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学院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传统与办学特色,为我国戏曲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戏曲人才,被誉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戏曲艺术家的摇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学院的办学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
特色之一:弘扬戏曲艺术的民族文化品格,坚持戏曲艺术的精品教学传统
学院的前身——中国戏曲学校,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建立的初期,传统的戏曲艺术虽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却也受到了文化上民族虚无主义的贬低与排斥。戏曲教育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我们顶住了这股危及戏曲艺术民族文化品格的风,坚定地守住了戏曲音乐教学这块阵地,从未动摇过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基本方针。
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任院长史若虚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主体改制带动戏曲教育全面发展”的思路。“主体”就是指戏曲表演专业。改制的当年即招收了表演专业78级本科班,这是我院招收的第一届戏曲表演专业本科大学生。著名的张(君秋)派传人王蓉蓉,就毕业于该班。1982年后,导演、戏文、音乐、舞美等专业也都陆续开始招收本科班,至此形成了改制后中国戏曲学院的基本专业格局。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中国戏曲学院设立“戏剧戏曲学研究生硕士点”。对戏曲教育而言,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这次飞跃,再一次支持并推动了戏曲学科内涵凝练的进程,并发扬了戏曲艺术民族文化品格的传统。
戏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专业教学上的精品观念、精品意识和精品取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戏曲学科专业教学的精品情结。解读这一情结可以发现,精品观念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的模式设计,精品意识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的教材编选,精品取向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这些模式设计、教材编选和课程内容等,在戏曲学院的专业教学上,都无一例外地显示着积极、美好的状态和发展前景。例如,戏曲表演专业和戏曲器乐专业的剧目教学,均有着统一规范的剧目选择标准、循序渐进的教学标准和学生与剧目严格对位的人才培养标准。可以说,这3个标准是戏曲表演专业、戏曲器乐专业赖以保持生机、活力、特色与优势的生命线,而给予这条生命线强劲支撑力的,就是那些极具经典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戏曲剧目。经常在戏曲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穆桂英挂帅》、《锁麟囊》、《昭君出塞》、《红娘》、《四郎探母》、《望江亭》等精品剧目,正是这一精品情结及其特色与优势的形象证明。再看戏曲文学专业的剧本创作与理论研究教学,传统精品的采用更为突出。诸如: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的经典剧作;钟嗣成、徐渭、王骥德、李渔的经典论著等,都如细雨润物般地滋养着戏曲文学专业的学子们。同样,戏曲导演、戏曲作曲、戏曲舞美等专业,也都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不断选择、不断吸收、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着精品内容。
近年来,我院在院领导的积极倡导下,一个以名师名剧、名师名篇、名师名作为主的精品教学活动,正在逐步启动和有序开展。精品情结作为继承创新的一种巨大能量,还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的教材建设和科研工作。文化部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12部专业教材的编撰完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特色之二:精心打造戏曲学科的品牌专业,坚持出人、出戏、出成果的教学标准
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核心,表演专业是戏曲学科的主体。我院的品牌专业就是表演专业。因为只有通过表演专业的教学,才可以看清楚整个戏曲学科的基本面貌,才能够品味出戏曲艺术那独特的美学意蕴。前辈戏曲家阿甲老师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戏曲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特殊规律与美学原理。在戏曲教育中,表演专业是设置最早、最具稳定性的一个专业。相对戏曲学科的其他专业而言,表演专业的历史更长、基础更厚一些,培养的人才更多一些,因此位置也更突出一些。从整个戏曲学科的发展建设角度讲,这种现象是规律也是特色。我院坚持把表演专业精心打造成戏曲学科的品牌专业,完全是顺应规律、突出特色之举。
精心塑造人才、精心打造剧目、精心打造教学成果,是我院精心打造品牌专业的主要手段。史若虚同志曾以很简洁、形象的语言提出了对表演专业教学的要求,即“见戏见人”。所谓“见戏见人”,是强调在表演专业的剧目教学中,既要通过教戏、学戏、排戏和演戏的过程,把戏在舞台上立起来,也就是要见到质量达标的剧目;又要通过教戏、学戏、排戏和演戏的过程,把人(学生)立起来,也就是要见到质量达标的人才。在学校教育阶段,见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见人,出人、出戏、出成果的核心也是出人。显然,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戏曲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
我院可以列举出一长串闪闪发光的优秀毕业生名字,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们非常熟悉的著名演员,也包括了很多著名的导演、编剧、作曲、伴奏、舞美等各方面的优秀戏曲人才。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人才就是效益的标志,人才就是品牌的象征。
再说剧目的打造,即“出戏”。剧目的打造包括了传统剧目的选择、加工、整理,包括了剧种间的相互移植与改编,也包括了新剧目的创作等。“出戏”作为戏曲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出人”的基本保证之一。在“出戏”、“出人”方面我院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与良好传统。例如,由著名戏剧大师田汉编剧、著名导演艺术家李紫贵导演的京剧《白蛇传》,自上世纪50年代进入学校的剧目教学,不但造就了刘秀荣、谢锐青、张春孝等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而且舞台演出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再如《破洪州》、《急子回国》、《对花枪》、《契丹英后》、《夜莺》、《杜十娘》、《哪吒》、《悲惨世界》、《走西口》等剧目都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成为我院发展的重要标记,对我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打造品牌专业的持续努力中,我院深切地感到,单一的剧目教学,不利于戏曲人才特别是戏曲表演人才创造精神的培养。我院审时度势,在戏曲表演本科的全部教学工作中,强调对专业主课课程结构的研究,加速推进专业主课课程结构科学化的进程。说具体一点,就是通过对以往单一的、以剧目教学为支点的专业主课课程结构的剖析,提高对课程结构调整和再设计的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教学实践中,确立以戏曲角色创造为支点,包括戏曲表演理论和戏曲剧目在内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运行数十年的、单一的剧目教学传统,开创了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这是近年来我院坚持凝练学科内涵,坚持突出专业特色和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在教学科研上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我院对高等戏曲教育表演专业的教学规律从理论到实践的再认识、再探索、再研究、再前进的过程。
精心打造品牌专业重在发挥它对学科建设的辐射作用,戏曲表演专业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戏曲学科学术氛围的营造。所谓学术氛围的营造,是说戏曲教育极为需要和讲究浓浓的专业氛围的熏陶。学生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及哪个专业方向,都需要了解舞台、了解表演,都需要深入排练厅和剧场,非此而不能成为戏曲学科的合格学子。显然,表演专业对这种学术氛围的营造,负有首要的、直观的责任。精心打造表演专业,不仅需要重视并开发表演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强劲的辐射作用,还需要重视并强化其辐射内涵的学术性,努力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与时俱进、具有浓厚戏曲艺术氛围的校园人文环境。
第二,教学、科研、创作一体化机制的建立。戏曲学科的艺术生产、教学活动与科研工作,虽然均有各自不同的运行轨道,但也有一个相当抢眼的运行交汇点,那就是戏曲舞台与戏曲表演。无疑,戏曲表演专业的辐射作用,在此十分紧要,十分突出。戏曲院校的艺术生产首先是戏曲剧目,而戏曲剧目的最佳呈现形态,就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戏曲舞台,并由此贯通了编剧、导演、作曲、器乐、舞美、理论研究等各个专业。在构建戏曲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进程中,我院重视并强调表演专业辐射作用的开发,正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既尊重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又突出了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因而是符合规律的正确举措。
第三,加强戏曲学科社会服务功能。戏曲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有两项:舞台演出、普及辅导。很明显,这两项均与表演专业辐射作用的开发紧密相关。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现实的舞台演出应是个全景式的概念,包括剧场演出、录像演出、电视晚会、送戏下乡等;普及辅导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电视教学、广播讲座、专题办班、竞赛考级等。从社会服务的需求与效益考察,表演专业显然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吸引力的专业。大力强化表演专业的辐射效应,必将带动诸如剧本写作辅导、器乐演奏辅导、舞美设计辅导等其他专业社会服务的有序开展和日益兴旺。应该说,着力强化这个辐射点,对戏曲艺术和戏曲教育的发展振兴,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特色之三:注重艺术实践,坚持艺术个性的开掘与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实践是戏曲教育的生命线,如果抽掉了艺术实践,戏曲教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编制艺术实践的规划,组织艺术实践的运作,从来都是戏曲院校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戏曲教育的艺术实践主要有三种,即常规性教学实践、单专业创作性舞台实践和多专业创作性舞台实践。常规性教学实践以各专业常规教学的实习、演出、写作、制作、采风、设计、展览、研讨等为主,是戏曲教育传统的艺术实践方式;创作性舞台实践,是以创作教学的过程展示和成果展示为主,可以是单专业独立的,也可以是多专业联合的,关键是强调其创作性和舞台展示,这是由戏曲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我院的艺术实践组织和艺术实践运作有着明确的规划、合理的机制与良好的传统。以我院表演专业为例,每周的彩排实习、每月的对外演出、每学期或学年的汇报演出乃至巡回演出已成为制度。艺术实践也是戏曲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聚焦点,显示着戏曲教育的多种教学效益。比如,通过艺术实践可以检验人才培养措施,总结人才培养经验,观察人才成长过程,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并巩固我院的综合教学成果。通过艺术实践还可以开发创作潜质和积累创作经验,并在院内外开展广泛和多样化的艺术合作与交流等。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我院创作性艺术实践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些环节尚处在探索、开创阶段,如组织与运作多专业联合艺术实践的问题等。这需要认真总结戏曲教育历史上的创作性艺术实践经验,结合现实的特点,勇于开拓、勇于前进,使创作性艺术实践的组织运作机制早日健全和完善起来,使其在戏曲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贵在具有鲜明的个性。对艺术个性的尊重、对艺术个性的开掘与引导,是高等戏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戏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内容。我院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艺术个性的培养,以表演人才为例,无论是早一点的孙岳、杨秋玲、刘长瑜、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还是晚一点的王蓉蓉、于魁智、杜镇杰、周龙、杜鹏、邓敏、孟广禄,都是在学期间就对他们进行了个性化的因材施教。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已故老院长史若虚、荀令香还先后探讨过高等戏曲教育的流派教学问题,并授权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了戏曲流派艺术学习班的办班计划。当时已列入首期的有:梅兰芳表演艺术学习班,程砚秋表演艺术学习班,荀慧生表演艺术学习班,张君秋表演艺术学习班和阿甲、李紫贵导演艺术学习班等,而且已着手教师的选聘和学生的选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办班计划搁浅,但它开启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道路,把高等戏曲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引导到了一个新的境况中。
中国戏曲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的。用理性思维去考察它、解读它,对科学地认知戏曲学科和科学地建设戏曲学科,意义深远,意义重大。
(执笔人:刘 坚)
[责任编辑:张 敏]
特色之一:弘扬戏曲艺术的民族文化品格,坚持戏曲艺术的精品教学传统
学院的前身——中国戏曲学校,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建立的初期,传统的戏曲艺术虽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却也受到了文化上民族虚无主义的贬低与排斥。戏曲教育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我们顶住了这股危及戏曲艺术民族文化品格的风,坚定地守住了戏曲音乐教学这块阵地,从未动摇过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基本方针。
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任院长史若虚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主体改制带动戏曲教育全面发展”的思路。“主体”就是指戏曲表演专业。改制的当年即招收了表演专业78级本科班,这是我院招收的第一届戏曲表演专业本科大学生。著名的张(君秋)派传人王蓉蓉,就毕业于该班。1982年后,导演、戏文、音乐、舞美等专业也都陆续开始招收本科班,至此形成了改制后中国戏曲学院的基本专业格局。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中国戏曲学院设立“戏剧戏曲学研究生硕士点”。对戏曲教育而言,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这次飞跃,再一次支持并推动了戏曲学科内涵凝练的进程,并发扬了戏曲艺术民族文化品格的传统。
戏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专业教学上的精品观念、精品意识和精品取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戏曲学科专业教学的精品情结。解读这一情结可以发现,精品观念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的模式设计,精品意识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的教材编选,精品取向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这些模式设计、教材编选和课程内容等,在戏曲学院的专业教学上,都无一例外地显示着积极、美好的状态和发展前景。例如,戏曲表演专业和戏曲器乐专业的剧目教学,均有着统一规范的剧目选择标准、循序渐进的教学标准和学生与剧目严格对位的人才培养标准。可以说,这3个标准是戏曲表演专业、戏曲器乐专业赖以保持生机、活力、特色与优势的生命线,而给予这条生命线强劲支撑力的,就是那些极具经典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戏曲剧目。经常在戏曲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穆桂英挂帅》、《锁麟囊》、《昭君出塞》、《红娘》、《四郎探母》、《望江亭》等精品剧目,正是这一精品情结及其特色与优势的形象证明。再看戏曲文学专业的剧本创作与理论研究教学,传统精品的采用更为突出。诸如: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的经典剧作;钟嗣成、徐渭、王骥德、李渔的经典论著等,都如细雨润物般地滋养着戏曲文学专业的学子们。同样,戏曲导演、戏曲作曲、戏曲舞美等专业,也都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不断选择、不断吸收、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着精品内容。
近年来,我院在院领导的积极倡导下,一个以名师名剧、名师名篇、名师名作为主的精品教学活动,正在逐步启动和有序开展。精品情结作为继承创新的一种巨大能量,还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的教材建设和科研工作。文化部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12部专业教材的编撰完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特色之二:精心打造戏曲学科的品牌专业,坚持出人、出戏、出成果的教学标准
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核心,表演专业是戏曲学科的主体。我院的品牌专业就是表演专业。因为只有通过表演专业的教学,才可以看清楚整个戏曲学科的基本面貌,才能够品味出戏曲艺术那独特的美学意蕴。前辈戏曲家阿甲老师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戏曲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特殊规律与美学原理。在戏曲教育中,表演专业是设置最早、最具稳定性的一个专业。相对戏曲学科的其他专业而言,表演专业的历史更长、基础更厚一些,培养的人才更多一些,因此位置也更突出一些。从整个戏曲学科的发展建设角度讲,这种现象是规律也是特色。我院坚持把表演专业精心打造成戏曲学科的品牌专业,完全是顺应规律、突出特色之举。
精心塑造人才、精心打造剧目、精心打造教学成果,是我院精心打造品牌专业的主要手段。史若虚同志曾以很简洁、形象的语言提出了对表演专业教学的要求,即“见戏见人”。所谓“见戏见人”,是强调在表演专业的剧目教学中,既要通过教戏、学戏、排戏和演戏的过程,把戏在舞台上立起来,也就是要见到质量达标的剧目;又要通过教戏、学戏、排戏和演戏的过程,把人(学生)立起来,也就是要见到质量达标的人才。在学校教育阶段,见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见人,出人、出戏、出成果的核心也是出人。显然,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戏曲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
我院可以列举出一长串闪闪发光的优秀毕业生名字,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们非常熟悉的著名演员,也包括了很多著名的导演、编剧、作曲、伴奏、舞美等各方面的优秀戏曲人才。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人才就是效益的标志,人才就是品牌的象征。
再说剧目的打造,即“出戏”。剧目的打造包括了传统剧目的选择、加工、整理,包括了剧种间的相互移植与改编,也包括了新剧目的创作等。“出戏”作为戏曲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出人”的基本保证之一。在“出戏”、“出人”方面我院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与良好传统。例如,由著名戏剧大师田汉编剧、著名导演艺术家李紫贵导演的京剧《白蛇传》,自上世纪50年代进入学校的剧目教学,不但造就了刘秀荣、谢锐青、张春孝等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而且舞台演出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再如《破洪州》、《急子回国》、《对花枪》、《契丹英后》、《夜莺》、《杜十娘》、《哪吒》、《悲惨世界》、《走西口》等剧目都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成为我院发展的重要标记,对我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打造品牌专业的持续努力中,我院深切地感到,单一的剧目教学,不利于戏曲人才特别是戏曲表演人才创造精神的培养。我院审时度势,在戏曲表演本科的全部教学工作中,强调对专业主课课程结构的研究,加速推进专业主课课程结构科学化的进程。说具体一点,就是通过对以往单一的、以剧目教学为支点的专业主课课程结构的剖析,提高对课程结构调整和再设计的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教学实践中,确立以戏曲角色创造为支点,包括戏曲表演理论和戏曲剧目在内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运行数十年的、单一的剧目教学传统,开创了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这是近年来我院坚持凝练学科内涵,坚持突出专业特色和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在教学科研上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我院对高等戏曲教育表演专业的教学规律从理论到实践的再认识、再探索、再研究、再前进的过程。
精心打造品牌专业重在发挥它对学科建设的辐射作用,戏曲表演专业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戏曲学科学术氛围的营造。所谓学术氛围的营造,是说戏曲教育极为需要和讲究浓浓的专业氛围的熏陶。学生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及哪个专业方向,都需要了解舞台、了解表演,都需要深入排练厅和剧场,非此而不能成为戏曲学科的合格学子。显然,表演专业对这种学术氛围的营造,负有首要的、直观的责任。精心打造表演专业,不仅需要重视并开发表演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强劲的辐射作用,还需要重视并强化其辐射内涵的学术性,努力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与时俱进、具有浓厚戏曲艺术氛围的校园人文环境。
第二,教学、科研、创作一体化机制的建立。戏曲学科的艺术生产、教学活动与科研工作,虽然均有各自不同的运行轨道,但也有一个相当抢眼的运行交汇点,那就是戏曲舞台与戏曲表演。无疑,戏曲表演专业的辐射作用,在此十分紧要,十分突出。戏曲院校的艺术生产首先是戏曲剧目,而戏曲剧目的最佳呈现形态,就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戏曲舞台,并由此贯通了编剧、导演、作曲、器乐、舞美、理论研究等各个专业。在构建戏曲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进程中,我院重视并强调表演专业辐射作用的开发,正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既尊重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又突出了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因而是符合规律的正确举措。
第三,加强戏曲学科社会服务功能。戏曲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有两项:舞台演出、普及辅导。很明显,这两项均与表演专业辐射作用的开发紧密相关。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现实的舞台演出应是个全景式的概念,包括剧场演出、录像演出、电视晚会、送戏下乡等;普及辅导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电视教学、广播讲座、专题办班、竞赛考级等。从社会服务的需求与效益考察,表演专业显然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吸引力的专业。大力强化表演专业的辐射效应,必将带动诸如剧本写作辅导、器乐演奏辅导、舞美设计辅导等其他专业社会服务的有序开展和日益兴旺。应该说,着力强化这个辐射点,对戏曲艺术和戏曲教育的发展振兴,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特色之三:注重艺术实践,坚持艺术个性的开掘与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实践是戏曲教育的生命线,如果抽掉了艺术实践,戏曲教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编制艺术实践的规划,组织艺术实践的运作,从来都是戏曲院校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戏曲教育的艺术实践主要有三种,即常规性教学实践、单专业创作性舞台实践和多专业创作性舞台实践。常规性教学实践以各专业常规教学的实习、演出、写作、制作、采风、设计、展览、研讨等为主,是戏曲教育传统的艺术实践方式;创作性舞台实践,是以创作教学的过程展示和成果展示为主,可以是单专业独立的,也可以是多专业联合的,关键是强调其创作性和舞台展示,这是由戏曲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我院的艺术实践组织和艺术实践运作有着明确的规划、合理的机制与良好的传统。以我院表演专业为例,每周的彩排实习、每月的对外演出、每学期或学年的汇报演出乃至巡回演出已成为制度。艺术实践也是戏曲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聚焦点,显示着戏曲教育的多种教学效益。比如,通过艺术实践可以检验人才培养措施,总结人才培养经验,观察人才成长过程,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并巩固我院的综合教学成果。通过艺术实践还可以开发创作潜质和积累创作经验,并在院内外开展广泛和多样化的艺术合作与交流等。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我院创作性艺术实践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些环节尚处在探索、开创阶段,如组织与运作多专业联合艺术实践的问题等。这需要认真总结戏曲教育历史上的创作性艺术实践经验,结合现实的特点,勇于开拓、勇于前进,使创作性艺术实践的组织运作机制早日健全和完善起来,使其在戏曲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贵在具有鲜明的个性。对艺术个性的尊重、对艺术个性的开掘与引导,是高等戏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戏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内容。我院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艺术个性的培养,以表演人才为例,无论是早一点的孙岳、杨秋玲、刘长瑜、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还是晚一点的王蓉蓉、于魁智、杜镇杰、周龙、杜鹏、邓敏、孟广禄,都是在学期间就对他们进行了个性化的因材施教。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已故老院长史若虚、荀令香还先后探讨过高等戏曲教育的流派教学问题,并授权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了戏曲流派艺术学习班的办班计划。当时已列入首期的有:梅兰芳表演艺术学习班,程砚秋表演艺术学习班,荀慧生表演艺术学习班,张君秋表演艺术学习班和阿甲、李紫贵导演艺术学习班等,而且已着手教师的选聘和学生的选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办班计划搁浅,但它开启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道路,把高等戏曲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引导到了一个新的境况中。
中国戏曲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的。用理性思维去考察它、解读它,对科学地认知戏曲学科和科学地建设戏曲学科,意义深远,意义重大。
(执笔人:刘 坚)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