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最关心的经济生活是什么?你最迫切的经济需求是什么?你对目前生活的感觉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央视经济频道《经济生活大调查》所关心的。
在过去的七年,这项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经济大调查活动,每年都发放10万张调查问卷,依靠邮局的网点系统可以达到87%的回收率。连续七年调查中国百姓的经济状况和幸福感受,《经济生活大调查》收获了七年的数据,其反映的不光是民众的经济需求,也折射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
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Q=《中国周刊》
A=姚景源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Q:我们关注到7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里,民众始终在关心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收入,房价,物价。七年里,这三个问题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发展状况。譬如房价总体上是一个飙升的阶段。物价也一直在涨。唯有民众的收入,相比之下它的提升幅度并没有跟上物价通胀的幅度。你怎么看?
A:这的确是个问题。应该说,在房价物价等方面,国家宏观调控一直在把他们当做重要的调控内容。我一直认为,物价绝对不会进入全面通胀状态。但对于收入问题老百姓一直不满意。我的观点是,物价涨不怕,关键是收入要跟上。比如说1988年、1994年那时候的价格上涨比现在高,但是那时候相应的收入上涨,而这两年大家的收入增速慢了一些。我始终建议要把CPI作为大家增加收入的系数,比如物价上涨了4.9%,大家收入增长超过4.9%,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去年十八大就把收入倍增当做问题提出来,提出到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民众的平均收入翻番。说明,政府还是了解民生需要什么。
Q:有一个数据说,民众最想买什么,以前排前三名的都有汽车,新发布的2012年调查结果里,汽车第一次落到了前五名以后。这个结果对行业有什么指导意义?
A:这是一个信号,过去汽车行业有好的成就是建立在需求旺盛的基础上。1978年,我们的汽车保有量是14万9000辆,到去年是1927万辆,成了世界上汽车第一大生产国。去年开始民众的这种需求下降了。这恐怕是一个拐点。我们的汽车工业要想依靠数量增长求得发展这种模式到此为止。我们的增长模式,一定要从量的增长转变到新的增长途径,譬如,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央视经济频道的这项调查为汽车提供转变增长方式提供了一个信号。
Q:过去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也开始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来自救。其实,中国的整个制造业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A:是这样。经济发展到现在,一方面我们的中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譬如,过度地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过度地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过度地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拉动经济的增长,反而是国内消费一直不足。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我们走了一条高能源、高消耗的经济发展之路。环境受到了很大压力。现在大家对环境需求越来越大。有意思的是,去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民众对旅游有了更多需求,而且是到国外旅游有了高的增幅。为什么呢?一个春节,中国人在国外消费了5000多亿元,但是国内消费还不足,这就带给我们一个反思。我们的消费能力不足,不是真的没有消费能力,而是与我们的消费环境不够好有关系。同样的东西,国外便宜,质量还好。国内,神舟九号都上天了,我们的奶粉却解决不了信任。
改革的目标在拉动内需
Q:出路还在于满足和拉动内需?
A: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总结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那就是,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在外部需求上,所以,我们提出了把扩大内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作为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长时间过多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这会形成几个问题。第一,投资具有两重性,当投入的时候是创造需求拉动经济,但一旦投资完成就变成了供给能力。一国长时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必然形成大量生产供给能力,而消费却没有跟上来,产能过剩就会摆在面前。中国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钢铁、水泥……到处都是过剩,不过剩的行业很难找出来。第二,过去大量投资靠信贷,信贷又建立在货币增发的状况下,所以,整个宏观经济始终潜在着金融风险。第三,国民收入可以分解成两大块,一块是积累即投资,另一块是消费。中国投资率逐年上升,导致消费率逐年下降。所以尽管通过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老百姓还是意见很大。
Q:你认为,目前,有什么好的拉动内需的方式?
A:首先是要让消费者有钱,有钱是消费的基础。十八大提出2020年收入倍增。同时,我们得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收入不公不仅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也表现在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分配不公。一般,电力金融石油行业会收入很高。如果你的所得是你的劳动所得也行,如果是凭借垄断地位,这就是不公。所以政府提出要注重中低收入的增幅,限高,扩低。
其次,要让民众敢于花钱。现在是我们有钱也不敢花,因为社会保障不健全。我们现在看病贵,房价高,上学难。有钱我不敢花,我得存银行,给自己提供一份保障。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消费上不去,另一方面,我们的银行储蓄还不断增加。完善社会保障这是个大工程。
第三,要让民众放心花钱。“3·15”揭露那么多问题。大家不敢也不放心花钱买东西了,所以跑国外消费去了。打假要继续。
第四,要方便花钱。为什么电子商务上的这么快呢,就是方便。扩大内需,我们还有很大空间,要从全方位改革。
Q:改革要有原则。你觉得这个原则和底线是什么?
A:和谐。就像十八大里提到的“美丽中国”。要发展,不是简单的扩张,就像简单地盖大楼、修马路,不是城市的扩张。改革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这种发展模式。我有一次到村里,走的时候,一看晚霞出来,笼罩着村庄,真美。难道城镇化要消灭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吗?我不赞成。到欧洲看一看,人家的小城镇,哪一个欧洲的城镇都能看出人家的文化、历史、和谐,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政府提出美丽中国,就是强调了这一点。改革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保持可持续性都是根本。
经济环境要宽松多元
Q:“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结果显示,有三成的人在2013年选择不投资了。去年一年,股市不景气,房地产不景气,普通民众对投资失去了信心。你有什么建议?
A:去年一年,资本市场是负增长,我们的股民是没有赚到钱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不住股民。我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有希望的,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改善,要增加直接融资的机构。要为投资者拓展更宽广的投资领域和渠道,要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去年尽管资本市场不如入意,但是我们在这个市场的改革深化还是在走。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Q:每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也都会总结当年的经济大事。我关注到2009年,就把国家整合煤炭行业作为一个调查的大事。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言论诸多。你怎么看?
A:十八大报告其中有一段很重要,就是我们要做到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要能够平等地来使用我们各种要素资源,我觉得这个重要,我跟很多民营企业家接触,大家都很苦恼,我们不能使用各种要素资源。我认为我们十八大之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会有一个发展。
Q:我们也关注到“经济生活大调查”里对于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也是区别于往年的。2012年,有47·9%的人觉得更幸福了。你觉得,经济发展趋势和民众的幸福感有什么关系?
A:对幸福感的判断有两个比较。一个是纵向比,和自己的过去比。一个是横向比,和别人比。如此一来,幸福感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我觉得幸福不等于收入增加。但是,幸福还是需要收入增加的。
Q: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学家们每年都有很多截然相反的观点。就像去年。有人乐观,有人绝望。对于2013年,你的判断是怎样的?
A:2013年,外部条件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觉得比去年要好。2013年我们经济工作一定要把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放到一个更为重要的最基本的方针上。经济工作会议有一句话,我们要尊重经济规律。政策层面的条件要比之前好。到去年第四季度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有所回升,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风险还是有的。
在过去的七年,这项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经济大调查活动,每年都发放10万张调查问卷,依靠邮局的网点系统可以达到87%的回收率。连续七年调查中国百姓的经济状况和幸福感受,《经济生活大调查》收获了七年的数据,其反映的不光是民众的经济需求,也折射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
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Q=《中国周刊》
A=姚景源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Q:我们关注到7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里,民众始终在关心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收入,房价,物价。七年里,这三个问题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发展状况。譬如房价总体上是一个飙升的阶段。物价也一直在涨。唯有民众的收入,相比之下它的提升幅度并没有跟上物价通胀的幅度。你怎么看?
A:这的确是个问题。应该说,在房价物价等方面,国家宏观调控一直在把他们当做重要的调控内容。我一直认为,物价绝对不会进入全面通胀状态。但对于收入问题老百姓一直不满意。我的观点是,物价涨不怕,关键是收入要跟上。比如说1988年、1994年那时候的价格上涨比现在高,但是那时候相应的收入上涨,而这两年大家的收入增速慢了一些。我始终建议要把CPI作为大家增加收入的系数,比如物价上涨了4.9%,大家收入增长超过4.9%,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去年十八大就把收入倍增当做问题提出来,提出到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民众的平均收入翻番。说明,政府还是了解民生需要什么。
Q:有一个数据说,民众最想买什么,以前排前三名的都有汽车,新发布的2012年调查结果里,汽车第一次落到了前五名以后。这个结果对行业有什么指导意义?
A:这是一个信号,过去汽车行业有好的成就是建立在需求旺盛的基础上。1978年,我们的汽车保有量是14万9000辆,到去年是1927万辆,成了世界上汽车第一大生产国。去年开始民众的这种需求下降了。这恐怕是一个拐点。我们的汽车工业要想依靠数量增长求得发展这种模式到此为止。我们的增长模式,一定要从量的增长转变到新的增长途径,譬如,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央视经济频道的这项调查为汽车提供转变增长方式提供了一个信号。
Q:过去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也开始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来自救。其实,中国的整个制造业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A:是这样。经济发展到现在,一方面我们的中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譬如,过度地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过度地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过度地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拉动经济的增长,反而是国内消费一直不足。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我们走了一条高能源、高消耗的经济发展之路。环境受到了很大压力。现在大家对环境需求越来越大。有意思的是,去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民众对旅游有了更多需求,而且是到国外旅游有了高的增幅。为什么呢?一个春节,中国人在国外消费了5000多亿元,但是国内消费还不足,这就带给我们一个反思。我们的消费能力不足,不是真的没有消费能力,而是与我们的消费环境不够好有关系。同样的东西,国外便宜,质量还好。国内,神舟九号都上天了,我们的奶粉却解决不了信任。
改革的目标在拉动内需
Q:出路还在于满足和拉动内需?
A: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总结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那就是,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在外部需求上,所以,我们提出了把扩大内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作为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长时间过多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这会形成几个问题。第一,投资具有两重性,当投入的时候是创造需求拉动经济,但一旦投资完成就变成了供给能力。一国长时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必然形成大量生产供给能力,而消费却没有跟上来,产能过剩就会摆在面前。中国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钢铁、水泥……到处都是过剩,不过剩的行业很难找出来。第二,过去大量投资靠信贷,信贷又建立在货币增发的状况下,所以,整个宏观经济始终潜在着金融风险。第三,国民收入可以分解成两大块,一块是积累即投资,另一块是消费。中国投资率逐年上升,导致消费率逐年下降。所以尽管通过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老百姓还是意见很大。
Q:你认为,目前,有什么好的拉动内需的方式?
A:首先是要让消费者有钱,有钱是消费的基础。十八大提出2020年收入倍增。同时,我们得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收入不公不仅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也表现在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分配不公。一般,电力金融石油行业会收入很高。如果你的所得是你的劳动所得也行,如果是凭借垄断地位,这就是不公。所以政府提出要注重中低收入的增幅,限高,扩低。
其次,要让民众敢于花钱。现在是我们有钱也不敢花,因为社会保障不健全。我们现在看病贵,房价高,上学难。有钱我不敢花,我得存银行,给自己提供一份保障。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消费上不去,另一方面,我们的银行储蓄还不断增加。完善社会保障这是个大工程。
第三,要让民众放心花钱。“3·15”揭露那么多问题。大家不敢也不放心花钱买东西了,所以跑国外消费去了。打假要继续。
第四,要方便花钱。为什么电子商务上的这么快呢,就是方便。扩大内需,我们还有很大空间,要从全方位改革。
Q:改革要有原则。你觉得这个原则和底线是什么?
A:和谐。就像十八大里提到的“美丽中国”。要发展,不是简单的扩张,就像简单地盖大楼、修马路,不是城市的扩张。改革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这种发展模式。我有一次到村里,走的时候,一看晚霞出来,笼罩着村庄,真美。难道城镇化要消灭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吗?我不赞成。到欧洲看一看,人家的小城镇,哪一个欧洲的城镇都能看出人家的文化、历史、和谐,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政府提出美丽中国,就是强调了这一点。改革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保持可持续性都是根本。
经济环境要宽松多元
Q:“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结果显示,有三成的人在2013年选择不投资了。去年一年,股市不景气,房地产不景气,普通民众对投资失去了信心。你有什么建议?
A:去年一年,资本市场是负增长,我们的股民是没有赚到钱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不住股民。我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有希望的,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改善,要增加直接融资的机构。要为投资者拓展更宽广的投资领域和渠道,要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去年尽管资本市场不如入意,但是我们在这个市场的改革深化还是在走。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Q:每年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也都会总结当年的经济大事。我关注到2009年,就把国家整合煤炭行业作为一个调查的大事。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言论诸多。你怎么看?
A:十八大报告其中有一段很重要,就是我们要做到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要能够平等地来使用我们各种要素资源,我觉得这个重要,我跟很多民营企业家接触,大家都很苦恼,我们不能使用各种要素资源。我认为我们十八大之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会有一个发展。
Q:我们也关注到“经济生活大调查”里对于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也是区别于往年的。2012年,有47·9%的人觉得更幸福了。你觉得,经济发展趋势和民众的幸福感有什么关系?
A:对幸福感的判断有两个比较。一个是纵向比,和自己的过去比。一个是横向比,和别人比。如此一来,幸福感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我觉得幸福不等于收入增加。但是,幸福还是需要收入增加的。
Q: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学家们每年都有很多截然相反的观点。就像去年。有人乐观,有人绝望。对于2013年,你的判断是怎样的?
A:2013年,外部条件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觉得比去年要好。2013年我们经济工作一定要把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放到一个更为重要的最基本的方针上。经济工作会议有一句话,我们要尊重经济规律。政策层面的条件要比之前好。到去年第四季度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有所回升,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风险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