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困惑与希望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7月,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的学生李玉平回到了家乡——被称为“中国第一乞丐村”的甘肃省岷县的小寨村。“别跪了,父老乡亲……”和以往的假期一样,李玉平又开始挨家挨户宣传他的“禁乞事业”。在这个近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以乞讨为业的村子里,李玉平“离经叛道”的禁乞行为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为他叫好,而更多的村民却说他是叛徒,专门断村人的发财路
  李玉平讲述1:童年乞讨的屈辱记忆
  今年暑假,已经是大四学生的李玉平本该留在学校准备实习及毕业论文,但他还是千里迢迢地赶回了甘肃老家,他还有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李玉平家房屋的破旧与简陋还是让我们有点意外。22年前,李玉平就出生在这里。现在,它已经成了小寨村里最破的房子。李玉平可能有所察觉,他一边笑着请我们坐,一边说:“现在只是暂时的,我毕业后一切会好的。”我们就这样很自然地开始了交谈——
  其实,在我16岁上大学之前,我也曾像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随父母四处乞讨过。小寨村地处黄土高坡的大山深处,十年九灾。所以很多年来,小寨村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每到农闲时都会拖家带口四处乞讨。我还记得这样一幕:有一天,父亲带我到一家餐馆,对我说:“你去给客人下跪,这样客人可以给你钱。”后来那几位客人给了我们两元钱,可我委屈的泪水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当时想,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我为什么要给别人下跪,我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来赚钱……童年乞讨的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烙下的是屈辱的记忆。因而我上学后的每个假期,当父亲提出要带我在外行乞挣学费时,我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其实当时村里的很多跟我同龄的年轻人初中毕业后就不再念书了,他们中有的人出去打工了,而更多的则是选择订亲成家,然后拉着幼小的孩子出去乞讨。只有我坚持着一定要考高中。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离开这里,再也不出去行乞了……
  高一时,我的思想相对成熟了,看村里人外出乞讨,我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我首先说服了父母不再乞讨。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瞪大眼睛望着我:“你疯了,你想砸我们一家人的饭碗?”“我们可以打工去挣学费嘛!趁放假我可以与你们一道去。”我极力劝说父亲。可父亲还是认为别人都乞讨,只我们一家不乞讨很吃亏,让我趁早死了这条心。当时,我想我豁出去了,我对他们说:“我自己去挣学费,如果要乞讨不如杀了我!”我与父亲针锋相对。“啪!”一记巴掌重重地落在我的脸上。我哭着跑了出去,瞒着父母到一个建筑工地,找了一份打工的活儿——和水泥、搬砖头,每天起早摸黑干十多个小时。父亲得知我在外打工,心软了,终于答应我,一家三口去内蒙古临河市帮人去收割搬运韭菜。我当时非常高兴,我现在把它称作我的第一次“人格拯救”。
  李玉平讲述着童年的经历,这个率性的男儿眼里一直含着泪水。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尊严”这两个字。可让他痛苦的是,为什么村里乡亲,包括与他同龄的青年仍旧用降低人格、放弃自尊来乞求施舍。
  李玉平讲述2:说服竟变得如此艰难
  窗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李玉平的父亲给我们倒上了热水,这是一位慈祥而又有些苍老的父亲。儿子的“叛逆”曾经给过他“当头棒喝”,而如今更让他担心的是,儿子在这条“禁乞”路上还要遭遇多少坎坷艰难……
  在临河与父母一起帮人搬运韭菜的日子是很难熬的,在烈焰炙烤之下,我们一家三口晒得浑身脱了一层皮。我心里其实是心疼父母的,父亲患有肺炎,母亲有胃病。可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他们给人下跪了。为了替父母分担,我尽量多干些活,身上手上全是伤口,衣服每天都是湿漉漉的。
  2003年,我作为全村的首个大学生,进入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学习。因为借钱付学费欠了一身债,父亲再次动了行乞的心思。我得知此事后,找到沿街乞讨的父母后,将父母送回了老家。我与父亲签了一份特殊的协议:“爸妈,家里为我欠下的债务由我来还,儿子算是求你们了,为了人格与尊严,从今以后,不仅不许你们再乞讨了,还要阻止乡亲们出外乞讨。否则我再也不回家了!”
  为了供我读书,我的家里已经变得很穷很穷了。我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学费到现在都还没有缴。父母现在除了地里种点粮食够吃的,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没有。而我在学校的生活费,都是父亲从村里借的高利贷。我们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但是父亲看到了我的坚定,他终于认识到乞讨是耻辱的懒汉行为,彻底“金盆洗手了”。
  而让我下定决心将宣传“禁乞”当做一种事业,还是我考上大学后。大一开学后不久,一天我正陪一位女同学到校门口买东西,突然看见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乞丐拿着个破碗远远地和我打着招呼。看到自己的乡亲衣衫破烂,见人就下跪,我的心里很难受。那天,我带他去附近的饭馆吃了一顿饭。当天晚上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村里虽然贫穷,但做农活外出打工生活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村里形成了懒惰的风气。我奋笔在本上写下几个字:“乡亲们,请不要再跪了,直起你们的腰杆吧!”我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孩子,我不想他们重蹈父辈的覆辙。我饱含深情地写道:“亲爱的同学们,别跪了!小寨是偏僻落后、艰苦贫穷,但我们朝气蓬勃、青春焕发,为啥要让小寨成为要饭乡呢?起来吧!跪着的同学们,要学会自尊自信自强,只要奋发努力,就可以实现一切梦想。”我把信寄给了小寨初中。校长很重视,他把信复印了很多份让孩子们带回家给家长看。可没想到,这封信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有人上门去威胁我的父母:“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让他乱说乱写!你不是还借着我们用乞讨来的钱给你的贷款吗?赶快还钱……”
  为了亲自说服村里人,我利用勤工俭学挣下的钱,在放寒假时回到了村里。我挨个到老乡家串门,开始他们对我还是很热情的,问长问短。但只要一提到“禁乞”的事就立刻板起脸岔开话题,反倒有乡亲问我,你拿着钱去读书,而你又得不到国家的分配,还得自己找工作,而我们农村人怎么找工作?我跟他们说,人都是有自尊的。我们可以在农闲时出外打工,还可以做其他小生意,就是不要再下跪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他们不要再走我们的老路,抬起头做人吧!其实,他们自己也认为乞讨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儿,但是乞讨确实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不会听我的。
  说到这里,李玉平陷入了沉思,满眼的困惑写在脸上。而我们同样选择了沉默。“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在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口腹之欲,而是一方可以栖息心灵的芳草地。要消除贫穷,需进行必要的物质扶贫,为贫困地区进行物资、资金“输血”外,还必须进行“造 血”式精神扶贫。我们始终难以明白,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尽管我们的生产力和物质情况与今天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农民给人的印象却是战天斗地,气概豪迈。而今天农村技术进步了,物质条件改善了,可我们的农民兄弟却变得无所作为了。问他们缺什么,他们会回答,什么都缺,缺钱、缺市场、缺技术。问们他会如何解决,他们一定会告诉你,靠政府的扶贫政策,靠外界的支援,再有便是如小寨村村民这样靠“自己”(乞讨)。
  李玉平讲述3:在困惑与希望中坚持到底
  现在,父亲也成了李玉平“禁乞”事业中的一份子。为了支持儿子,父亲做了禁乞的信息员,到处探听哪家要准备出去乞讨。李玉平便根据这些消息,有的放矢地上门去做工作。李父告诉我们:“儿子说过,只有凭自己力气赚来的钱用着才踏实。儿子是对的,俺也不希望村里的孩子们今后还去给人下跪啊!”
  我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我原认为该靠全社会的努力,可我想错了。据我了解:乞丐村现象被曝光后,当地政府对“小寨现象”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个特困户可以得到政府三四千元的补助,用于危房改造。小寨村的中小学还实行了“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对特困生进行补助。可以说,小寨村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所有这些,并没有阻止小寨村村民出外乞讨的脚步。他们出去一趟,一个人基本上能拿到1000元甚至几千元。回来后,他们会用来修盖房子,在小寨村,房子好坏就是一个家庭收入的象征。这也是我家受到村民们嘲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这里最好的房子就是用红砖砌起来的那种瓦房,基本上都是五间,有的深度达到9米多。有时,钱有了富余,他们还会去放高利贷,100元一个月利息5元。很多有孩子上学的家庭,比如我的父母,就只能去借高利贷。
  尽管我的“人格拯救”是在困惑中进行的,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毕竟现在村里的一部分年轻人已经接受了我的想法。村里的林荣大哥小学时只比我高两个年级,我寒假回来时,他们一家正准备到重庆去乞讨,为了劝住他,我来到林荣家,并提出看看孩子的作业本。我摸着孩子的头对林大哥说:“哥,你看这孩子多聪明,只要让他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以后考大学不成问题。哥,你希望咱们的孩子将来出去给人下跪吗?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先自强啊!”林荣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一大早,林大嫂来到我家,把门敲得山响:“你跟林荣和孩子讲了什么,他们不肯去乞讨了。你不让我们去乞讨,我就来你家过年。”我很快说:“嫂子,来我家过年好,到时我接你们去!”林大嫂一听,没话说了。我接着说,“嫂子,你想想,孩子还这么小,倘若他在外面受了不好的影响,那他一辈子不就完了?难道你们真忍心要让孩子乞讨一辈子呀!”讲到最后,我和大嫂的眼泪都流下来了。现在林荣一家已经不再外出行乞,他到城里打工去了,他临走时跟我说:“兄弟,将来也让俺孩子上大学,出去见见世面。”
  我总在想,不管这条路走得多艰难,但只要唤醒了一个人我就坚信能唤醒更多的人。现在村里的大部分青年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了,我觉得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现在,我们全村人都在看着我,看这个孩子大学出来怎么办,看他有没有前途,我想着在外面能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发展得更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回到家乡,让他们来看,人有了知识和能力,才会有前途。
  窗外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而李玉平的目光中也散发出了一抹光彩,非常动人的光彩。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更让我们为他感到自豪。如果没有坚持,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李玉平也可能成为乞讨大军中的一员。是教育让李玉平率先产生了耻辱感,继而开始捍卫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贫穷面前,选择什么态度,是奋发图强,靠勤劳和智慧挑战贫困,还是出卖尊严,沿街乞讨,靠下跪和不劳而获苟且偷生。同样的两个穷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而李玉平,选择了前者。
  自助者,天助之。有志气者是精神成长的火种,是整个社会的火种,李玉平就是这样的火种。
  梁衍军摘自《辽宁青年》
其他文献
对抗美国军事威胁    早在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朝鲜就对核武器情有独钟。二战结束时,成千上万的朝鲜劳工从日本返回国,最后在朝鲜半岛北部的苏联占领区落脚。很多人曾在广岛和长崎工作过,在1945年8月美国向这两个城市空投核弹时也在场。他们带来了关于这种终极“末日”武器的故事,诉说美国人拥有的这种武器会带来如何可怕的后果。  对核武器的恐惧在朝鲜战争期间变得更为强烈,因为当
期刊
我们身处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总有一些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令世界充满希望和感动。一个教授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防治艾滋病事业的发展;一个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担当起的责任。“一个教授努力了5年,将惠及整个民族500年!”  他就是桂希恩,中国防治艾滋病史上一个将被永远铭记的名字,一位用生命求证科学,用爱心教育学生,用真情感动社会的防艾勇士。桂希恩说:“我希望和大家一起
期刊
“多少吃点吧!”男人左手端碗,右手握着小汤匙,把半碗白米粥搅了又搅,然后才舀起半匙,用嘴吹了又吹,这才小心翼翼地送到女人嘴边。  “哎哟!哎哟!不吃!不吃!”女人捂着左脸,瘪着嘴,轻轻的呻吟渐渐变成龇牙咧嘴的叫喊。  男人急忙放下碗,把右手的掌心贴在女人脸上。“唉呀,又肿又烫!”男人把嘴唇“喔”得圆圆的,轻轻吐着气,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女人的脸。女人惬意地闭着眼,笑得嘴角往上翘,过了好一会儿,才娇嗔道
期刊
三月,我与女友分手了。这次分手其实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这已是我第六次失败的恋爱了。我这几次恋爱的情形都十分相似,女方和我见面时,对我的印象都不错,无论是我的相貌、谈吐、事业都让她们很满意,可接下来当我如实地告诉她们我的家庭情况时,她们的眉头皱起来了,笑容消失了,严肃地看着我,一遍遍地盯住我问:“你不是开玩笑吧?不是想考验我吧?”待我很肯定地拿出我和妈妈哥哥的合影给他们看时,她们刚才还对我充满倾慕
期刊
关于幸福  草原上,一对狮子母子的对话。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啊!于是,小狮子就不停地追着尾巴跑,却始终追不到。母狮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昂首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快乐三诀  第一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第二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第三条: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记住这3条,你就会快乐了。  有关生命  可口可乐的
期刊
惠特曼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悼亡的诗,当时是那么强烈地揪住了我的心。那时候我刚上初中,私下里尽一切可能寻找有关林肯的传记文字,那些文字中林肯的诚朴、正直和仁慈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在1859年作为共和党候选人时写的自传是那么简短、那么真实。他说他的父亲从未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十六岁开始当雇工,每天挣二十五分钱。他当过水果店的伙计、农场工人、俄亥俄河上的渡船夫,他上学的时间还不足一年,但爱读
期刊
竹林,苍翠静幽,青得几能滴下绿意;伶人,素衣假面,白得不染一丝俗尘。吴越的丝竹,挡不住得得的马蹄;曼妙的舞姿,挥不去暗杀的阴霾……  父皇驾崩,叔叔篡位,心爱的婉儿先成了“母后”复又成了新朝新册封的新皇后,浪迹在外的王子呵,命悬一线,生死未卜……  虽说故事脱胎于经典的莎士比亚,经典的《哈姆雷特》,却至少没有过多的无聊和滑稽,何况还有那极现代又极古典的吴越伶人的表演,所以《夜宴》还是可以一看,可以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突破自我,及时打开智慧之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改革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做到与时俱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导向,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调整个人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思维;策略探讨  现代社会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期刊
在一切文艺形式都趋向娱乐化的今天,“纪念”往往成为一场商业行动的起床号,以“纪念”之名而行的种种活动也仿佛距离真正值得纪念的东西非常遥远。当我们以各种方式试图向公众展示“大师”著作和显赫成就时,更多的感觉是在强化一种“成功”符号,而绝非成功背后曾经血淋淋的现实和痛苦曲折。  易卜生,这位一生中创作了25部戏剧,被誉为与莎士比亚齐名、并人选影响当代中国50人之一的异国人士,在逝世100周年之际被拎回
期刊
那年她六岁,还是一个任性的小丫头。父亲是一个小工厂的普通工人,尽管工作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但每月可怜的薪水仍不能改变家里紧巴巴的生活。一心为家的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养丁一群称为貂的小动物,别人都说貂皮和貂崽都有不错的卖价。  那一天,母亲没在家,父亲屋里屋外地忙乎,无暇顾及她。她一人在院子里玩,后来站在貂笼前,瞅着它们黑油油的眼睛看了一会儿,突然感到百无聊赖。她喊了父亲几声,父亲头也没抬地应了一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