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心理问题症状表现可能一样,如行为问题、情绪困扰,但形成的原因各有其特殊性,需要班主任细心发现,耐心疏导,精心呵护。一个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高超的育人艺术的优秀班主任,就应该像一个医术炉火纯青的老中医那样,灵活运用“望”“闻”“问”“切”,善于做学生心理的一名保健医生。
望
“望”,即观察。行为是心理的外化,心理上有了问题,不可能在日常行为上没有蛛丝马迹。班主任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从问题学生细微的行为变化中找出需要进行辅导的信息。
我班孙同学性格开朗、活泼,身强体健,交际广,爱好拳击,刚荣获浙江省“杭装杯”青少年拳击赛亚军,是校拳击队的队长,是一名在同学眼里具有“中国拳王”阿不都西库之虎气,美国“野兽”泰森之猛气的十足的拳击手。而且一天不到校拳击室训练,心里就痒得难受。就是这样的一个拳击手,有一段时间却连续几天没来拳击室训练。我和他的拳击教练都觉得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一经了解,从中发现了一起很难为学校所知的校外恶性打架事件。
一起小小的非常态事件,也许潜伏着对学生个体、对班级和学校的极大的危害。班主任要善用“望”功,尽可能发现学生身上的哪怕极为微小的变化。
闻
“闻”,即倾听。班主任要善于倾听。言为心声,说话的内容、方式和流露的情绪色彩都可以给班主任提供辅导信息。
我班唐同学能力很强,做事干练,是班级生活委员,检查卫生扣起分来毫不留情,一直以来是我班的得力干将,最近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我与几个学生干部聊天,发现其他学生干部甚至班里的同学在非正式场合都喊她“林妹妹”。这事很怪,她的性格像“林妹妹”吗?我意识到这个“绰号”里面可能有文章,一经了解,果然如此。
班主任的倾听工作,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在办公室,也可以随机进行,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状态下效果更佳。
问
“问”,即询问。通过对学生妥当的询问,了解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与问题症状有关的情况。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单凭看到事情的一些表面现象就武断地下结论,做出处理决定,尤其是对那些表面看似很简单的事情。正是如此,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是不可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
给同学起“绰号”是校园里很普遍的现象,一般不太为老师所注意。偶尔发现有不太雅观或不太合适的“绰号”,也只是稍加批评,只要从此不再喊叫就当没事了。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妨追问一下:“为什么会给他(她)起这么个绰号?”前面那个“林妹妹”的绰号,我总觉得里面有文章,在我不断追问下,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唐同学情窦初开,喜欢上了同班的那个拳击手孙同学。纸包不住火,无风不起浪,于是就有了“林妹妹”这个绰号。猛然,心头一振,孙同学几天不来校拳击室训练,会不会与这个绰号有联系呢?看来又有文章做了。
问明了“林妹妹”的由来,我感到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异性交往的疏导辅导工作了。
切
“切”,即体验。如果说“望”“闻”“问”是试图了解真相和内在原因,那么“切”则是对症下药的关键。一般来说,许多问题在“问”后就能真相大白,可以进入如何处理的层面,但是,对有些现象的真相,非要你在“问”过之后再“切”一“切”,深入调查一番,才能水落石出。
我经过“望”——观察:那个“拳击手”这连续几天没来拳击室训练,又通过“闻”——倾听:那个“林妹妹”,同学叫她这个绰号,再经过“问”——询问后似乎真相大白,可以进入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层面了。但我想,处理初中生所谓“早恋”问题,并非简单,不能单刀直入。“问”那个“拳击手”,他也只不过说是训练时胳膊受了点伤,休息几天就可以了,似乎合情合理,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但是,我非得“切”一下不可,眼见为实,我关切地要求看一看他的伤口,“拳击手”一下子乱了神,说什么也不让我看。越是不让,就越有文章,最后事情的真相让我吃了一惊:他的胳膊上留有一道长长的刀伤,原来他与校外的几个小混混打架了,而打架的原因只不过是另有其人指使那几个小混混,教训“拳击手”不许与“林妹妹”好。如果我没有在“问”清楚了原因后再“切”一“切”,亲眼看一看,就不可能及时了解这一真相,就不会及时采取措施,不知道将会酿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所以说,班主任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切”的功夫是何等的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望、闻、问、切”,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而,却在我的心头多加了几个砝码:这便是专家们所说的“危险期”吗?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少了什么?而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老师该怎么办?
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好感,渴望接近异性,并试图与异性同学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这种需要是正当的,有助于个体心理的成长。然而,由于青春期的学生过于敏感和富于想象,使个别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把握不好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导致心理困惑,或处理不好感情与理智的位置,而使有的学生陷入“早恋”之中,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心理的平衡。对上文的“林妹妹”和“拳击手”终究逃脱不了听我的心理辅导“讲座”,并送给他俩各一张“成长的烦恼”心理辅导教育光盘。之后,我特意在班上安排了一节“友谊与爱情一、二、三”心理辅导教育活动课。还特别邀来“拳击手”的教练,一起探讨有关心理辅导教育中的“移情”“目标定位”等方法,建议教练对“拳击手”多加关注。
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我照常打开设在班级宣传栏旁的“心语心愿”信箱,看到了一封署名“小鸟”的信:
尊敬的宋老师:
在今天一节“友谊与爱情”心理教育活动课上,你要我扮演一名女生给一名她喜欢的男生送条子的小品,宋老师,不是我不想表演,也不是怕自己演不好,而是想起那事,我心里感到很不安……我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读罢,不由得抬起头,沿着一缕晨光发现校拳击室内灯火通明……。
“望、闻、问、切”是班主任准确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真实心理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探究原因,由浅入深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综合运用的系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见机行事,灵活运用。一名班主任,如果深得“望、闻、问、切”的要领,炼就一身“中医功夫”,那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
望
“望”,即观察。行为是心理的外化,心理上有了问题,不可能在日常行为上没有蛛丝马迹。班主任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从问题学生细微的行为变化中找出需要进行辅导的信息。
我班孙同学性格开朗、活泼,身强体健,交际广,爱好拳击,刚荣获浙江省“杭装杯”青少年拳击赛亚军,是校拳击队的队长,是一名在同学眼里具有“中国拳王”阿不都西库之虎气,美国“野兽”泰森之猛气的十足的拳击手。而且一天不到校拳击室训练,心里就痒得难受。就是这样的一个拳击手,有一段时间却连续几天没来拳击室训练。我和他的拳击教练都觉得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一经了解,从中发现了一起很难为学校所知的校外恶性打架事件。
一起小小的非常态事件,也许潜伏着对学生个体、对班级和学校的极大的危害。班主任要善用“望”功,尽可能发现学生身上的哪怕极为微小的变化。
闻
“闻”,即倾听。班主任要善于倾听。言为心声,说话的内容、方式和流露的情绪色彩都可以给班主任提供辅导信息。
我班唐同学能力很强,做事干练,是班级生活委员,检查卫生扣起分来毫不留情,一直以来是我班的得力干将,最近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我与几个学生干部聊天,发现其他学生干部甚至班里的同学在非正式场合都喊她“林妹妹”。这事很怪,她的性格像“林妹妹”吗?我意识到这个“绰号”里面可能有文章,一经了解,果然如此。
班主任的倾听工作,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在办公室,也可以随机进行,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状态下效果更佳。
问
“问”,即询问。通过对学生妥当的询问,了解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与问题症状有关的情况。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单凭看到事情的一些表面现象就武断地下结论,做出处理决定,尤其是对那些表面看似很简单的事情。正是如此,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是不可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
给同学起“绰号”是校园里很普遍的现象,一般不太为老师所注意。偶尔发现有不太雅观或不太合适的“绰号”,也只是稍加批评,只要从此不再喊叫就当没事了。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妨追问一下:“为什么会给他(她)起这么个绰号?”前面那个“林妹妹”的绰号,我总觉得里面有文章,在我不断追问下,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唐同学情窦初开,喜欢上了同班的那个拳击手孙同学。纸包不住火,无风不起浪,于是就有了“林妹妹”这个绰号。猛然,心头一振,孙同学几天不来校拳击室训练,会不会与这个绰号有联系呢?看来又有文章做了。
问明了“林妹妹”的由来,我感到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异性交往的疏导辅导工作了。
切
“切”,即体验。如果说“望”“闻”“问”是试图了解真相和内在原因,那么“切”则是对症下药的关键。一般来说,许多问题在“问”后就能真相大白,可以进入如何处理的层面,但是,对有些现象的真相,非要你在“问”过之后再“切”一“切”,深入调查一番,才能水落石出。
我经过“望”——观察:那个“拳击手”这连续几天没来拳击室训练,又通过“闻”——倾听:那个“林妹妹”,同学叫她这个绰号,再经过“问”——询问后似乎真相大白,可以进入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层面了。但我想,处理初中生所谓“早恋”问题,并非简单,不能单刀直入。“问”那个“拳击手”,他也只不过说是训练时胳膊受了点伤,休息几天就可以了,似乎合情合理,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但是,我非得“切”一下不可,眼见为实,我关切地要求看一看他的伤口,“拳击手”一下子乱了神,说什么也不让我看。越是不让,就越有文章,最后事情的真相让我吃了一惊:他的胳膊上留有一道长长的刀伤,原来他与校外的几个小混混打架了,而打架的原因只不过是另有其人指使那几个小混混,教训“拳击手”不许与“林妹妹”好。如果我没有在“问”清楚了原因后再“切”一“切”,亲眼看一看,就不可能及时了解这一真相,就不会及时采取措施,不知道将会酿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所以说,班主任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切”的功夫是何等的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望、闻、问、切”,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而,却在我的心头多加了几个砝码:这便是专家们所说的“危险期”吗?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少了什么?而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老师该怎么办?
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好感,渴望接近异性,并试图与异性同学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这种需要是正当的,有助于个体心理的成长。然而,由于青春期的学生过于敏感和富于想象,使个别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把握不好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导致心理困惑,或处理不好感情与理智的位置,而使有的学生陷入“早恋”之中,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心理的平衡。对上文的“林妹妹”和“拳击手”终究逃脱不了听我的心理辅导“讲座”,并送给他俩各一张“成长的烦恼”心理辅导教育光盘。之后,我特意在班上安排了一节“友谊与爱情一、二、三”心理辅导教育活动课。还特别邀来“拳击手”的教练,一起探讨有关心理辅导教育中的“移情”“目标定位”等方法,建议教练对“拳击手”多加关注。
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我照常打开设在班级宣传栏旁的“心语心愿”信箱,看到了一封署名“小鸟”的信:
尊敬的宋老师:
在今天一节“友谊与爱情”心理教育活动课上,你要我扮演一名女生给一名她喜欢的男生送条子的小品,宋老师,不是我不想表演,也不是怕自己演不好,而是想起那事,我心里感到很不安……我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读罢,不由得抬起头,沿着一缕晨光发现校拳击室内灯火通明……。
“望、闻、问、切”是班主任准确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真实心理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探究原因,由浅入深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综合运用的系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见机行事,灵活运用。一名班主任,如果深得“望、闻、问、切”的要领,炼就一身“中医功夫”,那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