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额11 300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 700亿,同比增长44%;企业海外并购项目共计742起,实际交易金额1 072億美元。
近三年,中国企业抓住全球并购浪潮的机遇,海外并购规模不断增长,体量越来越大。
当年联想12亿美元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令人惊叹,近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正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2015年,中国化工以70亿美元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今年则以高达500亿美元的现金完成了对于瑞士先正达的收购,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之最。
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应注意不断上升的监管和管理风险。大规模并购后,应该把主要精力置于业务整合,尽快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的协同。
不同于前几年中国企业以能源和矿产资源为目标,近期企业“走出去”主要瞄准欧美市场,以高端技术和服务业企业为标的。多笔交易都表明了中国企业获取战略性技术的决心。先正达有世界领先的种子和农药技术,通过并购能够带动国内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实施大规模海外并购主要有内外两层原因:
从内因看是政策的鼓励,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希望擎起全球自由贸易的大旗。
从外部看,过去的三年全球并购浪潮涌动,超大规模并购此起彼伏,主角不单是中国企业。农化领域陶氏与杜邦的合并规模就超过1 200亿美元,德国拜耳收购美国孟山都的规模达650亿美元。并购的动因主要还是经济原因,行业的不景气以及业绩的压力,使得大型企业纷纷想要通过合作来寻求未来的发展机会。
并购大潮愈演愈烈,风险正在累积,尤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首先是市场监管的风险。“国家安全”成为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大借口。清华紫光提出以23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芯片存储巨头美光科技,就无法得到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S)批准。CFIUS还否决了宏芯投资基金对于德国爱思强的并购,这种案例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其次是资产管理的风险。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大多使用杠杆,造成企业的负债率偏高。如果企业不能够尽快实现“买得来、管得住、管得好”,则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在并购之后,由于全球化人才的缺乏,中国企业往往让并购对象相对独立经营,如何尽快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资源协同,是比较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应坚持“不熟不做”的原则,不能不顾自己的经营领域,盲目开展海外资产的收购。
所有的并购还要面临另一个难题——业务整合,把两个具有不同经营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公司整合在一起需要耐心,也极其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一方面,要懂得利用“中国机会”。
因为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并购领域正在形成一种中国买方市场。很多企业之所以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是希望通过“变身”为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便利。
另一方面,要完成知识的逆向转移。
资产收购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关键知识的成功转移,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关键技术,掌握更多隐性知识,以拉动国内产业升级。
唯有国内外两种资源融合,产业链深入整合,人才交流机会增加,隐性知识才能够得以互动和流动,中国企业才算真正用海外并购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额11 300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 700亿,同比增长44%;企业海外并购项目共计742起,实际交易金额1 072億美元。
近三年,中国企业抓住全球并购浪潮的机遇,海外并购规模不断增长,体量越来越大。
当年联想12亿美元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令人惊叹,近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正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2015年,中国化工以70亿美元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今年则以高达500亿美元的现金完成了对于瑞士先正达的收购,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之最。
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应注意不断上升的监管和管理风险。大规模并购后,应该把主要精力置于业务整合,尽快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的协同。
不同于前几年中国企业以能源和矿产资源为目标,近期企业“走出去”主要瞄准欧美市场,以高端技术和服务业企业为标的。多笔交易都表明了中国企业获取战略性技术的决心。先正达有世界领先的种子和农药技术,通过并购能够带动国内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实施大规模海外并购主要有内外两层原因:
从内因看是政策的鼓励,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希望擎起全球自由贸易的大旗。
从外部看,过去的三年全球并购浪潮涌动,超大规模并购此起彼伏,主角不单是中国企业。农化领域陶氏与杜邦的合并规模就超过1 200亿美元,德国拜耳收购美国孟山都的规模达650亿美元。并购的动因主要还是经济原因,行业的不景气以及业绩的压力,使得大型企业纷纷想要通过合作来寻求未来的发展机会。
并购大潮愈演愈烈,风险正在累积,尤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首先是市场监管的风险。“国家安全”成为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大借口。清华紫光提出以23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芯片存储巨头美光科技,就无法得到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S)批准。CFIUS还否决了宏芯投资基金对于德国爱思强的并购,这种案例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其次是资产管理的风险。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大多使用杠杆,造成企业的负债率偏高。如果企业不能够尽快实现“买得来、管得住、管得好”,则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在并购之后,由于全球化人才的缺乏,中国企业往往让并购对象相对独立经营,如何尽快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资源协同,是比较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应坚持“不熟不做”的原则,不能不顾自己的经营领域,盲目开展海外资产的收购。
所有的并购还要面临另一个难题——业务整合,把两个具有不同经营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公司整合在一起需要耐心,也极其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一方面,要懂得利用“中国机会”。
因为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并购领域正在形成一种中国买方市场。很多企业之所以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是希望通过“变身”为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便利。
另一方面,要完成知识的逆向转移。
资产收购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关键知识的成功转移,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关键技术,掌握更多隐性知识,以拉动国内产业升级。
唯有国内外两种资源融合,产业链深入整合,人才交流机会增加,隐性知识才能够得以互动和流动,中国企业才算真正用海外并购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