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弹射式一次性骨髓腔输液器在临床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o_oa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弹射式一次性骨髓腔输液器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多家军地医院对输液时建立静脉通道失败、批量伤病员需紧迫建立输液通道、需建立心肺复苏输液通路的患者,使用自主研发的弹射式一次性骨髓腔输液器进行输液,选择内踝胫骨下端、胫骨上端、骼前上棘、髂后上棘、桡骨远端、肱骨头、胸骨7个部位13个骨髓穿刺点,观察并统计相关临床指标。结果47例患者共进行52例次骨髓腔输液,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23~75岁;其中重症医学科39例次(先后2个部位行骨髓腔输液者5例)。急诊科9例次,其他科室3例次,长途转运1例次;心肺复苏28例次,休克复苏18例次,术后大出血抢救5例次,肿瘤1例次;输入液体有血浆、血浆代用品、生理盐水或林格液;内踝胫骨下端、胫骨上端、骼前上棘、桡骨远端、肱骨头、胸骨部位的重力输液速度分别为30.0、15.4、21.2、7.2、15.0、23.8 mL/min;加压输液速度可以达到50.0 mL/min或更高;操作成功时间15~120 s,保留时间20 min~2.5 d。拔针后进行局部观察,仅2例出现液肿,均未发生骨折。47例次完成操作,成功率为90.3%,其中于髂后上棘处取骨髓标本2例;不成功原因中操作不当4例,器械故障1例。结论骨髓腔输液不仅在院前、院内,即使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也可以发挥其快速、可靠、便捷的输液优势,在“白金10 min”内取得最佳的复苏效果。

其他文献
最近一项研究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小鼠模型揭示了年龄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展的作用,同时比较了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遗传缺陷中的效果。在体实验包括对存活率和反映器官功能的血浆指标的监测。体外实验包括胸主动脉血管功能的测量,各器官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评估,以及测量离体肝线粒体功能。结果显示,eNOS不足和老化均可加剧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eNOS遗传缺陷和老龄小鼠表现出较严重的脓毒症多器官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后期患者血管加压素(VP)分泌调节异常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5例,测定其输注3%氯化钠溶液(高渗盐水)前后血钠及血清VP水平,以△VP/△Na≤0.5 pg/mmoL为无反应组,>0.5 pg/mmoL为有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水平、多巴胺
目的 应用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结合M型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心尖搏动图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及幅度、跨二尖瓣血流速度及压力变化,评价心房颤动复律后心房顿抑的发生.方法 38例心房颤动患者于复律后1 h行超声检查.采用TDI技术测量二尖瓣环游离壁舒张晚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Am)、舒张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Em),M型超声测量二尖瓣环游离壁舒张晚期心肌最大运动幅度(DAD)、舒张早期心肌最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