纸就卖完了。
我们三个人坐在台阶上,开起了“业务会议”。曹兴文说:“你那么吆喝就不对路,不像卖报的,一会儿咱们上城根练练去。”
曹兴武说:“你那身打扮像小日本儿,哪儿像卖报的,回头让兴文找身棉服给你换上,明天你别走单了,跟着我跑,有买报的你先上去卖。”
我们还研究了一下路线,先往南到王府井,再往东到东单,然后往北奔北新桥,我和曹兴武在马路左边,曹兴文在马路右边。
那时的安定门城根很僻静,我们站成一排面对城墙,他们喊一句,我跟着喊一句,我练得差不多了,大家才一起吆喝。曹兴武的棉衣、棉裤、棉鞋也送过来了,补丁虽多,但曹大婶拆洗得干干净净。毛窝儿大了点,塞了些棉花;棉裤长了点,把裤腿卷起来;棉袄大了点,腰里系条绳子。还有一顶旧帽子。
第三天卖报,我们还没跑到北新桥呢,报纸就卖完了。我像凯旋的勇士,挺着胸脯跨入我爹的书房,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我从兜儿里一把一把地把钱掏出来,拍在他的桌子上。
我爹笑了:“这才是你挣的钱呢!你想,卖了一上午报,能卖一张整票回来吗?”我这才恍然大悟。老爹一高兴,说:“奖励奖励你!”我以为有什么好事呢,结果他说:“再卖三天报。”
1948年北平围城的时候,曹大叔一家搬走了,我心中空落落了很长时间。大约过了两年,院子里走进来一位军人,他向我们行了个军礼。细一看原来是曹兴武,我和我妈高兴得直掉眼泪。他告诉我们,他和弟弟都参了军,曹大叔随南下工作团去了南方,曹大婶也有了工作。
此后我搬了三次家,后来回国,便与曹家人断了联系。你们给我上了生活的第一课,我永远怀念你们,感谢你们。
(刘振荐自2017年9月23日《北京晚报》)
曹大叔一家人就住在我家东边,曹大叔在协和医院实验室工作,显得挺有学问;曹大嫂主要料理家中琐事,很是和蔼可亲。他们家有两个男孩子,老大叫曹兴武,那时候上五年级;老二叫曹兴文,那时候上三年级。
我家院子里有两架葡萄,靠东墙有三棵枣树,很高大,树枝伸过东墙,每年结出来的枣儿又脆又甜。一年秋天的夜里,狂风大作下起大雨,树上的枣儿掉了不少。第二天,曹兴武和曹兴文就把掉在他们院子里的枣儿放在笸箩里,给我们送回来了。我爹剪下一笸箩葡萄亲自送过去,以示感谢。两家因此相识,我和曹氏兄弟亦成了好友,有时我会去曹家院子玩,曹氏兄弟也常过来找我玩。
我爹是汉学家,会说中国话,有时遇到费解的歇后语、俏皮话,他就去向曹大叔请教;曹大叔偶尔也会过来,用我父亲的字典查个字。每次曹大婶包了饺子,总会给我送来一碗,我家做了日本凉糕,也会给曹家送一些。
自从认识了曹氏兄弟,我单调的童年生活变得多彩起来。春天,曹氏兄弟会带我出安定门,在小河沟里捞蛤蟆骨朵儿,夏天粘季鸟儿、钓青蛙,秋天逮蛐蛐儿、油葫芦,冬天在冰上玩小冰车。
好景不長,曹大叔失业了,他们家经常叫打鼓的卖东西,曹氏兄弟也变蔫了。有一天,他们俩来我家,我爹问他们寒假的计划,他们说去卖报,把下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挣出来。我爹夸他们是好样的,说他自己就是半工半读念的书。当时他就给我下了命令:“从明天起,你跟他们去卖三天报。”
第二天早晨4点,天还没亮,曹氏兄弟就来找我了。我们顶着寒风从安定门走到灯市口,许多卖报的围着批发报纸的人,我好不容易挤到跟前,选了四种报纸,每种十份。拿着报纸穿了两条胡同,一个人影也没有,我只好站在十字路口吆喝。那时我的中国话并不熟练,像背书一样:“《华北日报》《新民报》……”路人看见这样一个穿着日本学生制服、戴着日本学生帽,敞穿一件粗呢子大衣的报童,都报以奇异的眼光,我喊破嗓子,也没人买报。
就这样一个路口一个路口地移动,到交道口我也没卖出一张报纸。快到家了,我把报纸藏在大衣里,直奔厨房找我妈,我妈见状,说:“快把报纸藏到煤箱子里,留着引火用。”然后递给我一张钞票。我拿着钞票,缩着脖子,进了我爹的书房。我爹夺过钞票揉成一团,拽到我脸上,大吼:“这不是你挣的钱!”我赶紧跑出来,心中纳闷:他又没跟着我,怎么知道这不是我卖报挣来的钱呢?
第二天,报纸又扔到煤箱子里了。正巧曹氏兄弟过来了,问我卖报卖得怎么样,我说:“一张也没卖出去。”
曹兴武说:“报呢?”
我说:“扔到煤箱子里了。”
曹兴文说:“那都是钱,别扔啊!”他们让我拿上报纸,一同到交道口去卖。
我们找了一块干净的地方,将报纸一份份摆好,用砖头、瓦块和石头压好,三个人一起吆喝:“买报嘞!《华北日报》《北平日报》……”不一会儿,报纸就卖完了。
我们三个人坐在台阶上,开起了“业务会议”。曹兴文说:“你那么吆喝就不对路,不像卖报的,一会儿咱们上城根练练去。”
曹兴武说:“你那身打扮像小日本儿,哪儿像卖报的,回头让兴文找身棉服给你换上,明天你别走单了,跟着我跑,有买报的你先上去卖。”
我们还研究了一下路线,先往南到王府井,再往东到东单,然后往北奔北新桥,我和曹兴武在马路左边,曹兴文在马路右边。
那时的安定门城根很僻静,我们站成一排面对城墙,他们喊一句,我跟着喊一句,我练得差不多了,大家才一起吆喝。曹兴武的棉衣、棉裤、棉鞋也送过来了,补丁虽多,但曹大婶拆洗得干干净净。毛窝儿大了点,塞了些棉花;棉裤长了点,把裤腿卷起来;棉袄大了点,腰里系条绳子。还有一顶旧帽子。
第三天卖报,我们还没跑到北新桥呢,报纸就卖完了。我像凯旋的勇士,挺着胸脯跨入我爹的书房,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我从兜儿里一把一把地把钱掏出来,拍在他的桌子上。
我爹笑了:“这才是你挣的钱呢!你想,卖了一上午报,能卖一张整票回来吗?”我这才恍然大悟。老爹一高兴,说:“奖励奖励你!”我以为有什么好事呢,结果他说:“再卖三天报。”
1948年北平围城的时候,曹大叔一家搬走了,我心中空落落了很长时间。大约过了两年,院子里走进来一位军人,他向我们行了个军礼。细一看原来是曹兴武,我和我妈高兴得直掉眼泪。他告诉我们,他和弟弟都参了军,曹大叔随南下工作团去了南方,曹大婶也有了工作。
此后我搬了三次家,后来回国,便与曹家人断了联系。你们给我上了生活的第一课,我永远怀念你们,感谢你们。
(刘振荐自2017年9月23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