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诞辰100周年,也是钱老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立110周年。由北京师大附中主办的“创新人才·基础教育”研讨会于2011年10月30日上午在北京师大附中百年会堂举行。
研讨会由北京师大附中刘沪校长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川生书记致开幕辞。北京市西城区委王宁书记、北京市洪峰副市长先后致辞,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宣读了刘利民部长的贺信。研讨会还收到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等领导和单位发来的贺信。各位领导充分肯定此次论坛的创意,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与中学的密切配合,回答“钱学森之问”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学校长与中学校长、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基础教育为培养杰出人才做贡献问题很有必要,这样的论坛应当继续办下去。
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的还有: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卢干奇主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西城区陈宁副区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慕津教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曹卫东教授、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李奕处长、北京市西城区教委田京生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教工委张军书记等。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校长、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教授、华东师大二附中何晓文校长8位专家学者做大会专题报告,就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能否成為一个创新人才,不仅仅是个体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的养成。郑南宁校长回顾了钱老在交大的成长历史,认为钱老在读书期间就表现出了严谨的学风、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社团以及对母校的热爱等等,正是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一代伟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一个方面,而非人才培养的全部,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精神、全面发展的人。张杰校长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即知识探究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人格养成是创新人才的根本。
与会专家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决不能仅仅指向“拔尖群体”,而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纪宝成校长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应该是“有教无类”基础上的“因材施教”。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顾明远先生提出我们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教育、被学习”。金盛华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他曾做过一项质性研究,深度访谈了34位院士和38位艺术家,他们都提到了思维方面的心理特征,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兴趣。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兴趣、能力、社会责任等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这些素质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但当前高中教育的功利化取向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家长对学校的过高期望以及对学校“升学率”、“金牌”等的追求,偏离了育人的原点。
谢维和校长引用了鲁迅先生于1924年在北京师大附中所作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提出需要给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适合的环境。文喆院长也指出,我们应下大决心去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发展创设“和谐、进取、宽松”的学校与社会环境,那样,创新人才才有希望大量涌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与会专家认为,教师需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敢于冒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远见卓识,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中,师德尤为重要,顾明远先生提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同时要和学生多沟通,只有沟通,才能理解、才能信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领域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六个一”工程。此外,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上海交大一方面与中学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第一,延伸创新教育的理念;第二,以学生志趣为导向,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创新素养课程体系;第三,发挥各个中学的特色;第四,以早期培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发挥广辐性,强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上海交大建立了一系列的特区,逐渐让创新教育最优质的资源和理念惠及全体学生。包括在基础学科方面,三年前建立的致远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六年前建立的密歇根学院,以及两年前开始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卓越医师”计划,去年开始的“卓越法学人才”培养计划等。此外,上海交大还在考评体系、校企合作联盟、海外游学、招生工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西安交大于2007年创建了钱学森实验班,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内容、最好的教材和最好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试点。教学大纲、课程组织重新设计,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等,二年级以前不分专业,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的课程都可以选修。希望学生在一种学术批判、人文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并让这些学生与教授们面对面的交流。此外,还创建工程坊,作为学生创新实践学习的工厂,这些改革措施逐步地向教育教学的纵深推进。
总之,8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与见解。
下午,研讨会由北师大二附中阮国杰副校长主持。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蔡晓东校长、东北师大附中李桢校长、湖南师大附中常力源校长、华南师大附中吴颖民校长、华中师大一附中张真校长、南京师大附中陈履伟校长、陕西师大附中边团结校长、西北师大附中刘信生校长、西南大学附中张万琼校长、深圳中学王占宝校长和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分别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介绍了本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与思路,以及自己的教育见解。北京教育学院的梅汝莉教授还做了精彩的点评。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还有:南开中学马跃美校长、北京八中王俊成校长、北京一零一中郭涵校长、汇文中学陈维嘉校长、景山学校范禄燕校长、北京十二中李有毅校长、首都师大附中沈杰校长、北京一六一中丁大伟校长等。
本次学术研讨会恰逢《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一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众多领导专家学者云集,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共同研讨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大主题,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会,务实的研讨会,充满创新精神的研讨会,也是一次成果丰盛的研讨会。与会嘉宾表示对本次研讨会组织者北京师大附中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研讨会由北京师大附中刘沪校长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川生书记致开幕辞。北京市西城区委王宁书记、北京市洪峰副市长先后致辞,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宣读了刘利民部长的贺信。研讨会还收到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等领导和单位发来的贺信。各位领导充分肯定此次论坛的创意,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与中学的密切配合,回答“钱学森之问”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学校长与中学校长、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基础教育为培养杰出人才做贡献问题很有必要,这样的论坛应当继续办下去。
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的还有: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卢干奇主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西城区陈宁副区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慕津教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曹卫东教授、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李奕处长、北京市西城区教委田京生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教工委张军书记等。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校长、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教授、华东师大二附中何晓文校长8位专家学者做大会专题报告,就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能否成為一个创新人才,不仅仅是个体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的养成。郑南宁校长回顾了钱老在交大的成长历史,认为钱老在读书期间就表现出了严谨的学风、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社团以及对母校的热爱等等,正是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一代伟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一个方面,而非人才培养的全部,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精神、全面发展的人。张杰校长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即知识探究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人格养成是创新人才的根本。
与会专家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决不能仅仅指向“拔尖群体”,而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纪宝成校长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应该是“有教无类”基础上的“因材施教”。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顾明远先生提出我们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教育、被学习”。金盛华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他曾做过一项质性研究,深度访谈了34位院士和38位艺术家,他们都提到了思维方面的心理特征,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兴趣。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兴趣、能力、社会责任等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这些素质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但当前高中教育的功利化取向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家长对学校的过高期望以及对学校“升学率”、“金牌”等的追求,偏离了育人的原点。
谢维和校长引用了鲁迅先生于1924年在北京师大附中所作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提出需要给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适合的环境。文喆院长也指出,我们应下大决心去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发展创设“和谐、进取、宽松”的学校与社会环境,那样,创新人才才有希望大量涌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与会专家认为,教师需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敢于冒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远见卓识,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中,师德尤为重要,顾明远先生提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同时要和学生多沟通,只有沟通,才能理解、才能信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领域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六个一”工程。此外,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上海交大一方面与中学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第一,延伸创新教育的理念;第二,以学生志趣为导向,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创新素养课程体系;第三,发挥各个中学的特色;第四,以早期培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发挥广辐性,强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上海交大建立了一系列的特区,逐渐让创新教育最优质的资源和理念惠及全体学生。包括在基础学科方面,三年前建立的致远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六年前建立的密歇根学院,以及两年前开始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卓越医师”计划,去年开始的“卓越法学人才”培养计划等。此外,上海交大还在考评体系、校企合作联盟、海外游学、招生工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西安交大于2007年创建了钱学森实验班,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内容、最好的教材和最好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试点。教学大纲、课程组织重新设计,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等,二年级以前不分专业,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的课程都可以选修。希望学生在一种学术批判、人文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并让这些学生与教授们面对面的交流。此外,还创建工程坊,作为学生创新实践学习的工厂,这些改革措施逐步地向教育教学的纵深推进。
总之,8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与见解。
下午,研讨会由北师大二附中阮国杰副校长主持。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蔡晓东校长、东北师大附中李桢校长、湖南师大附中常力源校长、华南师大附中吴颖民校长、华中师大一附中张真校长、南京师大附中陈履伟校长、陕西师大附中边团结校长、西北师大附中刘信生校长、西南大学附中张万琼校长、深圳中学王占宝校长和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分别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介绍了本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与思路,以及自己的教育见解。北京教育学院的梅汝莉教授还做了精彩的点评。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还有:南开中学马跃美校长、北京八中王俊成校长、北京一零一中郭涵校长、汇文中学陈维嘉校长、景山学校范禄燕校长、北京十二中李有毅校长、首都师大附中沈杰校长、北京一六一中丁大伟校长等。
本次学术研讨会恰逢《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一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众多领导专家学者云集,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共同研讨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大主题,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会,务实的研讨会,充满创新精神的研讨会,也是一次成果丰盛的研讨会。与会嘉宾表示对本次研讨会组织者北京师大附中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