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从小学教育来看,德育相比智育更为重要,在开展智育的过程中,德育应是如影随形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指出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小学教育中,始终是将德育放在第一位,但是德育教育并不单单是指思想品德课程,而是应该将其贯彻落实到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不管是上课还是学校活动,教师都应重视德育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及形式,让小学生获得潜移默化地德育影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在阅历方面还非常缺少,对生活的经验以及为人处事上比较缺乏,而这些学生正处在性格刚刚形成的重要阶段,相关的学校一定要不断的强化德育教育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向着更加健康的、更加积极的方向学习。因此,小学的教育工作不要只是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教育,一定要教会学生做国家以及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一定要加强重视德育教育的位置,让小学生能够详细全面的了解思想道德重要作用,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与错,一定要让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奋斗。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对一些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背诵,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极大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创新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也使得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变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正确观念的培养作用。
(二)德育教育太过形式化
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工作没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以学生来作为主体,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有部分学校却没有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足够的重视,反而对一些表面的形式重点的關注,比如:开会、评比或者是德育主题活动。而举办德育主题活动是一件好事,也比较有利于德育教育有效的进行开展,但是,学校重点是放在活动上面,没有对实际的情况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进行重视。这一问题不但大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校园的校风,对德育教育实际的目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当今,年轻人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学龄前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生怕孩子受了委屈,总是孩子说一不二,其实这是在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对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很不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七八十年前就告诫我们:“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为事倍功半。”在农村或偏远地区,有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其家庭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多障碍。如:和老师顶嘴、屡教不改等。
三、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小学德育融合教育模式
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将德育浸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与活动当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做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方向相互结合。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着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长处。各学科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在备课与上课时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将学科知识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是课本的延伸,教材是生活的总结”这一目标。
(二)德育以人为本,完善考核体系
如今新课改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尽管德育与智育都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宗旨,但德育工作的任务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辨别美丑善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做人问题与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我国大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德育教育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仅应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考量学生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综合表现,评价应该做到公平、公正,选择多名教师进行评价,从而取综合分数。
(三)学校家庭充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该和家长构建相应的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学校更多的是着重教育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缺少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特征就能填补了这个漏洞。所以,学校与家庭就更加需要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教育合力。例如,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长辈的关爱行为进行讲述,并穿插一些礼貌、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这种德育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小学生丰富内心情感以及优秀品德的培养。与此同时,家长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打下基础。加强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接受最先进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就要做到尽职尽责,家长也必须要与学校相互配合,保证德育工作在家得到继续延续。而且德育教育不能只存在于口上喊着标语,更多时候要引导孩子们去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更好地推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文花.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思考[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271-272.
[2] 杨振文.探讨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20-21.
作者简介:王利华(1975-),女(汉族),湖南衡阳,衡阳市珠晖区教育局,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小学教育中,始终是将德育放在第一位,但是德育教育并不单单是指思想品德课程,而是应该将其贯彻落实到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不管是上课还是学校活动,教师都应重视德育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及形式,让小学生获得潜移默化地德育影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在阅历方面还非常缺少,对生活的经验以及为人处事上比较缺乏,而这些学生正处在性格刚刚形成的重要阶段,相关的学校一定要不断的强化德育教育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向着更加健康的、更加积极的方向学习。因此,小学的教育工作不要只是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教育,一定要教会学生做国家以及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一定要加强重视德育教育的位置,让小学生能够详细全面的了解思想道德重要作用,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与错,一定要让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奋斗。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对一些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背诵,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极大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创新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也使得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变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正确观念的培养作用。
(二)德育教育太过形式化
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工作没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以学生来作为主体,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有部分学校却没有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足够的重视,反而对一些表面的形式重点的關注,比如:开会、评比或者是德育主题活动。而举办德育主题活动是一件好事,也比较有利于德育教育有效的进行开展,但是,学校重点是放在活动上面,没有对实际的情况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进行重视。这一问题不但大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校园的校风,对德育教育实际的目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当今,年轻人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学龄前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生怕孩子受了委屈,总是孩子说一不二,其实这是在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对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很不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七八十年前就告诫我们:“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为事倍功半。”在农村或偏远地区,有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其家庭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多障碍。如:和老师顶嘴、屡教不改等。
三、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小学德育融合教育模式
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将德育浸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与活动当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做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方向相互结合。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着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长处。各学科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在备课与上课时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将学科知识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是课本的延伸,教材是生活的总结”这一目标。
(二)德育以人为本,完善考核体系
如今新课改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尽管德育与智育都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宗旨,但德育工作的任务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辨别美丑善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做人问题与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我国大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德育教育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仅应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考量学生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综合表现,评价应该做到公平、公正,选择多名教师进行评价,从而取综合分数。
(三)学校家庭充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该和家长构建相应的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学校更多的是着重教育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缺少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特征就能填补了这个漏洞。所以,学校与家庭就更加需要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教育合力。例如,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长辈的关爱行为进行讲述,并穿插一些礼貌、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这种德育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小学生丰富内心情感以及优秀品德的培养。与此同时,家长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打下基础。加强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接受最先进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就要做到尽职尽责,家长也必须要与学校相互配合,保证德育工作在家得到继续延续。而且德育教育不能只存在于口上喊着标语,更多时候要引导孩子们去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更好地推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文花.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思考[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271-272.
[2] 杨振文.探讨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20-21.
作者简介:王利华(1975-),女(汉族),湖南衡阳,衡阳市珠晖区教育局,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