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血日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日报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5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斗争扩展到各阶层人民中去,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号召全上海人民起来举行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斗争。同时决定由蔡和森、李立三、劉少奇、刘华和瞿秋白等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展开反帝斗争,立即成立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宣言,会议还决定出版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以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宣传党的政策、策略,为运动指明正确方向。
1925年6月4日,第一期《热血日报》出版,每期4版,约12000字。该报除社论外,还辟有《外人铁蹄下的上海》《紧要消息》《本埠要闻》《国内要闻》《国外要闻》《舆论之批评》等专栏,并有《呼声》副刊。该报紧密配合“五卅”运动发展的形式,广泛报道“五卅”运动在上海和全国各地引起的怒潮,批判各种卖国行径,系统地宣传党领导“五卅”反帝斗争的方针,同时迅速地把各阶层的动向、人民大众的呼声和各地声援斗争的情况,传达给群众,真正起到民之喉舌、党之号角的作用。
《热血日报》一创刊就全力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瞿秋白在发刊词中庄严地宣告:“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现在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冷的铁,即是武器,革命者一旦掌握了武器,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等便会统统被打倒。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造就了一批初具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探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一个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酝酿之中。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陈独秀在上海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同时跟李汉俊、沈雁冰、施存统等人共同讨论社会主义新思潮并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李汉俊、杨明斋、李达等人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借鉴了列宁建党前创办《火星报》的有益经验,决定创办一份党内机关刊物,从思想上把全国各地的党组织统一起来,从而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1920年11月7日,《共产党》月刊诞生。该刊为16开本,在全国秘密发行,李达任主编,陈独秀、李达、施存统、沈雁冰等为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创刊日的选择颇具匠心与历史意义,这一天刚好是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选择俄国劳工农民推倒资本家和军阀成功日为创刊日,就是希望中国革命走上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陈独秀在《共产党》月刊创刊号的《短言》中明确提出“跟着俄国共产党”,“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宣布“中国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出“既要反对第二国际式的议会道路,又要反对无政府主义”。创刊号还刊登了《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俄国共产党的历史》《俄罗斯的新问题》以及专门介绍列宁的文章。不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共产党》月刊和《新青年》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建议两刊合并,代之以一份新的周报。自此,1921年7月,《共产党》月刊停刊。
《向导》:最早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时隔近百年,《向导》发刊词里的话依然振聋发聩。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刊物,“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国民革命”等口号最先在《向导》中叫响。1922年9月13日,《向导》在上海肇浜路兰发里3号(今复兴东路1047弄)创刊,由蔡和森担任主编,它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向导》发行所随中共中央几经转移,至1927年停刊,共出版201期,发行量最多时达10万份。宝山路403弄(原宝山里)也曾设立发行所,1932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两处发行所原址如今都是普通民居。
同济大学教授丁晓强介绍,蔡和森、彭述之和瞿秋白先后任《向导》主编,主要撰稿者有陈独秀、李大钊、李达、彭述之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张太雷、李立三及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也发表过重要文章。陈独秀在《向导》发表270多篇文章,几乎每期都有;蔡和森用“和森”署名发文130多篇,还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多次撰文;瞿秋白写过60多篇社论和述评。《向导》还刊载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191期)等205篇关于工农运动的文章。
《向导》以发表时政评论文章为主,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陈独秀在创刊号中鲜明提出党的奋斗目标:反抗国际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上海出版志》记载,《向导》首先公开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国民革命”等口号。刊物发行五年,刊出读者来信120件,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桥梁,激发许多人的革命斗志。
“亢慕义斋”: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
1920年,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西口原北京大学第二院内,成立了一个叫“亢慕义斋”的图书馆,这是我国最早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亢慕义”是英文“共产主义”一词的音译。当时,凡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图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都被盖上“亢慕义斋”的印记。李大钊和研究会的进步青年克服重重困难,从各方面搜集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还通过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驻中国使馆,搜集和收藏了共产国际出版的英、德、日法等文字的书籍,集中在“亢慕义斋”供人借阅。
为了进一步推广马列著作,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亢慕义斋”成了我国第一个马列书刊的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个翻译组。罗章龙等人在德文组,他们曾根据德文本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并且出过油印本。“亢慕义斋”里当然有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根据陈望道先生的经历,这本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应该是转译自日文。除了《共产党宣言》,“亢慕义斋”还先后翻译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法兰西内战》,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和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经典著作,在李大钊的号召下,德文组还艰难地完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翻译初稿。可以说,“亢慕义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机构。
(综合《中国档案》《北京日报》《新民晚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等)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5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斗争扩展到各阶层人民中去,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号召全上海人民起来举行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斗争。同时决定由蔡和森、李立三、劉少奇、刘华和瞿秋白等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展开反帝斗争,立即成立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宣言,会议还决定出版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以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宣传党的政策、策略,为运动指明正确方向。
1925年6月4日,第一期《热血日报》出版,每期4版,约12000字。该报除社论外,还辟有《外人铁蹄下的上海》《紧要消息》《本埠要闻》《国内要闻》《国外要闻》《舆论之批评》等专栏,并有《呼声》副刊。该报紧密配合“五卅”运动发展的形式,广泛报道“五卅”运动在上海和全国各地引起的怒潮,批判各种卖国行径,系统地宣传党领导“五卅”反帝斗争的方针,同时迅速地把各阶层的动向、人民大众的呼声和各地声援斗争的情况,传达给群众,真正起到民之喉舌、党之号角的作用。
《热血日报》一创刊就全力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瞿秋白在发刊词中庄严地宣告:“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现在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冷的铁,即是武器,革命者一旦掌握了武器,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等便会统统被打倒。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造就了一批初具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探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一个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酝酿之中。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陈独秀在上海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同时跟李汉俊、沈雁冰、施存统等人共同讨论社会主义新思潮并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李汉俊、杨明斋、李达等人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借鉴了列宁建党前创办《火星报》的有益经验,决定创办一份党内机关刊物,从思想上把全国各地的党组织统一起来,从而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1920年11月7日,《共产党》月刊诞生。该刊为16开本,在全国秘密发行,李达任主编,陈独秀、李达、施存统、沈雁冰等为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创刊日的选择颇具匠心与历史意义,这一天刚好是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选择俄国劳工农民推倒资本家和军阀成功日为创刊日,就是希望中国革命走上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陈独秀在《共产党》月刊创刊号的《短言》中明确提出“跟着俄国共产党”,“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宣布“中国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出“既要反对第二国际式的议会道路,又要反对无政府主义”。创刊号还刊登了《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俄国共产党的历史》《俄罗斯的新问题》以及专门介绍列宁的文章。不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共产党》月刊和《新青年》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建议两刊合并,代之以一份新的周报。自此,1921年7月,《共产党》月刊停刊。
《向导》:最早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时隔近百年,《向导》发刊词里的话依然振聋发聩。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刊物,“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国民革命”等口号最先在《向导》中叫响。1922年9月13日,《向导》在上海肇浜路兰发里3号(今复兴东路1047弄)创刊,由蔡和森担任主编,它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向导》发行所随中共中央几经转移,至1927年停刊,共出版201期,发行量最多时达10万份。宝山路403弄(原宝山里)也曾设立发行所,1932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两处发行所原址如今都是普通民居。
同济大学教授丁晓强介绍,蔡和森、彭述之和瞿秋白先后任《向导》主编,主要撰稿者有陈独秀、李大钊、李达、彭述之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张太雷、李立三及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也发表过重要文章。陈独秀在《向导》发表270多篇文章,几乎每期都有;蔡和森用“和森”署名发文130多篇,还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多次撰文;瞿秋白写过60多篇社论和述评。《向导》还刊载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191期)等205篇关于工农运动的文章。
《向导》以发表时政评论文章为主,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陈独秀在创刊号中鲜明提出党的奋斗目标:反抗国际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上海出版志》记载,《向导》首先公开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国民革命”等口号。刊物发行五年,刊出读者来信120件,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桥梁,激发许多人的革命斗志。
“亢慕义斋”: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
1920年,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西口原北京大学第二院内,成立了一个叫“亢慕义斋”的图书馆,这是我国最早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亢慕义”是英文“共产主义”一词的音译。当时,凡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图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都被盖上“亢慕义斋”的印记。李大钊和研究会的进步青年克服重重困难,从各方面搜集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还通过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驻中国使馆,搜集和收藏了共产国际出版的英、德、日法等文字的书籍,集中在“亢慕义斋”供人借阅。
为了进一步推广马列著作,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亢慕义斋”成了我国第一个马列书刊的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个翻译组。罗章龙等人在德文组,他们曾根据德文本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并且出过油印本。“亢慕义斋”里当然有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根据陈望道先生的经历,这本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应该是转译自日文。除了《共产党宣言》,“亢慕义斋”还先后翻译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法兰西内战》,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和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经典著作,在李大钊的号召下,德文组还艰难地完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翻译初稿。可以说,“亢慕义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机构。
(综合《中国档案》《北京日报》《新民晚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